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籍試閱】《偏偏遇見台南:藝術之眼看城市 超越實用手冊》

【書籍試閱】《偏偏遇見台南:藝術之眼看城市 超越實用手冊》

黃思農、莫兆忠、瓦旦.督喜、薛美華、高俊耀、鄭尹真、陳藝堂

Kitt JohnsonArtyom KimJecko Siompo

9位藝術家不藏私方法分享 11條獨漏「府城」的偏見台南

PLUS金鼎獎設計師洪彰聯+李宜靜打造 顛覆性視覺 藝術視角 × 個人意見 = 獨一無二城市指南

「走進城市」的祕訣不在於你「看得見」什麼,而在於你知道你「還沒看見」什麼——

 【本書建議你】

  「到底藝術跟『地氣』的距離該如何平衡?藝術該如何帶領觀眾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習以為常的故事?」——澳門劇場編導.莫兆忠

  「如果創作真的有流程,認識一個新的城市真的有固定的方法,那就是不預設。你得要先到了那個特定地點之後,去保存那個『第一次』才行。」——台灣劇場導演.薛美華

  「我會先看一次紙本地圖,腦裡先有個圖像,然後就直接到大街小巷裡探險。我從不用導航,因為那會讓我迷路。」——丹麥藝術家.Kitt Johnson

  無論你是台南人或非台南人,必然經歷踏入這座城市的「第一步」,這一步我們建議你放下IG hashtagsGoogle map、旅遊教科書的他人成見,用自己的「偏見」去感覺、去發現……

    探索城市導覽地圖之外的「偏見城市」

 #安平古堡 #安南 #台江濕地 #台南公園

 #七股龍山 #曾文溪 #東山 #關廟 #廢品

  甜與鹹的刻板、本地人與外地人的界線、城市與鄉村的距離、明亮優雅與邊緣破敗……以絕無虛言的個人意見,透過十條非典型路徑,探索台南裡外隱匿的種種二元張力。我們所熟悉的熱情又好客的台南,與本書的「偏見」有重疊、有互斥,但就是這樣「不只是一個的」台南,才有探索的樂趣。

    從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中找靈感,打造專屬自己的旅行策略

  藝術家眼中的台南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他們都如何「旅行」?

  他們的創意來源,跟走進一座城市的方法有關嗎?

  本書囊括劇場導演、編舞家、聲音創作者、作曲家、資深物件操偶師等九位藝術家的探索城市經驗,從中了解如何養成一雙藝術的眼睛,建立自己認識城市方法。

本書特色

 •獨漏美食、不走古蹟的台南導覽

 •最詳盡藝術家「走進城市的方法」解說

 •2019臺南藝術節策展團隊的「沒有黑特劇場」

 •雙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對眼空間筆記

 •獨家收錄|攝影師陳藝堂游擊奇觀/日常台南第一現場

 •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洪彰聯工作室操刀,從裡到外挑戰你以藝術之眼痛快看見台南點線面!

目錄

【序】如何超越、怎樣實用:本書使用建議

【輯一】

〔地方.路線 NO.1 安平古堡 × 歷史

#四草  #台江人  #荷蘭  #日本  #新港人 

#濱田彌兵衛  #努易茲  #理加  #國際觀

〔藝術 × 凝視.想像〕黃思農 走進城市的方法:為生者與死者的記憶重新接線

〔地方.路線NO.2 台江 × 徒步

#安南  #台江山海圳綠道  #大廟興學 

#地方創生  #身體經驗  #文化治理  #公民權

〔藝術×凝視.想像〕

姬特.強森 走進城市的方法:放下地圖,跟城市相互「勾引」

莫兆忠 走進城市的方法:讓自己迷路,為空間點一首歌

〔地方.路線NO.3 台南公園 × 自然

#雨豆樹  #鳳凰樹  #金龜樹  #城市史 

#翡翠項鍊  #城市綠帶  #公園之友

【輯二】

〔地方.路線NO.4 台江溼地 × 棲息

#鳥故事  #黑面琵鷺  #候鳥遷徙 

#拉薩姆公約  #曾文溪口 

〔藝術×凝視.想像〕傑柯.席翁波 走進城市的方法:聆聽動物的聲音

〔地方.路線NO.5 七股 × 童真

#龍山國小  #潟湖  #養殖漁業  #偏鄉 

176線道  #集體共響創作

〔藝術×凝視.想像〕阿雍.金 飛進宇宙的方法:跟孩子一起探勘未知

〔地方.路線NO.6 曾文溪 × 記憶

#西拉雅  #神話  #祀壺 

#曲流  #河階  #信仰

〔藝術×凝視.想像〕瓦旦.督喜 走進部落的方法:記得自己是誰,把「雜訊」開到最大!

〔地方.路線NO.7 漁光島 × 邊陲

#祕境觀光  #世外桃源  #鯤鯓 

#田都元帥  #防風林

〔藝術×凝視.想像〕薛美華 走進城市的方法:找到城市的關節,輕輕觸碰它

【輯三】

〔地方.路線NO.8 關廟 × 傳統

#關廟三寶  #藤業王國  #日本  #印尼 

#顏水龍  #柳宗悅  #社區營造

〔藝術×凝視.想像〕窮劇場 走進城市的方法:深深認識在那裡的那個人

〔地方.路線NO.9 東山 × 他鄉

#越南村  #新住民  #五越星  #藝文體驗 

#文化交流  #世代對話

〔地方.路線NO.10 台南 × 廢品

#古都  #都市開發  #仕紳化 

#海廢  #夾娃娃機  #龍崎

〔藝術×凝視.想像〕黃思農 走進城市的方法:為生者與死者的記憶重新接線(v. 倒帶重播)

〔藝術×凝視.想像〕

走進城市之後:以藝術家卓明的地方經驗及南部創傷為探照點

【游擊】

〔擊一〕陳藝堂 在台南攝影

〔擊二〕走讀 空間對眼:策展走讀筆記

引言──看不見的城市:城鄉移動中的表演

對眼:

Ⅰ火車 vs. 地下道、

巷弄 vs. 人行道

糖廠 vs. 紙廠

縫隙 vs. 縫隙 

空氣 vs.

圓環 vs. 廟埕

〔擊三〕策展

當城市觀察與藝術創作交會——2019臺南藝術節策展團隊訪談

〔擊四〕紙上演出

編輯報告:用做劇場的方式做一本書

書籍試閱

安平古堡 × 歷史

假日時,我偶爾會回到兒時玩耍的四草,沿著海濱騎車兜風。這裡的風景,和從前已有些不同。水溝裡網魚的漁人消失了,只剩下廢水。魚塭被囤起來,變成工廠林立的科工區。但風的味道還是一樣,帶鹹。

近幾年,台南的「甜」被炒作得很誇張,好像在台南飲料不點全糖就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其實對我們台江人來說,鄉愁的味道卻更像大海的鹹味。風帶鹹,水帶鹹,餐桌上的食物也帶鹹。魚頭要「鹹熗」(kiâm-chhèng,註2),鹹魚煮三層,要「煮鹹」(chú-kiâm)。煮鹹下飯,還耐放。在沒冰箱的年代,鹽就是天然的防腐劑。不只是防腐劑,鹽也是最佳提味劑。虱目魚放到濃鹽水裡浸泡,再吊起來風乾一晚,就成了道地的台江味「虱目魚一夜乾」。香煎一下,肉質比新鮮的更紮實,咬下去滿口鮮味,鹹味。

台南,其實不是一個台南,而是多個台南。在地理上是多個,在歷史上也是多個。回到故鄉的這些日子,我更深刻有感。

沿著新闢的四草大道,車速會不自覺加快。這裡是我十八歲時練車的地方,因為空曠,技術再差都不可能撞到東西。看著儀表板指針旋轉,感覺海風刮過臉頰的刺痛,身體緊縮,油門緊催,再過一分鐘,就會衝上四草大橋。

大橋上,往西看,是遼闊的烏水溝(o͘-chúi-kau)。往東看,會看到兩條水道在此「佮水」(kap-chúi,註)。這裡,是大港(tōa-káng),是台江內海的出入口。這裡,曾經是台南面對世界的門戶。

大洋、大陸、島嶼

世界,意味著什麼呢?看似明確的問題,卻沒有標準的答案。

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面對世界,意味著面對國際,面對台灣在世界上尷尬的地位。我很喜歡引用《被出賣的台灣》的作者柯喬治(George Kerr)提出的概念,來描述這種尷尬:「台灣是位於大洋的邊陲,或是大陸的延伸?」

大洋的邊陲,意指太平洋的邊陲。從這個視角來看,台灣是太平洋諸多島嶼中的一個,透過海洋與世界相連。大陸的延伸,則彷彿把台灣海峽視為某種「內海」,把台灣視為「離島」,與大陸本身有著切不斷的千絲萬縷。

這兩種視角,反覆在台灣史中交替著。台灣無疑與南島語族的遷徙有重要的關聯,也在十七世紀的南太平洋航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是大洋邊陲。但在納入大清帝國統治之後,台灣西岸港口與大陸東南港口互為對口,成為了大陸的延伸。這樣的矛盾不斷拉扯著台灣,直到今日。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偏偏遇見台南:藝術之眼看城市 超越實用手冊》

五南書店→《偏偏遇見台南:藝術之眼看城市 超越實用手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