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上,捷克位於中歐,北接波蘭,南鄰奧地利,西臨德國,東與斯洛伐克相接。
2025/3/16 編撰:編輯部
為所有人的眷村 以前是時代裡的長程遷徙,如今是在夢想中嘗試落地, 新世紀眷村裡所謂的「大江南北」正在重新被定義。
2025/2/19 編撰:編輯部
「一府二鹿三艋舺」琅琅上口,在臺灣的行政中心遷往臺北之前,「府城」臺南一直是臺灣的首府所在地,文化交織、才秀輩出,可說是臺灣歷史的縮影。
2025/2/16 撰稿人:蕭楷諺
邀請臺灣當代知名作家訪問、撰稿,融合重要傳統藝術與文學書寫,全書圖文並茂,提供國人透過不一樣的視角認識「人間國寶」
2025/2/14 撰稿人:蕭民遠
這本集子裡,我認為寫得最好的是〈往事隨風飄〉,寫純情的年輕人阿斌和海倫的互動故事。
2025/2/11 編撰:編輯部
一本全方位探討「老」的專業書籍,經由本書的闡述,讓大家對老化的概念、本質與機制,及常態老化與疾病的差異為何,可以很快地掌握脈絡與重點,甚至針砭醫療人員在與高齡者的看診問題與困境。
2025/1/19 撰稿人:鄭嘉莉
本書約28 萬多字,共收入8 篇訪問紀錄,其中涵蓋夫妻2 人、兄妹2 人。我之所以將夫、兄等男性的訪談放入書中,主要是各自的說法有雷同、有差異,可以有互補效果,使口訪的層次由個人史進入家族史,從而讓訪
2025/1/18 編撰:編輯部
《呼喚新文藝復興》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藝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2025/1/29 編撰:編輯部
《保密局臺灣站白色恐怖史料彙編》是國防部保密局臺灣站之情報檔案彙編。
2025/1/28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魯迅、瞿秋白與曹禺為具體之實例研究,分別代表小說、散文、政論、戲劇和電影數種文類,論證文學如何結合政治,並再現於跨文類、跨領域與跨文化等多層面上。
2025/1/15 編撰:編輯部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以學習社會及情緒能力為基礎,培養良好公民的全人教育過程。
2025/1/26 撰稿人:李文玫
本系列書籍結合「Mind」與「Spring」二字:「Mind」有「心」、「觀照」之意,不僅象徵對內心的觀照與自我覺察,也強調個體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亦即心對內對外的覺察。
2025/1/13 編撰:編輯部
本書分為三大主題:「海洋產業創新與發展」、「海洋生態保育與永續」及「海洋公民參與與影響」。
2024/11/29 編撰:編輯部
晚清民初,「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強調唯有透過觀察、實驗、數據與抽象化因果關係,才能獲取真知識
2025/2/21 編撰:編輯部
客觀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歷程,協助檢討應變作為的各項不足,並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體改善建議,供政府單位進一步參考研議。
2024/8/21 編撰:編輯部
為了讓人權意識的觸角及於其他核心人權公約領域,我們一併參考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等,讓人權核心價值得以呈現完整樣貌。
2024/8/12 編撰:編輯部
為加強和世界及區堿鏈結,推動貿易和生產基地多元化,並強化我國出口成長動能,貿易局持續規劃各項貿易工作協助廠商爭取全球商機。
2023/8/9 編撰:編輯部
針對進口量較多之8項蔬果作物(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蘿蔔、南瓜、馬鈴薯、洋蔥及草莓) ,舉辦生產供應端與加工物流端2場次工作坊。
2023/7/27 編撰:編輯部
近年來,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關注,聯合國也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減半碳排放量,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這不但是全世界的目標,同時也是臺灣的目標。
2023/7/26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冷戰的感覺結構」為題,重新思考既有的「冷戰分斷」概念,指出:「冷戰」不止是美蘇兩大強權、兩個中國、南北韓間的政治地理分斷,更是台韓社會內部的分斷
2024/8/20 撰稿人:林文玉
半導體與供應鏈為台灣與國際接軌最重要的戰略武器,而在COVID-19 疫情期間,半導體供需失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聚焦台灣的樞紐角色更甚以往。然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到底是懷璧其罪,還是護國神山?
2024/7/20 編撰:編輯部
以《中日和平條約》為題,本書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及其確保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地位、強化臺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之意義。
2023/9/15 編撰:李宥霆 撰稿人:李宥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