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許多想要對生態環境好一點的農民的疑問。本書彙整11個案例故事,搭配照片、圖說與操作SOP
2025/4/16 編撰:編輯部
「客家音樂」是當代臺灣文化的重要表徵,它不僅是國家與地方機構保存永續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與教育工作者復振發揚的核心內容,也是官方與民間努力讓世界認識臺灣的聲音媒介。
2025/3/11 編撰:編輯部
本書選擇30件文物,詳細介紹並講述文物所保留的歷史與故事。
2025/2/27 編撰:編輯部
為所有人的眷村 以前是時代裡的長程遷徙,如今是在夢想中嘗試落地, 新世紀眷村裡所謂的「大江南北」正在重新被定義。
2025/2/19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上菜普拉斯(Table+)」為名,「上菜」是一個動詞,提醒我們在地方創生工作中,「行動」、「實踐」的重要性,普拉斯(plus)是一個「加號」,有2個面向的涵意
2025/3/19 撰稿人:莊金銓
在地理上,捷克位於中歐,北接波蘭,南鄰奧地利,西臨德國,東與斯洛伐克相接。
2025/3/16 編撰:編輯部
膠彩畫是臺灣美術史發展中意義獨特值得探究的一章,亦是本館長期關注及典藏的方向
2025/3/13 編撰:編輯部
《呼喚新文藝復興》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藝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2025/1/29 編撰:編輯部
《保密局臺灣站白色恐怖史料彙編》是國防部保密局臺灣站之情報檔案彙編。
2025/1/28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魯迅、瞿秋白與曹禺為具體之實例研究,分別代表小說、散文、政論、戲劇和電影數種文類,論證文學如何結合政治,並再現於跨文類、跨領域與跨文化等多層面上。
2025/1/15 編撰:編輯部
以許多實際生活案例介紹「失智症者合併精神行為問題」(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可能出現的各種行為與症狀、照顧
2025/3/15 撰稿人:黃小玲
身為潛水教練最常跟學生講的一句話:「地球有70%是大海,學會潛水之後可以探索更多的世界」。
2025/2/22 撰稿人:蔡凱莉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以學習社會及情緒能力為基礎,培養良好公民的全人教育過程。
2025/1/26 撰稿人:李文玫
從農民工、平台騎手到科技精英,窺見低端與高端的希望、幻滅和掙扎。 中國又是如何大展律法及體制的籠,淘汰過時的舊鳥,監管擴張的新鳥?
2025/2/24 編撰:編輯部
晚清民初,「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強調唯有透過觀察、實驗、數據與抽象化因果關係,才能獲取真知識
2025/2/21 編撰:編輯部
客觀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歷程,協助檢討應變作為的各項不足,並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體改善建議,供政府單位進一步參考研議。
2024/8/21 編撰:編輯部
為加強和世界及區堿鏈結,推動貿易和生產基地多元化,並強化我國出口成長動能,貿易局持續規劃各項貿易工作協助廠商爭取全球商機。
2023/8/9 編撰:編輯部
針對進口量較多之8項蔬果作物(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蘿蔔、南瓜、馬鈴薯、洋蔥及草莓) ,舉辦生產供應端與加工物流端2場次工作坊。
2023/7/27 編撰:編輯部
近年來,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關注,聯合國也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減半碳排放量,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這不但是全世界的目標,同時也是臺灣的目標。
2023/7/26 編撰:編輯部
本書以「冷戰的感覺結構」為題,重新思考既有的「冷戰分斷」概念,指出:「冷戰」不止是美蘇兩大強權、兩個中國、南北韓間的政治地理分斷,更是台韓社會內部的分斷
2024/8/20 撰稿人:林文玉
半導體與供應鏈為台灣與國際接軌最重要的戰略武器,而在COVID-19 疫情期間,半導體供需失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聚焦台灣的樞紐角色更甚以往。然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到底是懷璧其罪,還是護國神山?
2024/7/20 編撰:編輯部
以《中日和平條約》為題,本書從中華民國及日本在美國所建構的安全體系中的定位及角色,重新省思和約得以成立的國際時代背景及其確保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地位、強化臺灣地區的安定、落實美國亞太安全體系所具之意義。
2023/9/15 編撰:李宥霆 撰稿人:李宥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