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評】隕落,再起。留駐臺灣人的共有文化記憶──《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

 上稿時間:2025/05/19   
撰稿人:李珊瑋 
【書評】隕落,再起。留駐臺灣人的共有文化記憶──《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

【書介】
軍眷住宅,通稱「眷村」,為國共內戰後大批軍民遷徙來臺的落腳之處。流連於家鄉與臺灣之間的這群人,擁著各自不同的際遇,與周遭互動、交融,凝成臺灣歷史與文化意義上特殊且不容忽視的一段記憶。歷史學者,亦是眷村子弟的蔣竹山,爬梳父親遷徙來臺的路線與日常生活物件,並透過蒐集過去輿眷村相關報章雜誌與文獻、訪談曾住在眷村、與眷村相關的人士,以眷村的「歷史背景」、「日常生活」、「再現眷村」、「口述訪談」、「進階研究」及「相關資源」6大面向寫成本書。期望藉由此書,讓大家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眷村元素與歷史痕跡,深入瞭解這個承載臺灣特別歷史記憶與文化意義的所在。 

文/李珊瑋

眷村,一個讓特定族群魂縈夢牽、感念思懷的專有名詞。它是時代的產物,記載著那個世代的悲歡離合。

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作者蔣竹山先生是一位歷史學家,將位於桃園地區的眷村聚落,以研究學者的角度,嚴謹的蒐羅史料,藉由口述訪談,鋪陳出逾越一甲子的變遷樣貌。讓這些用血淚凝聚的眷村聚落,觸動讀者心間的軟肋,激發沉寂已久的思鄉湧泉。

曾經人聲鼎沸、生氣盎然的眷村聚落,在時代的巨輪下,一吋吋地被逐步輾壓破碎。有心人在一片簡陋破敗的房舍間,窺視出蘊藏著臺灣社會變遷的文明密碼。值得我們用寬廣的心去細膩探索,品味海納百川的眷村文化。

民國三十四至三十八年間,隨著國民政府遷迻來臺的國軍和眷屬,超過六十萬人,這麼龐大的人口數,在極為緊縮的時間內聚集到臺灣,如何安頓下來,是政府當時迫在眉睫的嚴峻課題。

攘外必先安內,在如此迫切的需求下,集合眾力倉皇興建的克難住宅,於焉誕生。除了部份以接收日軍以及美軍原有建築進行改建外,國防部和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現為「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聯手民間團體的捐獻,共同在短促的時間內,打造出可以遮風避雨的克難房舍,暫時安頓這些渡海來臺的軍人和眷屬。也顯示出當時主政者和社會大眾對軍人和眷屬的關切和照顧。

依據資料,有列管的眷村,最興盛時,全臺超過八百個,北至石門,南至恆春,緃貫全臺。如此龐大數量的聚合村落,不僅代表著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共同體,也必然見證著臺灣的經濟起飛,以及社會變遷的軌跡。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原本定位為暫時居所的克難眷村,多數都已殘破毀損。原來居住在眷村的人口,也因為世代更迭而有所改變。如果不是政府機構和學術界的重視與支持,可能「眷村」很快就成為一個沒有實體的名詞。2005年國防部在全臺眷村中,選定了十三個據點,作為眷村文化保存園區。見證臺灣戰後歷史中重要的文化和社會現象。作者在〈眷村時代大歷史〉章節中,將這十三個經過重修保存的歷史見證,以實景照片標示,便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輕鬆的按圖索驥;也讓眷村人,可以踏著尋根路徑,找回記憶。

其中桃園地區因為有超過百座,為數眾多的眷村,桃園市政府自2001年開始舉辦「桃園眷村文化節」,用以喚起社會大眾對眷村保留的重視與珍惜。其中位於中壢的「馬祖新村」、大溪「太武新村」、龜山「憲光二村」,形成「桃園眷村鐵三角」。搭配「陸光三村眷村故事館」,成為影視、文創、文化、藝術的基地,更是國人深度旅遊探訪的景點。

因為眷村數量遠遠不敷所需,粥少僧多的情況下,當時未得到安置的來臺軍人和眷屬,只得自行搭建違章建築,或是在火車軌道旁,或是在大排水溝上。在一片鐵皮、幾張帆布的包裹下,拼湊度日。日後因為這些沒有接受列管的自建眷區,成員日益複雜,龍蛇雜處,藏污納垢,成為都市之瘤。例如今日由建華新村蛻變的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在常期妥善規劃、仔細安頓後,才順利拆遷剷除。雖然自建眷區的歷史如此不堪,斑斑血淚中充滿了無奈和掙扎,卻也真實的反映出當時部份未受到照顧的底層軍眷生活寫照。

全書的各個章節中,作者善於利用表格方式表述,讓讀者一目瞭然其間的變化。例如在〈眷村時代大歷史〉中,作者用圖表清晰呈現眷村由創建到成長以及改建的沿革。搭配相關的歷史文獻,說明年代、數量、形式、推動和建造單位,非常具有學術研究的參考價值,是研究社會變遷重要的依據和佐證。

相信曾經在眷村中出生和成長的臺灣人,一定都記憶著那種雞犬相聞的密合度,在煙火氣息的相互傳送中,享受那忘不掉的熟悉氣味。眷村居民來自於大江南北,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後期更融合諸多臺灣本土居民。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在眷村的共聚融爐中,讓漂泊的心靈,彼此依靠慰藉。大家有如生命共同體,緊密牽絆。在歲月的推移中,沉澱出終身最珍貴的情誼。

作者用〈眷村文化冷知識:40個關鍵字〉,把眷村生活編碼,勾勒出眷村日常生活樣貌;更運用質化的研究方法,透過口述訪談,還原當時眷村歷經風雨的生活點滴。沒有經歷過眷村生活的新世代,其實很難對眷村文化產生共鳴。作者巧妙地運用學術研究途徑,引領莘莘學子參與眷村研究田野調查,並且透過「微策展」的實作,培育以國際視野解構公眾史,用由下而上的翻轉理念,將知識轉化為故事,讓史實澈底激活。例如由壽山高中師生所設計的《眷味永流傳》桌遊,讓參觀龜山憲光二村的民眾,透過遊戲與互動,更進一步了解眷村美食和文化內涵,趣味盎然。透過珍貴的老照片和文物,讓民眾可以還原眷村的建置和生活規範。了解外省人大遷徙的路徑,以及落腳臺灣的軌跡。

最後作者策劃出〈眷村研究的十個課題〉,提供有興趣的學者、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繼續深入探究眷村的文化價值。不僅讓眷村歷史保存、延續與再現,並且透過活化與再利用,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眷村閱讀大補帖〉蒐羅有關眷村的諸多著作,註解眷村發展史的出版路徑,啟迪對族群融合與眷村演化課題更寬廣深入的研究。

漂泊來臺的軍人和眷屬,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早已把他鄉變成故鄉,由暫時落腳變成落地生根。一甲子的歲月過去了,無數的老兵已然凋零,眷村人口也延續二至三代,再也分不清什麼是做客他鄉?什麼是落葉歸根?這些演化,運用電影情節,最能展現其中的酸甜苦辣和悲歡離合。

利用眷村做題材所拍攝的電影不在少數,《竹籬笆外的春天》《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搭錯車》等,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畫面與歌曲。而今昔日的眷村風貌多數已不復存在,透過編導的運鏡角度,讓我們重溫昔日眷村的溫情。沒有經歷過眷村生活的年輕世代,只看到眷村有趣和美好的一面,但是實際在眷村中居住成長的世代,相信都有任由淚水靜靜流淌、在嘴角沁入苦澀鹹味的時刻。那是一種錯綜複雜的情緒,在懷思中逐漸醞釀轉化。當電影落幕的那一刻,經過時間的沉澱,所有的苦澀都轉為甘甜。

當年眷村的竹籬茅屋,多數已改建為高樓大廈,眷味也逐漸消散,這是時代不可逆轉的變遷。雖有不捨,卻必須坦然釋懷。昔日歷經戰亂,闖蕩大江南北的先人們,見證著在困境中存活下來的堅強。已近消失殆盡的眷村,是不可替代的歷史資產。保存和宏揚這份眷村精神和文化史蹟,是眷村兒女責無旁貸的使命,更是政府機構和學者專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李珊瑋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任職中央日報社主編18年,無錫鄉訊社總編輯,外交部國傳司光華雜誌特約編輯,桃園誌、新北文化、桃園客家、台肥月刊等專欄記者。撰寫陸潤康先生傳記、胡新南先生傳記、端木愷百年冥誕紀念專輯、東吳校友臺灣復校發展史、傑出校友紀念集、東吳校友半年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