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臺南的水,流著故鄉的記憶──《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

 上稿時間:2025/06/18   
撰稿人:燕親王 
【書評】臺南的水,流著故鄉的記憶──《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

【書介】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為臺南市立博物館轄下博物館之一。以字面看,似位於山區,然其實指臺南市行政區的「山上區」。有趣的是,「山上」的舊名是「山仔頂」,雖取山頂之意,實則為曾文溪畔的河階上起伏不平的丘陵。此地自古以來便有曾文溪主、支流環繞,如此,水與陸地、陸地與人的足跡,以及隨著現代化發展而來的水道,在時間之河裡持續交流、相互影響,留下獨特的人物故事與歷史記憶。 
本書走訪眾多水道中唯一國定古蹟——臺南水道的地理空間,回溯水道興建的歷史源流,並以圍繞水道而生的「人、物與空間記憶」為出發點,從在水道中的水道人、居住在水道附近的居民,到穿梭在其中的人與物件,具體了解水道與人互動而成的生活文化,最後展望從水道花園博物館從「淨水場」搖身一變後,作為環境教育的推動要角,以及未來期待持續發掘並成為文化路徑、滋養新的水文化以及與國際交流的願景。

文/燕親王

北部的夏天再熱,熱不過記憶裡的臺南夏天,小學結束半天的課,中午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往浴室衝,打開蓮蓬頭讓冰涼的水從頭頂沖下。回想那個瞬間的爽度,已非年過半百的自己所能承受(啞笑)。對自小在臺南長大、大學到碩士都讀環保的我來說,水是故鄉的記憶,乘載著我從成大課堂、日本留學、到回國服務於環保界近三十年,成長打拼的點滴。

原以為《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是歷史紀錄,讀後竟是驚艷連連。它更像一位老友的塵封日記,翻閱每一篇的行間字裡,彷彿能聽見曾文溪的百年呢喃!這本書彷彿寫給你我的情話手扎,它重塑了臺南水道的面貌,提醒我們在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時,更應珍惜、感恩大自然,並全力守護每一滴水。

書中提到,曾文溪水一路流經蜿蜒河道,溪水被抽取後,經過沉澱、過濾、複雜管線系統,最終送達臺南市區的家家戶戶。從日治時期的水源地,講到現今的「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細述一滴水如何自曾文溪出發,輾轉進入你我家中,再從水龍頭流出,注入茶壺,成為那股入喉的清甜。它娓娓道來臺南水道的百年故事,把生硬的自來水工程術語,耐心且溫柔地寫成水的旅程。我也彷彿隨著書中文字,走進這座蘊藏臺南百年歷史的水道。

每一滴水從水源到你家,這段路程著實不易。當暴雨過後,原水濁度飆高,淨水廠就得拼老命來因應。無論在臺灣或日本,中央或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水源保護與溪河的污染防治。隨著氣候變遷問題加劇,極端天候帶來日趨嚴重的衝擊,水資源的挑戰除了技術,更必須跟天氣鬥智。臺南水道雖是百年前的設計,但它的沉澱池跟快濾池,彷若早已懂得敬重天地,日日如參禪般跟自然共生,日復一日給我們帶來乾淨的水。

《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這本書細膩描繪了不同時代的水道工作者,以及水道對於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從日治時期興建之初,為了確保水源與淨水設備不會受到人為干擾,在水源地周圍實施了嚴格管制措施,到二戰時期,轟炸機飛過時人們躲防空洞的經驗,讓水道設施不僅是提供乾淨水源的設施,更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記憶中。譬如住在水道附近的居民,會到水道擔任臨時工,協助清理沉澱池、維修管線,藉以賺取家用;而水道廣大的腹地,成為附近孩童們遠足郊遊的「後花園」,花園裡種植的龍眼、蓮霧、芒果等果樹,成為當時許多居民的甜蜜回憶。

書中提到的幾位顧水職人:耐心講述水道運作原理的吳廠長、從臨時工「混」到萬能領班的陳大叔、徹夜輪班的技工們,他們謹守崗位,默默發光,是臺南水道的守護者。一個個無名英雄的故事,在這本書中被娓娓傳誦,就像矗立臺南街角的老榕樹,扎根百年,即便不發一語,一樣令人肅然起敬。臺南水道守門人所守護的每一滴水,承載著臺南人的生活記憶。他們提到,每當雨季來臨,原水混濁彷如黑咖啡,就得添加礬土、靜待沉澱,水才會變清澈。他們在自己的位置上,恪守屬於自己心中那道光,這份耐心一點也不輸日本的職人精神。

水道的興建與臺灣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日治時期,為了改善臺灣的衛生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便開始積極推動興建現代化的公共衛生設施,其中,水道建設便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如今,臺南水道更從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淨水廠,華麗轉身變成「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陽光下的紅磚牆,與訴說老故事的機器,文化保存不只留下老物件,更讓歷史記憶透過博物館內的管線,娓娓述說水的當年風光。老地方轉型成文藝空間,既留住城市記憶,也讓臺南增添一筆文化的底蘊。這些年我在政府機關服務,經常絞盡腦汁想讓冷冰冰的工程能夠增加文化溫度,深知像書中所提的這種轉型,其難度有多高、成果有多寶貴。臺南水道博物館,給了我們一個最佳的實證典範。

讀完《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我心中充滿對「水」的體悟與感動,也為身為臺南人而驕傲。曾經認為,水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打開水龍頭自然水就來;在此之前鮮少想過,原來每一滴水的背後,蘊藏著職人情懷與多少無名英雄的努力。生活太匆忙,未及傾聽水的低語,無暇看見水的美麗,而這本書讓我重新找回,身為環保人對於「水」的感知與感動。

這本書有如故鄉臺南的古早味擔仔麵,材料雖簡單卻饒富層次,品嚐一口,你就能串起多年的往事。它把水道歷史、守水的辛勞、城市的記憶,還有對未來的期盼,熬煮成一本暖心的雞湯。出身臺南的你,相信會在書中找到記憶裡的酸甜蜜餞;喜歡臺南的你,來書中走一遭,或許這個周末你會安排南下,去呆坐在成大榕樹下乘涼;愛護地球環境的你,必將找到同行者;尋找好書的你,歡迎一起來感受這本書的溫度。

共勉未來,我們能更珍惜水資源,更重視水環境保護。期盼所設計的公共工程,都能兼容人與自然的調和共存,為下一代留下美好的環境。誠心推薦這本書,讓曾文溪流帶著百年承諾,流進你的心中,且讓我們聆聽水的故事,一起守護臺灣這片美麗土地。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
燕親王
出身臺南,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碩士。就讀成功大學期間,曾獲全國及全校工學論文首獎,也拿下臺語歌謠比賽冠軍。獲政府公費留學期間,擔任臺灣留學生會會長。返國後進入公部門,歷任地方環保局長及中央環保署署長室副主任,也熟悉國會運作。此外,精研北派紫微斗數逾三十年,長年為政商界提供命理諮詢。一度回歸田園,在東部經營民宿,目前服務於國家級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