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臺灣遭遇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經,以事件後官方為了因應而興修的防禦性建築為緯,分別提及六個事件/時代、十四處國定古蹟。
2024/11/20 撰稿人:王毓麒
「海底花園-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一書彙整南方四島海域歷年珊瑚的調查成果,呈現該海域珊瑚的生長狀況及種類多樣性。 歷年對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調查方面,進行蘭嶼和小蘭嶼海岸周邊的廣泛調查。
2024/9/25 撰稿人:楊姍樺
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化的記錄,更是一次對於部落智慧和傳統農耕文化的珍貴回顧。希望透過這些生動的故事和布畫,能激發大家對於土地、對於生活的熱愛,並促進對於阿美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2024/9/23 編撰:編輯部
延續2022年出版之「都蘭藝術聚落故事」首部曲,本書繼續透過訪談以及筆者自身與受訪者多年相濡以沫之理解,書寫各種不同領域、背景與路徑卻相繼選擇「都蘭」作為安身立命之處的跨世代、跨領域藝文工作者之故事。
2024/9/21 編撰:編輯部
視覺藝術百靈果
2024/10/19 撰稿人:黃俊榮
本次展出以風景畫為發展主軸,透過館內典藏的風景作品及委託互動裝置的展出,期望讓觀眾與風景作品在展場展開有趣的互動,一同探索藝術家是如何透過「風景」的繪製,在畫布上呈現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演出。
2024/10/12 編撰:編輯部
內容為中英文對照版,包括禾本科43種及豆科40種,共計原色圖片275張,並附植株型態說明及營養成分含量。
2024/7/29 撰稿人:方衍濱
本書探討中世紀教會法、近代初期甫憲法化的法國、英國和德國的法制發展,揭櫫審判正義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法官的獨立與公正乃是審判正義的核心。
2024/10/23 編撰:編輯部
書名「越邊」源自於越南文vượt biên/vượt biển,既是「穿越邊界」也是「渡海」,以此為書名,不只指涉阮神父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隱含有身分上、認同上的轉變與思考。
2024/9/26 編撰:編輯部
論文集以「公共博物館學」的視野,反思前述博物館當前的角色與課題。
2024/9/20 撰稿人:黃昭謀
公館血案之前一天,他還是一位許多人心目中、言談中所說的好縣長、好朋友,他的政績、他的豪情、他一旦鎖定目標堅定不移向前衝的個性,讓桃園縣跨著大步邁入新的格局,新的氣象。
2024/10/15 編撰:編輯部
書中不刻意描寫宜蘭的樣貌,而是從更私人視角出發,書寫游子在異鄉拚搏的疲憊與滄桑。
2024/8/29 撰稿人:陳志揚
本書便以聚焦主角──「高雄帝冠式車站」的方式,從第一代的車站開始講述,如何一步步由鹽埕旁的車站,成為城市核心的樞紐。
2024/8/28 編撰:編輯部
客觀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歷程,協助檢討應變作為的各項不足,並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體改善建議,供政府單位進一步參考研議。
2024/8/21 編撰:編輯部
為了讓人權意識的觸角及於其他核心人權公約領域,我們一併參考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等,讓人權核心價值得以呈現完整樣貌。
2024/8/12 編撰:編輯部
本書也說明改作、衍生著作、商品化、商品化權,以及元宇宙和人工智慧(AI)對藝術授權的影響;並探討授權之外的合法利用可能性,如強制授權、孤兒著作的許可授權及合理使用等等。
2024/6/16 編撰:編輯部
為加強和世界及區堿鏈結,推動貿易和生產基地多元化,並強化我國出口成長動能,貿易局持續規劃各項貿易工作協助廠商爭取全球商機。
2023/8/9 編撰:編輯部
針對進口量較多之8項蔬果作物(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蘿蔔、南瓜、馬鈴薯、洋蔥及草莓) ,舉辦生產供應端與加工物流端2場次工作坊。
2023/7/27 編撰:編輯部
近年來,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關注,聯合國也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減半碳排放量,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這不但是全世界的目標,同時也是臺灣的目標。
2023/7/26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冷戰的感覺結構」為題,重新思考既有的「冷戰分斷」概念,指出:「冷戰」不止是美蘇兩大強權、兩個中國、南北韓間的政治地理分斷,更是台韓社會內部的分斷
2024/8/20 撰稿人:林文玉
半導體與供應鏈為台灣與國際接軌最重要的戰略武器,而在COVID-19 疫情期間,半導體供需失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聚焦台灣的樞紐角色更甚以往。然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到底是懷璧其罪,還是護國神山?
2024/7/20 編撰:編輯部
以《中日和平條約》為題,本書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及其確保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地位、強化臺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之意義。
2023/9/15 編撰:李宥霆 撰稿人:李宥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