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
【書評】「認分」換一生──讀《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
《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為宜蘭縣縣史館2015年11月出版品,張美鳳等紀錄整理、李素月主編。本文由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黃錦珠撰稿評論,並刊登於《文訊雜誌社》371期/2016年9月號。
文/黃錦珠(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小時候,常聽到大人以威脅的口吻罵小女孩:「你再不乖,就送去給別人家當『媳婦仔螺』(閩南語發音,童養媳的意思)!」光是說話的口氣,就足以令人生畏!但是左鄰右舍、村子附近,從沒見過誰家裡有「媳婦仔螺」,因此只知道那是威脅的、不好的,卻不明白究竟是指什麼。倒是送人當養女的大堂姊,過年前回到家裡來,向我媽媽哭訴她被養母虐待的情景,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那是我記憶中第一次認識到人間苦難。養女的可憐遭遇,後來在聽講古故事、看歌仔戲的過程裡面不斷被加強,「媳婦仔螺」反而逐漸淡忘了。上學後,是從書本文字中認識了「童養媳」這個詞彙,且透過養女的遭遇去想像,才能理解那也是女孩子的不幸身世之一。
最近讀到《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這本書,發現過去的理解實在太簡單了!童養媳與養女,都是重男輕女觀念衍生出來的一種社會風俗,以大人與家庭的立場為優先,結合現實的經濟利益考量,把小女孩當做可交易的物品或商品。被送走的小女孩是龐大男權結構的底層人物,客體中的客體,弱勢中的弱勢。不過,她們的父母親有時候也是迫於無奈,或者家境貧窮,扶養不起;或者缺少人手,照顧不來,但更多的是順應風俗,節省開銷,恰巧有人來說合,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就答應了。無論原因為何,一旦出養以後,缺乏基本人權保障的她們,實際生活如何,就完全取決於際遇,也就是養家如何對待了。至於親情二字,她們是否有機會享受或感受到,更是只能聽天由命!
《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書中訪談、紀錄了八位童養媳、三位養女的口述故事,有幸有不幸──少數獲得養家的疼愛,接受了時間長短不一的教育,多數則是在勤苦的操勞中一天過一天,不知不覺就過了大半輩子。部分襁褓中就出養的女孩,因為對原生家庭沒有記憶,反而比較認同養家。而年歲較大,已經有了記憶,或者已經能夠幫忙家事的女孩,往往只能以聽話、乖巧、勤做,來換取生活空間。其中幾位,因為際遇太坎坷,生活太不順心,不免對送走她們的原生家庭有些埋怨,但大多數則是逆來順受,強調守己「認分」。年幼時努力做好自己被要求的工作,長大成家後努力盡好一己的責任,不讓兒女吃同樣的苦,看著兒女平安長大,端正做人,她們就心滿意足了。
多位阿媽在口述內容強調自己很「認分」,不爭吵,不計較,有得吃穿就好,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做事,家內家外的、粗的細的都不管,只管埋頭做去。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憐自艾。即使少數對原生家庭有怨言的,也是一樣勤奮打拚,刻苦不息。可以說,她們的一生大都非常勤苦,憑靠勞力糊口養家,但是因為「認分」,她們不但沒有被坎坷際遇打倒,反而靠自己的意志與雙手,打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不論養家疼不疼愛,她們都把它認作理所當然。苛刻、淡漠的,她們盡量平靜的接受,溫暖、疼惜的,她們則懷著感恩、感激的心情,因此,她們的心中很少有怨懟,別人看來不平、不滿的事情,她們卻是「認分」的承受,並在安分承受一切的日子中,走出自己的道路與人生。
她們的生命力頑強而堅韌,她們的心態也出乎意料的平穩又堅定!有幾位阿媽後來找到信仰,這是她們歷盡艱苦之後獲得心靈慰藉與安寧的避風港。也有幾位是在兒孫有成、家人陪伴中安享平順的晚年。還有幾位則是到了晚年,才能一圓年輕時小小的夢想或心願。她們大多數都不是有錢人,但是她們的一生豐富而充實,即使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婦,也都擁有不平凡的心態與作風。在旁人眼中,她們的身世不免可憐,然而在自己家中,她們其實是撐起整個家的那根擎天之柱。
人生、人性與人群都是複雜的,這11位阿媽的成長故事顯示出了人與社會的複雜性。她們的命運被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導致變形、扭曲、轉向,可是原生家庭的親人,卻未必意識得到送養習俗背後的不人道與不平等意涵。養家的人有的寬厚溫馨,有的自私冷淡,這也屬社會炎涼、人情之常態。她們的際遇有好有壞,童養媳或養女不全然都遭到虐待,但即使養家善待,也還有外界異樣的眼光,會讓她們感受到某種卑下的身分感。若沒有「認分」的心態與勤奮的操勞,她們的人生恐怕不會這麼平靜安寧。她們面對無法違逆的困境時,那種認分守己,只求盡其在我的心態,不但幫助她們披荊斬棘,開創出人生的大道,也留給後人很好的借鑒楷模!
本文經「文訊雜誌社」授權同意轉載。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
五南書店→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童養媳、養女篇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