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非人
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
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
「罔兩」,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本書各篇文章延展了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的諸多歷史、思考的限制,重訪懸宕的命題,指認面目依舊模糊的各種存在;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本書繼續開展罔兩的發問,在「晷景遷馳,分陰不駐」(語出章太炎〔1869-1936〕)與「凡物之非此非彼者」(語出嚴復〔1854-1921〕)罔兩寓言閱讀所提供的難以捕捉的時空位置,重新反思亞洲現代性與其思想的「中間物」軌跡。
以「眾罔兩」作為方法,重要的在於「問」
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
本書試圖把魯迅來自尼采的「中間物」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集結九位作者各自的九篇論文,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各篇文章展開的問題意識,似乎一環扣著一環,而可以「中間物」作為環中,以輻輳知識生產的問題性。而在學術工作日益個人化的當下,期待透過本書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
本書特色
1.展現時間悖論─遲滯的未來,而非以線性歷史或「邊緣-中心」來理解,進而展現跨時空、跨類別的內涵,以及「中間物」非空間性的過程與過渡性。
2.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使得各篇假以不同的概念與能指,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結,進一步相互詰問,產生新的閱讀與情感。
3.在「殖民與冷戰的歷史—地緣關節」下,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編者簡介
丁乃非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著有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2002);與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與劉人鵬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2011)。
劉人鵬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2000);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編有《憂鬱的文化政治》(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2010);《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與丁乃非合編,2011);《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與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2012);《抱殘守缺:21 世紀殘障研究讀本》(與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合編,2014)。
張馨文
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研究博士、拉岡取向心理分析實踐者、社會運動者。目前為德里安貝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黃詠光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就讀於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現為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作者簡介
丁乃非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白瑞梅(Amie Parry)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李思齊(Nicholas de Villiers)
美國北佛羅里達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英語系,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客座(2017)
林文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
林建廷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純德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
張馨文
德里安貝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黃詠光
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劉人鵬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目錄
序|在遲滯的未來中等待:中間物與眾罔兩的時間性/陳佩甄
導言|「中間物」方法論/黃詠光、張馨文、劉人鵬、丁乃非
第一部分 晷影遷馳:在歷史轉型與知識形構之間
性、淫、翻譯:晚清性別知識重構舉隅/劉人鵬
亞洲之間思想遭遇的負面性轉移:瞿秋白與泰戈爾,1924/黃詠光
成者為妻,敗者妾妓:婚姻轉型與女權演化/丁乃非 著,黃道明 譯
第二部分 無待而獨?─在空白與(種族)階序之間
何謂台灣的「主體性/ 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實踐/張馨文
等待醫治的斷指:冷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國/種族殘缺敘事/林建廷
妖嬈若是:當代中國大陸「妖」的山寨性/別模組化展現/林純德
第三部分 木石之怪:在轉向介質與未知新地之間
社會議題的中介與轉化:以撒舒優.渥巴拉特兩部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為例/林文玲
中國跨性別性工作者不確定的未來與言證紀錄片/李思齊(Nicholas de Villiers)著,蕭美芳、張行 譯,林純德 校譯
幻設轉向:「千禧年」之「喻」/白瑞梅(Amie Parry)著,張竣昱 譯,方郁甄 校訂
文章出處
作者/校譯者簡介
書籍試閱
序
在遲滯的未來中等待:中間物與眾罔兩的時間性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2007)一書出版時我剛離開研究生身分,過了好長一段打卡上下班、靜不下心讀書的日子。彼時自己在碩士論文中處理(不來)的問題暫時被我拋在腦後,對於台灣的酷兒論述、同志運動、性別理論,我感到階段性倦怠。當時本來身處邊緣的同志/酷兒認同與文化生產已經不那麼邊邊了;有了賣座電影、有數個文學獎加持,至少在一眾學術文藝魍魎的狂歡下有了一方天地與能見度。甚至去到同志、性/別研究座談總會遇到年輕的人們暢談自己約砲、吃藥的經驗,並認為那是在抵抗(什麼)。從我的個人視角望出去,《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在彼時的情境下顯得不那麼合時宜、甚至有些「古典」:在以「酷兒」為題的論文集裡,多數文章在討論女同志文化(特別是文學經典),且取了含蓄傳統為對話框架,更別說莊子與眾酷兒們的背離親緣。
十五年後我回到學院讀完博士還幸運找到教職,竟也在此刻迎來了《罔兩問景II:中間物》(下稱《罔兩II》)。作為《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下稱《罔兩I》)的續篇,《罔兩II》最明顯的承繼已非一九九○年代以降、台灣與西方混血的酷兒,而是第一部論文集中的兩個子題「婢妾」與「科幻」。這個看似跳躍的延續,倒是讓系列主題中的「罔兩」更加現形(或說變幻形體):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但是這兩部論文集,倒也不是在點名誰是「罔兩」、或「罔兩」為何?重要的在於「問」,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
「眾罔兩」作為方法
雖然《罔兩II》已將討論移往「中間物」,但我想還給「罔兩」一個遲到十五年、來自我個人的系譜式閱讀,聚焦在其「不合時宜」與「模糊面目」。我認為這兩個特質造就「罔兩」的時空異質性,回應的是貫穿兩本論文集的多組權力系統,包含:現代化意識形態中介的統一的時間與同質的空間、學術知識生產的單向與不均衡關係、歷史構造中的非物質性內容等。
「罔兩」首先在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中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就如同《莊子》寓言中提問的是(影子的影子)罔兩,但影子的思考卻是針對其與「形」之間的關係,指出萬物皆有依附,層層相因、難以推究其原理。然而「形」、「影」之間的依附關係依舊中介著我們對於萬物之間的關聯與想像,更經常將罔兩排除在外。我曾在別處解釋自己在研究命題上試圖鬆動二元對立系統,因而將同處「邊邊」位置的「前殖民地」與「社會內部他者們」互為參照,以作為方法。若將兩本論文集的「罔兩」並置,即能得出一份十分貼近我近十五年來的研究命題與問題意識。
在「罔兩作為方法」的參照系中,「形-影」相互指涉的關係,就如同「東-西」二元架構(East-West referencing),西方自為中心、將東方劃作邊緣,且東方總是以西方為參照以指涉自身。而「形」在此問答中的「不在場的在場」,更象徵著帝國權力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ity of empire),非帝國者也都需要以之定義自身內涵。最終,「影」與其「所待」之對象間的關係,總是單向指涉(uni-directional reference),而非橫向與其他影子、或甚至轉身與「罔兩」互望。這些存在已久、根深蒂固的「形-影」間「二元」、「單向」、「縱向」關係,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看待、解釋世界的方式。
然而「罔兩作為方法」朝向的絕非是以邊緣的邊緣另立中心,或後殖民批判採取的次級化中心策略。就如同《罔兩II》聚焦在中介、轉移、中間這幾組關鍵字,即是在強調:無論是移動既有的中心位置、或另立的(alternative)中心,都不足以挑戰二元對立的世界秩序。但也正因此,只有如「罔兩」這樣的位置,才能指出這些中介著地緣政治與社會內部階序關係的參照系統,更重要的是,對此提問。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在十五年前的〈序:「罔兩問景」方法論〉序文中即指出,罔兩的提問有兩個意義:
其一,在一個公私領域都忽略的、人們幾乎看不見(平常誰會注意影子外面猶有微陰,影子還有影子呢?)的位置上,向著常識世界理所當然的主從階序關係提出疑問,並且是對著比較有可能反省這個關係的、被視為從屬性的主體發問;其二,透過一個位於二元性主從階序關係邊緣、難以辨識的位置詰問,文本出現了二元關係之外的聲音,這個聲音之被辨識,也許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一種貼近發問者的閱讀。(劉人鵬、白瑞梅,2007:iv)
以「二元關係之外」的位置、對「主從階序」發問,是十五年前的罔兩問景方法論。而該書的各篇論文也指認了「常態性-不正常」、「陽剛/ T-陰柔/婆」、「人-非人」、「現代進步-卑賤倒退」、「含蓄-暴力」等二元、主從的參照結構,並試圖為「眾罔兩」賦形,達到橫向參照。然而,此時的「眾罔兩」幾乎等同於「性罔兩」,並著重在意識形態與象徵的分析面向,較少觸及歷史參照系統運作模式的物質基礎。更進一步來說,「眾罔兩」的邊邊位置不只與性/別身分有關,如何與其他生命形態緊密扣連,如何將經濟階級、甚或族群政治連結提問,據此以更趨近於「眾」的模糊面目(同前引頁),而非僅是「罔兩」的邊邊位置,或許是此方法的未竟之功,也是其「不合時宜」之處。
(全文未完,詳見《罔兩問景II:中間物》序〈在遲滯的未來中等待:中間物與眾罔兩的時間性〉)
│立即訂購│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