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評】深入部落及引路未來——《一起: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的內涵與省思》

【書評】深入部落及引路未來——《一起: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的內涵與省思》

快節奏的生活日復一日,使部落文化逐漸被人淡忘。部落的未來在哪裡?12個文化傳承與融合發展的個案與你分享!

文/王人弘

本書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民族所)在2017年所內出版委員會決議新增「學術普及」類型圖書後,於隔年出版的相關書籍。其內容是中研院民族所從2007年開始擬定推行的「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獎助計畫」(以下簡稱部落服務計畫),經過十年後舉行的「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的內涵與省思」研討會文章合輯。因此,本書的作者群身分、職業、學科背景各有不同,其撰文的主題也包含不同領域,書名的「一起」則是貫串全書十二加一文章的核心價值。 

中研院民族所推行部落服務計畫的十年間,讓許多有志想要改變部落困境的人,能夠運用中研院民族所的各項資源落實其理念,書中的許多「個案」,在執行過程都與族人產生或是加強連結,個體的理想逐漸成為共同的想像。而且,中研院民族所做為編輯出版者,為保留作者在執行計畫過程中的見聞以及思路原意,不以學術角度修改各篇文章的內容或格式,也使得閱讀過程猶如經由不同的引路人,認識不同的族群及部落。 

個案分享的首篇〈陌生人總幹事?〉,蔡政良透過自己進入阿美族部落的年齡階級,爾後定居部落,甚至進入年齡階級並成為擁有影響公共事務的總幹事的過程,來討論族群認同以及學科理論思維衝突的問題。他以自我觀照的角度,試圖將自己身分的轉變(局外人變成局內人)與人類學的理論及學養對話,並且不斷探討自己在部落中的處境以及學識倫理上的矛盾及掙扎。其論述過程不僅討論人類學根本的學理問題,也藉由自身經驗帶出都蘭部落原有(年齡階級)及新興(文化協會)的發展,更進一步討論國家力量如何藉由公部門資源影響部落。作為本書個案分享的首篇,研究者或部落工作者可以從中汲取相關觀點,非研究者則可以瞭解都蘭部落的文史,無論從學術研究、實務經驗分享還是個人心路歷程散文的角度來看,都是相當精彩的文章。 

同樣是以他者身分進入部落並與族人一同努力的分享,還有黃盈豪〈從自己自己到一起一起〉、林文正〈歷史書寫與部落政治〉、林華嫆〈共謀生機〉、卓幸軍〈小米復耕〉、李昀〈當環保團體遇見原住民部落?〉等篇。這些個案進入部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提及進入部落時,個人的身分或專業與部落之間的差異,而引發的衝突及掙扎。例如:林文正自省參與排灣族部落志編纂過程,面對文獻與部落耆老記憶過程,曾受制學術框架限制,忽略記憶的主體者,甚至不自覺將自我意識強加介入編撰工作。雖然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所有的作者都是選擇將自己放入部落,以地方長遠的文化和自主發展為目標,並試圖凝聚部落族人的力量來改變現況。諸如:黃盈豪以在泰雅部落發展共同廚房的經驗,提出動態跨文化工作模式,以社工和部落互為主體的方式,讓兩個團體能夠強化彼此,而且視部落文化主體性程度的強弱,來調整社工工作的策略。卓幸軍在協助Kasavakan的小米復耕過程,大膽扭轉部落協會申請「計畫」來達到文化調查或復振的印象,同時作為外來協助者不僅需與族人同居共食,還要放下個人對部落的主觀想像,仔細引導或聆聽族人對於部落的觀察、意見以及未來的期望,再以自身專業來跟族人共同逐步達成目標。這些個案都呈現出跨族群以及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藉此可知,合作的基礎在於是否能夠深入地方並且瞭解族人的困難與需求。 

本書除了非原住民族身分進入部落服務的經驗分享之外,也有許多原本就是部落或原住民族身分的作者,他們在部落外,學習到不同於族群原有的知識系統或專業之後,回頭服務部落與族人。例如:羅恩加在〈原住民族部落發展的再思考〉敘述如何在石磊部落嘗試將泰雅族的山林經驗與有機農作結合,並以此活化部落的農業發展。董恩慈〈島嶼觀光〉以地理環境的專業,論析蘭嶼特殊自然環境與族人祭儀食住等文化的關聯性,並且思考以族人作為觀光發展主體的可能。雅衛依.撒韻的〈當代地方社會的解構與重組〉討論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的族群關係以及近代所成立的各種組織協會,對於地方發展以及泰雅族與賽夏族兩族族人的影響。這些本身就是部落一分子的作者,從其字裡行間,能看到他們對於部落族人生活及族群文化的使命感,試圖解決或改變部落某些現象或是困頓,也因此這些作者提出更為細緻的觀察與思考,例如:〈從居民、教師的身份看原鄉部落孩子的處遇〉中芙代.谷木.母那烈就從部落早餐店數量的增長,看到部落家戶早餐習慣的轉變,同時影響孩子與原生家庭關係。也提出部落中隔代教養,間接使得部分孩子在語言傳承方面,更有機會接觸與學習自身族群語言,突破普遍對部落隔代教養負面的印象。這些族人返回部落服務的個案分享,因其身分的特殊性,大多簡化團結部落族人的過程,較多著重在如何以部落族人為主體,去改變某些現況或者與政府及主流社會對話。 

全書連同時任副所長余舜德作為引子的〈一起〉共有十三篇文章,各篇皆為獨立內容,主題涉及族群關係、文化復振、永續發展、社福長照、偏鄉教養、地方營造、區域政治等議題,讀者無須依照選文順序閱讀,可挑選個人較感興趣的主題、部落或族群閱讀,附錄為十二位作者簡介以及其所申報執行計畫的名稱、年度、地區及單位,能夠提供讀者,對有興趣的作者、主題或部落進行延伸搜尋。雖然本書多數的文章,對於沒有原住民族群相關的知識或認識者來說,仍可以順暢的閱讀,但是,各篇主題以及相關背景知識差異較大,閱讀部分文章還是需要有些許學科知識背景,才能更為深入理解文章所要傳達的理念及資訊。

綜觀來看,本書作為中研院民族所以「學術普及」為目的推行的出版品,是相當適合普羅大眾閱讀的作品。各篇文章的作者都曾實際深入部落,並與族人一同面對長期積累的各種困境,其內容都能反映特定族群或地區的部分真實狀況。在此之上,作者們以自身不同的學養背景,去說明各部落的狀況以及努力改變的過程。這些內容,確實能夠讓讀者在閱讀過程,逐漸瞭解當代臺灣原住民族面臨的困境及其緣由,而且也能認識改善各種問題的方法,除了單純的「經費補助」之外,還有更多且更為長久維持的作法及可能性。本書推薦關心臺灣原住民族的讀者,無論曾經關注哪方面議題,都能從書中找到共鳴或新的思考方向。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一起: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的內涵與省思(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