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藝術
【書介】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校園空間應該如何規劃設計?本書以「人」為主體來指引思考。
大學校園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城市,校園的空間治理當如城市般有整體的規劃眼光和執行策略。成立於2018年的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由一群空間專業者所組成,肩負著規劃者與協調者的任務,透過他們所擅長的設計思考工作方式,在一棟校園建築被蓋出來之前,從整體校園空間的規劃出發,為校內使用單位與校外建築專業團隊建構溝通整合的「平台」,串接、轉譯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讓各方的需求都能獲得最大的滿足。
「設計中心」的成員同時也是校內空間設計課程的教學者,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美感,他們更希望學生能在校園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出自身的美學品味,並能以包容態度欣賞多元價值,讓更具實驗性的想像得以實踐於校園空間之中。
本書收錄成大「設計中心」自2018至2022年所執行的大小作品,共計28件,以實際的案例和豐富的圖面,說明在不同尺度、不同型態的作品中,如何延續一貫的空間態度和價值觀,為成大這所具有90周年悠久歷史的大學校園,形塑出屬於21世紀的嶄新風貌。並邀請實際參與成大校園空間設計案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接受訪談,分享他們透過「設計中心」協調整合校內使用單位的需求和意見,使設計案得以更加順利推動的經驗,以及對校園與都市空間、大學美學教育的看法。
「一所頂尖大學關切的議題必須是涵蓋各種尺度與族群的。謝謝設計中心的同仁們,整理出這幾年在校園規劃上的努力,集結成書。闡述了空間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的願景;嘗試了讓設計作為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臺;也梳理了尺度各異並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我們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讓在這裡熙攘生活的師生們,都能找到適切的角落彼此相互學習。」──國立成功大學 蘇慧貞校長
「閱讀《成功校園指南》一書,首先可以感受到與一般的校園空間設計書籍不同,本書嘗試從微觀到巨觀探討大學校園空間的本質,書中用了桌面、床鋪、黑板、招牌、榕樹的分類,表達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不僅是成大校園過去幾年來的設計紀實,也展現當代校園創意空間發展的思考脈絡。」──國立成功大學 鄭泰昇教授
「從事建築教育多年,我曾參與過許多從籌備到成立,且對建築教育體制的完善具正面影響力的事情。成大設計中心的成立及運作,肯定是一個可供建築教育體制分享及參考的最佳案例。大學校園其實是一座小型的城市,城市的環境治理一如大學的校園環境治理。藉本書之出版,完整記錄成大近期完成或進行中的校園環境治理成效,說明了校園環境治理之於當下及未來在『大學治理』的重要性。」──國立成功大學 吳光庭退休教授
「《成功校園指南》中描繪許多校園物件及組合,體現出『任意空間皆可any-space-whatever』的新形態成大校園本質,彷彿在校園的任一角落隨機取樣,都能開展成支持校園前瞻生活與學習場域的日常。校園設計不再必然要從軸線、核心、層級的塑造開始,空間的『任意物件』對照校園生活的各種『約定成俗』,反而能提出更具挑戰性的新觀點。」──國立成功大學 薛丞倫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本書指南】
推薦序 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推薦序 形塑21世紀大學校園空間樣貌/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鄭泰昇
推薦序 為未來的大學校園空間治理而努力/國立成功大學退休教授 吳光庭
推薦序 空間規劃的指引與陪伴/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薛丞倫
自 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
歷年作品分布位置
【前言】
空間 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
設計 是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台
尺度 各異的物件作為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
【桌面】
A1 大雲平整體空間優化
A2 玉山訪問學者辦公室
A3 設計中心辦公室改造
A4 雲平會議空間升級
A5 考古研究所中庭增建
【床鋪】
B1 東寧校區學生宿舍規劃
B2 光復宿舍生活紐帶學苑
B3 大學宿舍2050
B4 勝利新宿舍運動
B5 宿舍生活近未來線上工作坊
B6 友善廁所
【黑板】
C1 成功創新中心旺宏館
C2 成功創新中心未來館
C3 建築系核心空間改造計畫
C4 產學創新大樓
C5 地科系博物館
C6 台語文化放送塾
C7 東寧教職員舊宿舍再利用
【招牌】
D1 大新園藝文沙龍
D2 勝利藝文廣場
D3 資訊工程系紀念涼亭
D4 黃崑巖教授故居
D5 全校指標系統
D6 建築系指標系統規劃試做
D7 全校美學提升計畫
【榕樹】
E1 安南永續生態教育園區
E2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E3 成大之森總圖前景觀再規劃
【訪談】
張清華 建築師
俞思安 丁權偉 設計師
許晃銘 建築師
陳玉霖 劉哲綱 建築師
蔡元良 建築師
【附錄】
選錄作品面積索引
歷年空間規劃作品一覽
歷年專案設計作品一覽
作品專案分析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五南書店→《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