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收錄了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國際研討會中具代表性之論文,每篇論文皆緊扣「臺灣」為題旨,以「島史」為目標,共同展現海洋臺灣、亞洲臺灣的跨文化書寫及研究成果。
所探討議題涵蓋臺灣社會、教育、原住民研究、臺灣天主教,以及本土音樂家、知識分子、糖業、文化公民運動、農民運動、政治犯、體育、建築、戲劇等議題,研究者皆嘗試以臺灣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為研究視角,進行文化對話與歷史分析。期盼本書為一起點,能喚起更多行政部門及學者繼續努力耕耘,深入研究海洋臺灣的獨特傳統。
作者簡介
蔡石山
美國奧勒崗大學歷史學博士(1971年),曾執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和柏克萊分校以及阿肯色大學。任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期間,不遺餘力推動研究臺灣海洋文化的淵源、吸取、轉承與發展,特別注重尋找世界三大主流文化─中國、日本、英美─如何匯聚交織成為當代臺灣核心文化價值的脈絡。除了無數篇以明朝海上探險和海外華人為題的論文之外,還著有十一本專書(七本英文、四本中文),包括《李登輝與臺灣的國家認同》、《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臺灣的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等。
目 錄
蔡石山 序言
潘美玲 後進發展國家的科技矽島迷思
胡正光 Carl Schmitt的民主病理學與臺灣解嚴後政治的反思
柯朝欽 活在例外狀態之中:論50年代臺灣政治犯的社會排除
彭明偉 從《人間》到底層、到民間:論關曉榮《八尺門手札》與張詠捷《食物戀》
謝淳鈺、張基義 臺灣建築發展趨勢:以臺灣建築獎2005年至2010年為例
張生平 1990前臺灣女子足球的國際交流
宋育任 潘皇龍與錢南章1980年代至今的跨文化音樂創作初探
洪銘水 臺灣原住民作家的山海文學做為「第四世界」的發聲
林文玲 人類學學識、影像展演/介入與公共策略:民族誌影展在臺灣
林文玲 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
黃雯娟 臺中市街道的空間布局與命名的政治
蔡慧玉 Taiganban (臺幹班)Life Stories and Entangled Colonialities: The Corps of Chines Police Cadres, 1945-1949
內容試閱
序言(摘錄) 蔡石山
近四、五十年來由於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臺灣無論在社會的多元化、科技的發展、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對人權的重視等方面都見證了重大的改變。潘美玲的論文反思新竹科學園區對於臺灣未來新興產業或技術創新的發展,是否還是最佳選擇的問題,並指出當前的國家希望扮演帶領發展的角色,卻反而陷入發展迷思的困境。戰後臺灣工業化的過程,模仿加州矽谷的模式,從傳統勞力密集產業的出口成長,成功轉型到資訊科技產業,確立臺灣高科技電子產業在世界市場的地位,進入了開發中國家之列,被譽為東亞的經濟奇蹟之一,成為發展型國家理論的最佳範例。然而,當臺灣在資訊高科技產業的全球分工產業鍊,已經占有一席之地時,相對於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或「先進工業國家」,臺灣仍被定位在「缺乏最先進的技術」的「後進國家」之列。
政府繼續比照竹科模式在全島各地打造科學園區,計畫透過各園區的連結將臺灣建構為「科技矽島」。可是「量變」尚未帶來地方產業升級的「質變」,卻反而引發各種社會後果。
胡正光的〈Carl Schmitt 與解嚴後臺灣的政治發展〉試圖從Schmitt 的政治觀點以及他對現代國家、自由主義的批判,整理出臺灣民主發展困境的合理解釋。受自由主義傳統影響的主流學者認為,近年來臺灣政治陷入困境,民主之病源乃因缺乏理性討論的空間(或缺乏健全市民社會)之故。他們也多認為,目前臺灣的民主制度仍是「不成熟」、「不上軌道」,這意味臺灣之民主政治乃非常態。有「自由主義敵人」的德國思想家Carl Schmitt 從霍布斯的啟發性預言中,已診斷出自由主義民主的先天缺陷。從他的理論去觀察,或許臺灣政治的現狀並非那麼負面,而是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脈絡。
柯朝欽論文有力的說明現代國家的公民權與國家主權(包括政治暴力)之間隱藏不見的複雜共構關係,而這種複雜的權力機制卻長期被社會學家所忽略。他以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阿岡本(G. Agamben)的主權例外狀態作為整篇論文的理論架構;主要論述主權決斷與公民權建構的複雜關係,最後則以戰後臺灣政治犯的被決斷處境來闡釋Agamben 的主權理論。
此外臺灣的文藝潮流、建築設計、體育運動以及音樂創新也都是深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譬如說,彭明偉嘗試藉1970 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回歸鄉土現實思潮中,挑選出文字攝影作者關曉榮、張詠捷與1985 年創辦主編《人間》雜誌的陳映真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對現代性的反思。這三位文藝界人士對於臺灣社會有兩種不同的想像:一種是左翼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結構分析與批判,另一種是回歸前現代的傳統社會文化。從近三十年臺灣文藝的發展來看,《八尺門手札》與《食物戀》分別代表這兩種典型,這兩部結合文字與影像的作品都是質地獨特的傑作。這兩部作品的可貴之處是從不同側面展現1980 年代臺灣社會文化的「整體性」深度。彭明偉的文章論點著重在勞動生產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聯,以及在紀實攝影之內的作者及攝影者自身對創作與生活關聯的思索。謝淳鈺與張基義的論文以2005 年開始至今的「臺灣建築獎」獲獎案例為分析素材,總共14 個建築實例,抽絲剝繭,找出當前臺灣建築發展的五大觀點:
1. 城鄉議題、新舊共生。2. 構造品質、愈臻卓越。3. 永續環境、綠色建築。4. 在地化、全球化。5. 國際競爭、國際合作。這五個觀點對於當下的臺灣建築發展已勾勒出基礎樣貌,而透過建築的蓬勃又多元發展,進一步帶動創造公共美學與增進公共參與,可促使臺灣邁向新世紀的生活美學文化。透過深度訪談與文獻報章相互參照的方式,並整理歐洲與亞洲女子足球發展史,張生平的文章回顧臺灣的女子足球發展過程並討論臺灣女子足球與世界女子足球交流之影響與貢獻。從1960 年代深受香港的影響,開啟了臺灣女子足球的發展。臺灣女子足球國家隊(木蘭隊)在1975 ~ 85 年的黃金十年中,取得了對外國際賽十年不敗的佳績,也引起當時眾多學校組成球隊出國比賽。
臺灣女子足球在國際間比賽優異的表現,不僅帶動亞洲、歐洲、大洋洲及美國女子足球的發展,因政治情勢的轉變,也加速刺激中國發展女子足球的腳步。
宋育任認為在臺灣當代藝術音樂的創作中,以跨文化音樂創作—— 作品中融合臺灣、中國、西方文化元素—— 為主流,而臺灣當代重要的作曲家潘皇龍(1945-)與錢南章(1948-)的創作也不例外。宋育任研究潘皇龍與錢南章留德回國後於1980 年代至今的跨文化音樂創作,分析其音樂風格和文化影響來源,以及論述他們主要想表達的內容與文化精神,並試圖將之歸納於以下三個主題:(一)關懷臺灣本土文化;(二)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三)探索西方現代音樂形式。潘皇龍與錢南章創作中的多元文化現象,正反映出作曲家深受上述文化之影響,也反映出臺灣當代社會多元的文化景觀。
論文集包括兩篇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成果。洪銘水關心原住民文化脫序的問題,嘗試從原住民作家近三十年來陸續發表的文學作品中,聽出他們對自己族群的離散、失落、困頓所表達的心聲。這種自覺等於是文化的認同與回歸,也是回顧被稱為「夕陽民族」文化的機會。臺灣原住民作家的山與海的文學可以代表來自「第四世界」有力的發聲。林文玲則以2007 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在地發聲」為主題,一方面質疑並挑戰人類學學識或民族誌影片的既定框架,另一方面經由原住民影片製作的介紹、放映與交流,由原住民族自我發聲,以視覺媒體達到反嗆與賦權的真實效應。林文玲的〈民族誌影展在臺灣〉一文聚焦此影展,推出各種再現事件,並藉由公共教育、倡議式與反身性的公共化策略之不同取向,演繹人類學公共化的不同關切與參與面向,彰顯公共人類學與視覺人類學的題旨與意涵。
另外林文玲的〈跨文化接觸:天主教耶穌會士的新竹經驗〉以新竹市、縣幾座天主堂為例,從建築物件的形制、外觀與裝飾等視覺元件及其表徵,以及所座落的地點與環繞周圍的社會人文景物,探討1950、60 年代天主教耶穌會士宣教工作所帶動的人事物的移動、匯流與交織,以及跨文化之信仰。林文玲採納視覺研究取徑,認為天主教教堂建築,具有一種凝結特定時空(與能動性)的能力,而它本身也是某種時空(與能動性)具現的產物,因此相當程度能夠呈述並揭示跨文化接觸的過程、劃界與/或組構的各種作為。
雖然臺中被視為是合理的政治中心地點, 而且在日治之前已有大墩街肆,但相較於臺北與臺南市街,臺中市街發展相對停滯。黃雯娟的〈臺中市街道的空間布局與命名的政治〉探討殖民經營的市街布局與命名及戰後國民政府地景符碼的重塑與規範, 指出臺中不同於臺北政治中心與臺南文化古都,是屬於先規畫而後發展的都市—— 日本治理的痕跡相當明顯。光緒13 年(1887)臺灣建省劉銘傳確定選擇橋仔頭作為臺灣省省會所在,並於1889 年開始築城;然而省城興建計畫中斷, 最後的政治中心捨棄臺中而就臺北。日本領臺之後,將臺灣民政支部遷至舊省城之考棚(1895),自此臺中才成為中部地區的治理中心—— 1896 年3 月實施「三縣一廳」制,將「臺灣縣」改名為「臺中縣」,臺中地名才開始出現。1900 年1 月16 日,臺中縣知事發布「臺中市區計畫圖」—— 全臺最早所發布的市區計畫,也主導臺中市區的發展脈絡。最後,蔡慧玉引用口述歷史方法並參考文獻資料,用英文探討光復初期臺灣警政的接收與重建,以及往後臺灣威權體制建構初期之警政。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國民黨政府預料日本的戰敗,於是徵召932 名半山(當時流亡在大陸的臺灣人)和閩、粵男性青年,權責中央警察學校,在福建梅列短期訓練這批17到30 歲的人員,預備接替臺灣的1500 名日本警察。本文除了介紹這批接收人員的社會文化、教育背景之外,還描繪統治者跟被統治者之間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等於是二二八事件的另一章副文。
│立即訂購│國家書店→《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 五南書店→《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