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以學習社會及情緒能力為基礎,培養良好公民的全人教育過程。
2025/1/26 撰稿人:李文玫
特別為臺灣青少年編撰的快讀臺灣文學史,穿插漫畫的圖像轉譯,也適合想認識臺灣文學的大人讀者輕鬆入門。
2024/12/28 編撰:編輯部
臺南生活風尚就在市區巷弄,在農村、山邊、海濱,在歷史建物、在市集或民俗活動,也在節慶與飲食之間。
2024/12/22 撰稿人:林建和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書之內容
2024/12/17 編撰:編輯部
以嘉義前輩藝術家陳澄波和林玉山的作品做圖像轉譯核心,邀請插畫家李若昕創作新的文本和圖像
2024/12/27 撰稿人:程建凱
自2020 年左右台灣展開的表演藝術「檔案」熱,除了外部思潮的影響之外,內部的歷史發展因素或許更為關鍵,也更需要被持續地關注。
2024/12/26 編撰:編輯部
炎炎夏日,放暑假的小男孩快要被炎熱的夏天給融化了,爸爸為了消暑,便帶著小男孩前往蘇澳泡冷泉。
2024/11/25 撰稿人:程建凱
典藏國內外各界致贈我國的外交禮品,其中與西亞、歐洲相關的文物為數不少,這些文物除了具有特殊的風格外,其致贈的外交場合也是我國與國際社會互動的重要見證。
2024/12/29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臺灣遭遇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經,以事件後官方為了因應而興修的防禦性建築為緯,分別提及六個事件/時代、十四處國定古蹟。
2024/11/20 撰稿人:王毓麒
要理解清朝的海上實力, 就必須跳出傳統觀點的藩籬, 不再用意識形態決定論來審視此一帝國。
2024/11/16 編撰:編輯部
本書分為三大主題:「海洋產業創新與發展」、「海洋生態保育與永續」及「海洋公民參與與影響」。
2024/11/29 編撰:編輯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執行「重要傳統藝術專書」編撰計畫
2024/11/27 撰稿人:林建和
內容為「在地」與「博物館」觀點的共構形式,邀請地方社群參與書寫,以建構具多元視角的水金九礦山學。
2024/11/23 編撰:編輯部
客觀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歷程,協助檢討應變作為的各項不足,並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體改善建議,供政府單位進一步參考研議。
2024/8/21 編撰:編輯部
為了讓人權意識的觸角及於其他核心人權公約領域,我們一併參考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等,讓人權核心價值得以呈現完整樣貌。
2024/8/12 編撰:編輯部
本書也說明改作、衍生著作、商品化、商品化權,以及元宇宙和人工智慧(AI)對藝術授權的影響;並探討授權之外的合法利用可能性,如強制授權、孤兒著作的許可授權及合理使用等等。
2024/6/16 編撰:編輯部
為加強和世界及區堿鏈結,推動貿易和生產基地多元化,並強化我國出口成長動能,貿易局持續規劃各項貿易工作協助廠商爭取全球商機。
2023/8/9 編撰:編輯部
針對進口量較多之8項蔬果作物(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蘿蔔、南瓜、馬鈴薯、洋蔥及草莓) ,舉辦生產供應端與加工物流端2場次工作坊。
2023/7/27 編撰:編輯部
近年來,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關注,聯合國也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減半碳排放量,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這不但是全世界的目標,同時也是臺灣的目標。
2023/7/26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冷戰的感覺結構」為題,重新思考既有的「冷戰分斷」概念,指出:「冷戰」不止是美蘇兩大強權、兩個中國、南北韓間的政治地理分斷,更是台韓社會內部的分斷
2024/8/20 撰稿人:林文玉
半導體與供應鏈為台灣與國際接軌最重要的戰略武器,而在COVID-19 疫情期間,半導體供需失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聚焦台灣的樞紐角色更甚以往。然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到底是懷璧其罪,還是護國神山?
2024/7/20 編撰:編輯部
以《中日和平條約》為題,本書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及其確保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地位、強化臺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之意義。
2023/9/15 編撰:李宥霆 撰稿人:李宥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