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評】啟蒙精神的啟發與成就——《包馬歇三部曲》

 上稿時間:2021/07/30   
撰稿人:朱宏章     編撰:朱宏章
【書評】啟蒙精神的啟發與成就——《包馬歇三部曲》

北藝大戲劇系系主任,同時也是演員的朱宏章老師閱讀《包馬歇三部曲》,認為包馬歇透過劇作具體承接了啟蒙時代的精神,其中又以《費加洛的婚禮》最為飽滿有趣。

文/朱宏章

啟蒙時代的著名劇作家包馬歇(Pierre Beaumarchais,1732-1799,另譯博馬舍),被譽為是繼莫里哀(Molière,本名Jean Baptiste Poquelin,1622-1673)之後又一傑出的法國喜劇作家,他以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三部曲。試想,任何人在規劃創作之初都很難以那麼長的時間,完成貫穿人物和情節設定的系列之作,可見一定有相當且持續的動力支撐著他的創作。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令許多文人作家受到理性思維的啟發,該運動的影響所及甚至動搖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包馬歇的三部曲──《塞維爾的理髮師》(Le Barbier de Séville)、《費加洛的婚禮》(La Folle Journée, ou Le Mariage de Figaro)及《犯錯的母親》(La Mère coupable),在娛樂眾人之餘,同時嘲諷了當時階級積弊、貧富差距、性別歧視、婚姻制度等不公正的社會實況,這些被戲劇娛樂所包裝的嚴肅主題往往令人深省。據聞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曾經提及,法國大革命的行動序曲正是從《費加洛的婚禮》的演出成功所展開的。

《塞維爾的理髮師》和《費加洛的婚禮》可以說是包馬歇的代表作,由於這兩部作品中的人物群像均十分生動,加上戲劇情節引人入勝,因此後來曾被音樂家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分別改編成廣為大眾所熟知的歌劇。至於《犯錯的母親》一劇,則是包馬歇向莫里哀劇作《偽君子》(Tartuffe, ou l'Imposteur)的致敬之作,但其藝術性不如前兩部,該作品調性較為晦暗深沈,後世評價這反映了作者在精神思想上的衰退。即便如此,包馬歇的劇本仍是西方戲劇史上的可貴佳作,其創作風格的形成因素、作品傳播的影響力,皆與當時階級革命的社會思潮是不可分割的。西方戲劇與其社會發展之間一直保有相互影響作用的傳統,包馬歇的作品正是此一傳統的實例。

包馬歇在三部曲中,創造出一個不畏挑戰權勢的傳統僕人角色費加洛,從藝術處理上來看,這個人物算是延續發展歐洲人所熟悉的、經典的喜劇僕人形象。包馬歇以該角色貫串這三部劇作,費加洛儼然成為劇作家核心思想的代言人。劇中的費加洛是個出身貧苦卻頭腦聰明的僕人,他從不輕易向命運低頭,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困境,總是憑藉著聰慧和勇氣,以一己之力為生活努力奮鬥。正如包馬歇形容過自己的人生即是鬥爭的一生,如此的奮鬥精神和處世原則,在他的戲劇中通過費加洛一角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三部劇作的情節內容綜觀,主要表現出各個人物在社會規範的文明表象之下,彼此爾虞我詐、唇槍舌劍的相互鬥爭。三部作品相較起來,自然以《費加洛的婚禮》的戲劇性及表現力最吸引讀者。該劇正是作者參考依循古典戲劇「三一律」的創作,即集中地在一日之內、單一地點,並將一項主要情節完整表現的傑出劇作,因此它又名《瘋狂的一天》。《費加洛的婚禮》的篇幅是三部曲中最長的,但是其情節轉折十分精彩,角色間你來我往的交鋒充滿著機智與巧詐,因此讀來最為緊湊有趣。在法國當時即便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曾對這齣戲下過禁演令,但是特權階級中竟有不少人深深喜愛該劇,因此他們向國王請願讓它重新上演,甚至這些特權階級者還樂於扮演劇中人物。這部喜劇中並沒有真正十惡不赦的壞人,而是著墨於突顯出人性的可笑愚痴,故事最終以人物間的互相寬恕達到完滿的皆大歡喜,難怪一直受到後世讀者的喜愛。

《包馬歇三部曲》一書的譯者為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的阮若缺教授,阮教授對三部作品的導讀十分詳盡深入,加上其翻譯的舞台指示說明及角色語言,相當契合台灣當下的語境,這些巧思可讓台灣的讀者更容易親近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劇作,並接近包馬歇的精神思想。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包馬歇三部曲
五南書店→包馬歇三部曲

a
朱宏章
劇場演員、影像演員、劇場導演、表演教師。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藝術碩士、中央戲劇學院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專任教授、戲劇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