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人物

【專訪交通部航港局沈淑賢組長01】 燈塔守,海上光芒的守護者──《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

【專訪交通部航港局沈淑賢組長01】 燈塔守,海上光芒的守護者──《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

海上的燈塔,是指引航海人方向的路標。

那又是由誰來守住這一道光、保衛海上的安寧?

 

《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採訪了10組燈塔工作者,透過他們的故事,讓讀者得以一窺燈塔美麗風景下,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本期【焦點人物】邀請交通部航港局航安組沈淑賢組長,與我們聊聊這本書的出版緣起和製作歷程。

 

美麗又朦朧的燈塔印象

提到燈塔,你的心裡會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

遺世而獨立的美麗?還是指引方向的明燈?

「在來航港局之前,只知道燈塔會亮、風景很美,去了好像也沒有什麼東西。」

訪談開始之前,航港局航安組燈塔管理科的呂學鳳科長笑著與我們分享她的燈塔印象,她坦言自己一開始其實只知道東莒島跟鵝鑾鼻兩個燈塔,直到業務上的接觸,甚至某次因公需前往彭佳嶼燈塔,卻因風浪太高、貿然上島會有危險而不得不取消行程,這才認識到,為了維持這道光芒,背後其實是許多人共同的付出和努力──

「那裡可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地方啊!」

燈塔因為位在偏遠、條件差又與世隔絕的地方,雖有各自獨特的美景,但是在燈塔工作絕非一件容易的事。而從1949年以來,燈塔的環境、設備、工作性質隨著時代演變,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彭佳嶼燈塔(取自《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
彭佳嶼燈塔(收錄於《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航港局提供

向燈塔工作者致敬──《LIGHTHOME:以光為家》的企劃與出版

臺灣燈塔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國內最早的燈塔是1778年建設的西嶼燈塔,也是現在澎湖漁翁島燈塔的前身。清末開放港口通商,為了增進貿易發展、維護航海安全,當時主管通商稅收的海關便開始在中國、臺灣沿海興建洋式燈塔──直到2013年政府組職調整,燈塔相關業務才從海關移轉給交通部航港局。

沈淑賢表示,燈塔最重要的功能,是以「光」指引船隻方向,讓船員水手平安回家。而負責每日維持這道光的,就是燈塔守

***
燈塔守V.S燈塔人
☆燈塔人,較口語的說法,沒有嚴謹的定義,可包含所有為燈塔工作、在燈塔工作之人。
☆燈塔守,指實際在燈塔工作的人員。
***

「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準時把燈打開,時間到了再關燈。燈如果不亮了,就要趕快修好。這是一份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燈塔守不僅守護海上的光芒,更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不馬虎任何設備的維護。「從燈塔守身上看到的職人精神,令人非常感佩。」

燈器介紹圖(取自《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
燈器介紹圖(收錄於《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航港局提供

由於必須時時維護燈塔的運作,加上燈塔多位處偏遠之地,燈塔守必須長時間駐守在燈塔。早期的燈塔守甚至全家住在燈塔裡面,並隨著輪調派任不斷地更換駐守地點。未與家人同住的燈塔守,除了返家之期受限於海象,與家人之間的聯繫也不便利,也因此,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是很多燈塔守一生的課題。

而隨著時間的浪花不斷地拍打,前輩燈塔守也逐漸凋零,航港局意識到倘若沒有及時將這些歷史留下,過去的故事終將被時間削為塵土。

「我們也希望在他們還健在、能夠交談的時候,把過往這些特別的燈塔傳承歷史記錄下來。」

沈淑賢進一步說明航港局的「燈塔口述歷史影音紀錄」計畫,希望能盡量記錄完整的燈塔故事。在尋找受訪對象時,除了有些前輩燈塔守已經離世,也有燈塔守因身體狀況不佳婉拒受訪,讓製作團隊更加深刻意識到此事的急迫性。除了製作紀錄片、籌辦實體/線上展之外,也以這些素材為基礎,出版了以「人」為主角的《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一書──

「希望讓更多民眾能夠了解,在建築之外,還有許多有溫度的故事與回憶。」

航港局以燈塔為主題的出版品,從燈塔風景圖錄、兒童繪本到人物傳記等,種類多元。
航港局以燈塔為主題的出版品,從燈塔風景圖錄、兒童繪本到人物傳記等,種類多元

航港局航安組燈塔管理科呂學鳳科長為訪談人員介紹航港局出版品
航港局航安組燈塔管理科呂學鳳科長為訪談人員介紹航港局出版品

從拜訪耆老蒐集故事開始——編輯過程的挑戰

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開始,航港局首先安排採訪10組曾在燈塔工作的前輩及其家屬,以年紀較大、資歷較長的耆老優先進行。由於受訪者多為高齡老者,且多為日治後來臺的中國人,說話多有口音或是發音不清,使得語言溝通成為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難關。也因為年代久遠,受訪者講述過往經歷時也可能跟事實出現些許落差。例如:高樹奇老先生曾提到當年的官職名稱,但跟現行的理解有出入,後來是直接向海關確認正確的職稱。

對於燈塔守相當熟悉的專門用語,或是各地區特有的語彙、歷史情境等,都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輔助,才能順利理解訪談內容的脈絡。因此,航港局也邀請燈塔、航海方面的專家學者協助把關,以確認口述內容是否符合史實或實際操作的情形。

此外也受到主管機關變更的影響,致使燈塔歷史資料文物圖片的收集、整理工作不是那麼容易,但在《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書籍和策展活動中,我們看到了豐富的燈塔資料及動人的燈塔故事,實地進行影片拍攝、採訪、書稿編寫的森林影像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負責專書、視覺設計的大象設計整合有限公司,也是讓這些故事得以用更為親和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的重要推手──可以說在出版品和紀錄片的幕後,累積了許多人的共同努力。

「每位燈塔守對於燈塔賦予的角色跟情感,是他們口述所描繪出來的故事,也更能夠忠實呈現那份情感與記憶。」

沈淑賢認為,儘管過程不是絕對地順利,但透過這樣的過程也使得這本書更能傳達「人」的溫度,這些由燈塔守們親口講述的故事,搭配歷經風霜的照片、手稿,以及燈塔建築本身的歷史演變與傳承,都是他們與燈塔相伴一生的縮影。

守護心中的那道光——受訪者的反饋

這樣一本講述燈塔人文之美的書籍,出版至今收到了許多受訪者及家屬的溫暖回饋。

「當時沒有想到能夠做到這麼偉大的事。」

沈淑賢微笑表示,去(2022)年在剝皮寮的現場展覽暨紀錄片播映會,邀請了書中所有受訪者以及他們的家人,眾受訪者看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成為如此動人的篇章,分享給世人,留下重要的軌跡,都非常感動。

沈組長向訪談團隊介紹《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 
沈組長向訪談團隊介紹《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

2022年於剝皮寮舉辦的「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實體展覽官方宣傳圖
2022年於剝皮寮舉辦的「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實體展覽官方宣傳圖

LIGHTHOME:以光為家影像紀錄線上展頁面
LIGHTHOME:以光為家 影像紀錄線上展頁面(另開新視窗)

特別是黃清榮老先生,光是看著燈塔過去的影片,回憶就如同潮水般湧上,黃先生因受傷失去表達能力,唯一能讓他恢復活力的,就是有關燈塔的一切。另外,諸從光老先生提到,退休後子女帶他出去玩、走遍各地,赫然發現燈塔才是最美的風景,但當年生活困苦,根本都無暇欣賞。諸從光老先生的夫人在訪談後、影片剪輯完成之前過世,透過訪談影片再次回顧自己身為燈塔守的一生,以及留下珍愛妻子的影像,讓諸老先生充滿了感慨。

黃清榮老先生一家合影(取自以光為家 影像紀錄線上展)     
黃清榮老先生一家合影(取自LIGHTHOME:以光為家 影像紀錄線上展)

每一道光背後都有守候它的人,而每一個人背後都是一個家族。每個家族背後又有著數不清的故事。在每一個lighthouse背後,都有一個LIGHTHOME存在。

 

燈塔人111年11月18日於實體影音展主視覺展板前合影(取自航港局網站)
燈塔人111年11月18日於實體影音展主視覺展板前合影(航港局提供)

延伸閱讀→【新書特推薦】台灣燈塔人的技藝史:在黑夜安定漂泊的明燈──《LIGHTHOME:以光為家—燈塔人的故事》(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