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如果我們把中國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早期中國是整個歷史長河中跨度最長、社會變化和政治發展最激烈的時期。
「早期中國」指的是從人類歷史在中國開始到西元220年漢代結束。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區域範圍內的原始文化特質被逐步改進,融合為有特色的中華文明。也就是說,現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根源都可以在這個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內找到。
本書以早期中國走向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組織的社會發展過程為主軸,探索支持這一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包括書寫的起源,國家的崛起,商代和西周國家的宗教、官僚制度、法律和政體,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藝術形像的變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哲學思考等關鍵性議題。
作者李峰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他堅信理解中國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一個比較的框架中,作為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來研究。因此,本書不僅講述歷史實際是怎樣的,更注重歷史應該怎樣被看待,並力求在傳世文獻和考古證據的評價之間取得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對早期中國歷史大趨勢進行討論的同時,也對早期中國的學術研究現況作了概略的介紹;書中大量精美珍貴的插圖,更為讀者勾勒出早期中國文明發展的輪廓。對早期中國社會與文化有興趣的讀者,不可不讀本書。
作者簡介
李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唐氏早期中國研究中心(Tang Center for Early China)主任。198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進入日本東京大學並於1991年起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榮獲哥倫比亞大學倫菲斯特傑出教師獎,同年任吉林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18年曾任德國海德堡大學代任全職教授。專長田野考古、古文字以及文獻的綜合研究,其研究方向跨多個領域。著作有《西周的滅亡》、《西周的政體》、《青銅器和金文書體研究》等。
譯者簡介
劉曉霞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200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藝術學院,2012年獲該學院碩士學位,2019年獲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學位。2015-2016年榮獲「簡與摩根.惠特尼藝術史獎學金」(Jane and Morgan Whitney Fellowship),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修一年。曾發表〈小臣謎簋新論〉(《考古》2016年4期)等論文。
目錄
插圖目錄
地圖目錄
自序
早期中國年代表
中國考古遺址地圖
第一章 緒論:早期中國及其自然與文化界定
地緣中國:自然環境
早期中國和大的歷史趨勢
重新發現中國古代
北美早期中國研究的新進展
建議閱讀
第二章 中國複雜社會的發展
中國新石器文化發展理論
社會發展理論
早期農業社會
仰韶社會:分立宗族制度?
龍山時代的「古城」文化
高品質的製陶技術
冶金術
早期書寫
龍山「酋邦」問題
建議閱讀
第三章 二里頭和二里岡:早期國家的擴張
「國家」和「國家形成」
二里頭文化和「二里頭國家」
早期史學傳統中的國家形成和有關夏代的爭論
商代的建立和商代早期的遷移
早期青銅時代的城市文明
二里岡的擴張:從物質文化中看到的政治格局
建議閱讀
第四章 安陽及其遠方:商和同時代的青銅文化
發現晚商
晚商大都會:皇室生活和經濟力量
婦好墓和青銅鑄造業的進步
發現中商
區域網絡
商朝外部世界中獨立的青銅文化
建議閱讀
第五章 灼裂神祕之骨:商晚期的書寫及其社會
書寫和社會背景
王室和非王室的占卜傳統
商代宗教信仰和商王室祭祀
商代王族
商朝政府的滯後性
晚商─一個以宗教為中心的霸權國家
建議閱讀
第六章 鑄造下來的歷史:西周國家和它的青銅器
探尋先周
周人滅商
周王朝都城網絡和西周物質文化
「封建」,而非「Feudalism」
地方諸侯國的發現
外部世界和西周早期的大擴張
建議閱讀
第七章 創造典範:西周官僚體系及其社會制度
姓和氏:周朝貴族們的社會組織
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
王室政府的官僚化
西周中期的轉變
西周國家的本質
讀寫能力的傳播及古典文獻的創作
《易經》
《尚書》
《詩經》
西周的滅亡
建議閱讀
第八章 霸主和武士:春秋時期的社會轉型
霸的制度:地緣政治和勢力均衡
縣的興起:重新定義行政管理機構
世族系統的衰落和士的崛起
法律思想的轉型:政治契約的出現
民族關係和「華夏」概念的出現
建議閱讀
第九章 領土國家的時代:戰國時期的政治及其制度
「領土國家」的概念
政治和軍事的發展
作為新國家支柱的小農階級
對小農的控制:法律、稅收和普遍爵位
政府的官僚化和君主專制
戰爭的轉型
青銅文化的轉變
建議閱讀
第十章 作為政治家的哲學家:新出土文獻的啟示
意識形態的危機和全球背景
孔子和儒家
道家對自然秩序的追求
郭店楚簡及其在中國早期思想史上的地位
法家的措施
餘論
建議閱讀
第十一章 秦統一和秦帝國:兵馬俑是誰?
秦國的早期歷史:考古學調查
商鞅變法和秦國的重組
始皇帝和中國的統一
秦帝國的鞏固
將帝國帶入地下
建議閱讀
第十二章 漢帝國的擴張及其政治轉變
漢帝國的建立
帝國結構的中心:重組帝國
漢和匈奴:一個世界兩個帝國
與匈奴的戰爭和漢帝國的擴張
王朝更替和東漢的建立
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關係
建議閱讀
第十三章 國家和社會:漢帝國的官僚體系和社會秩序
尹灣漢簡和漢代官僚機構
張家山漢簡和漢帝國的社會秩序
農民與豪族:漢帝國的社會問題
漢帝國的殖民事業:邊疆地區社會一瞥
帝國制度的弱點和漢帝國的危機
建議閱讀
第十四章 意識形態的變化及其在漢代文化和藝術中的反映
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黃老思想
漢帝國的儒學化和經學的興起
書寫歷史
漢代喪葬藝術和漢代物質文化
建議閱讀
圖片來源
索引
書籍試閱
第六章 鑄造下來的歷史:西周國家和它的青銅器(摘錄)
周朝在中國文化和政治歷史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在長期的儒家傳統中,它被認為是政通人和的社會而備受推崇。在某種程度上,這個聲譽是應得的,因為沒有另外一種文明(例如商文明)能把周朝從有著足夠文獻證據的早期帝國時代分離開來。相反地,周朝創立了一種社會和文化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下,正是由於周王室秩序的衰落,早期帝國體制的胚胎才開始得以成長,並且幾乎所有中國哲學傳統的創始者都生活在這個時代。另一方面,在周代,書寫的文化價值被充分探索和欣賞;因此,比起商代而言,我們有更多機會能夠在同時代書寫證據的基礎上,用一種更為綜合的方式去分析周朝的政治和社會體系。周朝同時也是一個通往官僚制度的關鍵時期,並且國家(state)的概念已經與所謂的王權(royalty)概念區分開來。
探尋先周
關於周人在伐商之前是否被稱為「周」,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是有點多餘,如果說這不是自相矛盾的話。然而,在20世紀70至80年代之間,對於「先」於或「早」於後來曾經占據中國很大部分的政體(如商、周和秦等)王朝期的文化研究,形成了中國考古學上的一股重要潮流。相關研究是基於這樣一種方法論的假設,亦即王朝的前王朝歷史可以在考古學記錄中尋找,並且憑藉對其物質文化的認定,這個王朝的史前史源頭可以被向前追溯至更遠的時期,並且超出那些模棱兩可的文獻記載所可能支援的時期。
周人的例子為此學術思想的實踐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台。周在安陽武丁(第二十一位商王)時期的甲骨文中被頻繁提及,並且被廣為接受的周王室世系至少可以追溯至所謂的夏代,據稱周的祖先不窋在腐敗的夏朝失掉了他的官職,流落至戎狄之地生活。不僅如此,文獻還顯示周人在其早期的大部分時期居住在一個叫豳的地方,大概在商王國以西。儘管在過去的兩千年裡,有關豳在陝西涇水流域上游的位置沒有什麼爭論,但是一些現代學者主要根據「豳」和「汾」字在古代漢語中發音相似,從而認為山西南部的汾河流域才是周人的故土。後者在地理位置上直接與商相毗鄰,但是事實上那裡沒有任何一個考古學遺址可以被肯定地斷定是在先周時期,並且與周王朝時期的文化有明顯的承襲關係。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五南書店→《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