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

【書籍試閱】《秩序與混沌:轉型中國的「社會奇蹟」》

【書籍試閱】《秩序與混沌:轉型中國的「社會奇蹟」》

『在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的社會經濟/社會體制變動中,中國發生了諸如價值規範大轉折,數百萬職工下崗,數億農民流動,土地/城市大開發,社會急劇分化⋯⋯這樣的一系列社會劇變,可是,總體而言,社會群體之間並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城市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騷亂,人們的生活秩序看似也沒有崩潰⋯⋯所有這些,究竟是如何可能的?』

本書對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的「政治社會穩定」現象作出解釋。有別於一般宏觀經濟學或國家體制研究的分析路徑,這項研究致力於「重新發現社會」——從社會中心論出發,通過田野實證調查、制度分析和歷史社會學等方法,在社會生活的細微之處發現隱而未現的社會體制;同時將現實置於長歷史時段之中,洞察轉型社會中混沌與秩序間的辯證關係。在研究中作者提出了「核心的社會體制」、「過渡期政治」、「社會轉型元框架」、「邊界狀態」等重要概念,分析說明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如何影響整體社會的運行,以及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動。

作者簡介

陳映芳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社會學專業),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轉型社會研究、青年社會學、社會學的人學研究等。著有《城市中國的邏輯》、《「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中國的青年文化》、《圖像中的孩子》、《變中之痛》。主編有《徵地與郊區農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調查》、《都市大開發:空間生產的政治社會學》、《直面當代城市:問題及方法》等著作,以及《棚戶區:記憶中的生活史》等一系列城市調查實錄。所著論文曾被翻譯為日文、法文、英文、俄文、義大利文等。

目錄

第一部分 問題意識與研究路徑

第一章 序論:發現「隱祕的社會系統」

一、中國的「社會穩定」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二、本研究的旨趣及方法

三、內容說明

第二章 社會轉型的理論

一、如何回應「轉型論」所面臨的質疑和挑戰

二、社會混沌與社會秩序的辯證關係

三、方法論探討:社會轉型的時空結構

四、反思是為了更深入的研究(代小語)

第二部分 家庭化:私域的回歸及國家徵用

第三章 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家庭化(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引言:以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歷史變動的機制

一、知青返城運動中的「回家」敘事

二、特殊歷史時期的政策群:讓個人回歸家庭

三、如何理解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會轉折中的家庭化?

第四章 「家庭化」的邊界:家庭策略的能動性和條件性

引言

一、家庭策略的前提及條件性

二、家庭政策供給中的價值原則及政策結果

三、文化治理的內在困境:家庭倫理規範間的張力

四、結語

第五章 私域中的勞動和生活

引言

一、被置於私域中的勞動和流動

二、代工廠工人:私域中的勞動與生活

三、政府與社會力量的角色

四、結語

第三部分 等級間可流動的身分制

第六章 身分等級制度的結構性延續:以社會保障制度為例

引言

一、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分層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二、等級化的國民身分及再分配體制

三、市場化過程中「社會保障」體系的初步建立

四、「平等、公正」價值目標壓力下的「改革」

五、簡短的討論

第七章 作為替代性制度的「社會流動」體制

引言

一、等級間可流動的身分制度

二、身分市場與權利資格贖買

三、市民化與國民化

四、「開放流動」作為替代性制度的合理化機制

五、簡短的討論:公民平等權延期兌現與社會轉型的過程結構

第八章 在民權與民生之間:「歷史遺留群體」

一、被歸入「歷史遺留問題」的那些群體

二、「被拋棄者」的價值危機和身分政治

三、「無價值者」的價值自證

四、結語

第四部分 法律外的共用規範

第九章 自生的道德秩序:流動群體的互助體系

引言

一、關於居住貧困群體的居住生活調查

二、「緣」與「類」:居住生活互助協作關係的實踐基礎

三、居住生活互助行為的道德性

四、結語

第十章 「違規」的空間

一、關於城市違規現象研究的理論範式討論

二、占據者的邏輯

三、違規空間如何嵌入城市社區

四、政府的應對

五、「違規」作為轉型社會中的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代結語)

第十一章 都市劇場中的「市民」:現代文明法則的想像與實踐

引言:關於上海膠州路事件

一、如何解釋城市災害背景下的市民行動

二、災害事件中的市民認同及其社會聯結

三、市民、公民及政治文明:幾個問題的討論

四、結語:「基於規範的社會秩序」的市民實踐

第十二章 「過渡期政治」及其精英倫理

引言:「轉型陷阱」或「邊界狀態」?

一、轉型中國的「過渡期」

二、權力團體的過渡期政治

三、作為政治文化的「等待」

結論

一、社會體制與政治社會穩定

二、社會轉型的框架意義

三、例外事件與邊界狀態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書籍試閱

第一章 序論:發現「隱祕的社會系統」(摘錄)

三、內容說明

1. 對一些重要概念的屬性說明

  本研究的推進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學術實踐過程。突破既有的學科領域邊界,從具體對象中發現社會的整體性,是筆者的方法自覺。這樣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在深入生活世界、對經驗現象反覆檢測的基礎上,思考並確定對應的概念,借鑑不同的理論路徑。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並完善問題意識,逐步拼接出相應的理論圖景。在此過程中,面對依然處於活躍地變動過程中的對象社會,研究者還需要持續地重新審視概念框架,並嘗試新的分析路徑。因此,對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拓展的實踐本身,即構成了本研究的內容之一。

  作為研究對象/被說明項的核心概念(例)

  「社會穩定」如前所述,這是一個為中國執政團體、官方媒體以及國內外學術界共用的詞彙。在各種敘事中,雖然言說者各表其意,卻似乎並不妨礙它的廣泛流通。但作為一個學術概念,不能不說在中國問題討論中它早已被非學術性深度「汙染」儘管一些研究者正在嘗試用量化研究、模型分析等方法給出研究結論。所以,在這項社會學的質性研究中,當我們將「社會穩定」概念置於核心地位時,筆者首先需要對其作出必要的辨析和討論。(見陳映芳 2019)不僅如此,由於在學術思想史上,「社會穩定」還涉及到「社會秩序」這一個社會哲學/社會理論的基礎命題,因此,研究者不可避免將面對諸如「社會穩定與社會秩序是什麼關係」、「社會穩定對一個過渡型社會意味著什麼」等基本問題。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逐步探討說明。

  「社會轉型」社會轉型在這裡並不是一個邊界明確的學科化概念。在這項研究中它被設定為涵養了中國語境中諸如「過渡」、「近代化/現代化」、「改革」、「社會轉型」以及「社會發展」等概念的一個包容性範疇,並以此概念指涉中國近代以來長時段的社會變動歷史(詳見第二章)。同時,如前面所論,其內涵所涉,不僅被視為一種社會過程或一種理論範式;它也被理解為近代以來在中國逐漸形成、且已植根於本土的一套價值規範;而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價值博弈中,它還是一個被廣泛共用的文化框架。此外,在具體的研究中,它還被視作為一個轉型社會中的「時空結構」,是本研究的分析工具之一,以及有待探討說明的政治過程。

  「社會體制」、「過渡期政治」等概念這些概念,既是筆者基於階段性研究所揭示的中國社會系統背後的深層內部結構,同時也是筆者所建構的、藉以進一步說明「中國政治社會穩定」社會機制的分析工具。

  邊界概念(例)

  如前所述,本研究吸納、參照了不同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其中包括諸多為社會科學不同學科所共用的邊界概念。作為一項著眼於社會系統間/要素間關係,意圖在社會體制中揭示社會整體性的研究實踐,對邊界概念的引用和操作,在本研究的各部分多有討論。這是具體問題研究的需要,但同時也帶來了本研究的一個難點筆者需要面對具體問題脈絡中的概念運用與概念完整性之間的關係問題。

  「社會混沌社會秩序」 混沌概念源自於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在社會科學已經有不少研究實踐的參照文本。在這項研究中,基於對「社會系統」範疇中所包含的社會性和亞社會性(生物性、物理學)的兩義性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動盪與社會穩定的辯證關係的探討等需要,筆者將「社會混沌社會秩序」設置為隱含於本研究主題內的一個重要關係。對此,筆者在第二章中專門對相關的概念和理論等作了分析說明。

立即訂購

五南書店《秩序與混沌:轉型中國的「社會奇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