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臺灣人的進取精神

 上稿時間:2021/04/14   
撰稿人:陳力航     編撰:陳力航
【書評】《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臺灣人的進取精神

《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是臺灣史學者許雪姬、林丁國、黃子寧的研究訪談紀錄。有過滿洲生活經驗的受訪者,受訪時的平均年紀是八、九十歲,因此本書也是與時間賽跑的情況下,好不容易集結的成果。

文/陳力航

許雪姬是國內外知名、而且著作等身的臺灣史學者。她的專長有清代臺灣制度史、臺灣家族史、臺灣人的海外活動、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口述歷史等。而另外兩位作者—─林丁國、黃子寧的研究領域皆為日治臺灣史,林專長為體育發展史,黃則研究長老教會的兒童教育與家庭教養。

由前述可知,臺灣人的海外活動是許雪姬的研究專長之一,她的研究地域有滿洲國、北平、上海、漢口、華南等地區,其中又以滿洲國系列研究具有代表性。她以多種角度如戰爭經驗、公職任官、女性、政治受難者的角度切入,也有以「謝介石」(新竹人,曾任滿洲國外交總長)、「醫師」等單一人物與職業作為研究對象。

許雪姬這一系列研究當中,除了使用報紙、校史、公文書、各種人名簿之外,也使用日記、回憶錄、訪問紀錄。而本書就是十一篇訪問紀錄的集結,這也是她與另外兩位作者實際口訪的成果。

許雪姬之所以對有滿洲經驗臺灣人產生興趣,是她在1990年代初期,訪問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其家屬,意外發現多人具有滿洲經驗,以此為契機,展開口訪計畫。

本書於2014年2月出版,在本書之前,中研院近史所曾於2002年出版《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此書集結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的口訪成果。然而,前往滿洲國的臺灣人何其多,儘管《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已收錄二、三十位的受訪者,但難免有遺珠之憾。本書在此基礎之上,再收錄十一篇訪問記錄。本書的受訪者們與前書的受訪者部分有親戚、朋友的關係,受訪時的平均年紀是八、九十歲。也因此,本書是與時間賽跑的情況下,好不容易集結的成果。

本書的價值之一是收錄李水清先生的訪問紀錄,李水清是建國大學第一屆學生,也是少數從建國大學畢業的臺灣學生(按:建國大學先後招收27名臺灣學生,最後僅3人畢業)。對臺灣人而言,建國大學的意義在,提供臺灣人寶貴的高等教育機會,李水清在受訪時曾談到:

沒想到偶然間看到建國大學的招生簡章,心念一動認為臺灣人是無法留在臺灣與日本人公平競爭,因為日本人對臺灣設限太多,更遑論前途了,所以就去報考建國大學。

事實上,許多建國大學的臺灣學生出身並非富貴,書中另一名受訪的建大校友涂南山,其父親生意失敗,早年亦過的困苦的生活,也是因為考上建大,才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李水清與涂南山的例子,雖然不能和許多家庭經濟優渥,前往日本內地的臺灣學生相比,但他們的例子證明,日治時期臺灣人即便家境貧窮,只要有能力、夠優秀,少部分如他們,還是能在海外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是臺灣人之所以前往海外求學的原因。

由於是建國大學的校友,李水清時常收到許多日本學者來信,內容大多是向他請教建國大學的問題。李水清也以當事人身分,對許雪姬所著之〈滿州經驗與白色恐怖:滿洲建大等案的實與需〉提出看法與修正。李水清的訪談紀錄,清楚交代建國大學的入學過程、學校生活,以及對其他臺灣同學們的描述,可說是日後相關研究的關鍵史料之一。

除了李水清之外,受訪者之一的黃文生,出身木匠家庭。黃文生在親戚的勸說之下,前往滿洲國發展。黃文生先是在親戚簡仁南的仁和醫院幫忙,其後決定負笈東京,憑藉著努力取得足立商業學校的文憑。畢業之後,他先後在大信洋行、大信興產株式會社工作。戰時,日本上海領事館徵招黃文生為通譯,起先他以自己不會說上海話,向對方表明自己無法勝任。不料對方卻告訴他:「臺灣人都是語學天才,你一定可以勝任。」只好硬著頭皮上任。結果,黃文生的工作地點在江蘇太倉的病馬廠,只需要使用中文就可溝通,而他也在此處迎接終戰。

戰後,黃文生回到臺灣,曾在六十二軍以及省衛生處工作,其後離開省衛生處,自行經營醫藥品販售的事業,直至65歲退休。

黃文生的訪問記錄,除了呈現臺灣人靈活、堅忍的特性外,其戰後在省衛生處的經歷,也有助於學界理解戰後臺灣醫療衛生制度,比如醫師執照的申請:

我三舅盧昆山後來有回臺灣,他原以為回臺後,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學歷和醫師資格不受承認,所以是我替他申請在臺醫師牌照的,他的學歷在臺是被認可的,只是必須另外申請在臺執照。

戰前滿洲國的醫學院校當中,只有滿洲醫科大學以及旅順醫專的畢業生,擁有可在日本帝國圈內職業的資格。滿洲國其他醫院院校的臺灣畢業生,若在戰前想要回臺開業,可參加臺灣總督府的醫師考試(通過即可在臺灣執業),或是透過考試取得在日本內務大臣核發的執照(可在日本帝國圈內執業)。戰後的話,只要如黃文生所述,另外申請在臺醫師執照即可。戰後臺灣的醫師資格辦法,雖然有白紙黑字在,而黃文生訪談紀錄的價值,則在提供實務的經驗。

本書雖然再記錄了十一位的受訪者,但如同前述所說,前往滿洲國的臺灣人很多,自然還有許多遺珠,沒能被記錄下來,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對滿洲有記憶、而且能受訪的臺灣耆老想必會越來越來少,這也是研究臺灣人在滿洲國所面對的困境之一。

最後,本書記錄戰前臺灣人在滿洲國的記憶,即便滿洲國早已不存在,但這些具有滿洲國經驗的臺灣人,就是臺灣人冒險進取精神的展現。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
五南書店→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

a
陳力航
臺灣宜蘭人。成大歷史系學士(04-08)、政大臺史所碩士(08-12)、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生(14-15),現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學術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史、日治時期臺灣人海外活動史。著有《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臺北:前衛,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