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藝術
【書評】台灣與國際相遇蹦出的美麗火花
上稿時間:2021/03/29
撰稿人:
李如菁
編撰:李如菁
漆器原本是過去台灣常民文化的一部分,但隨經濟成長便逐漸沒落,為了保留傳統漆藝使其受現代人歡迎,文化部舉辦了「新層次」系列活動,結合國內外工藝師與設計師進行創作,期望「工藝結合設計,台灣接軌國際」!
文/李如菁
本書是 「新層次3.0」國際設計合創計畫之紙上紀錄,以「在地工藝X國際設計」為主軸,此計畫原規畫有多個地點的作品展出,但因全球肺炎疫情的影響,主辦單位調整了執行的腳步,先進行創作成果的整理並出版了本書。
本書的主角是漆藝作品,或許你會好奇,為何是現代人聽起來很陌生的漆藝?其實在清末傳自福建的漆藝,曾在台灣的常民生活與重要儀式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二戰後又在美國外商的帶領下,創造了台灣漆器產業代工的輝煌年代。不過,隨著經濟的成長與蛻變,漆器代工產業逐漸沒落,人才也逐漸凋零。為了保存漆藝的傳承,從1990年代起,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漆藝協會、豐原市公所等多個機構,紛紛著手推動漆藝的保存、傳承與創新,近年來文化部也加入此行列中,並嘗試在傳統中揉入現代的因子,讓台灣的漆藝不再只有傳統的模樣與應用,而是有現代精神與設計巧思的創新成果,且可為現代社會大眾所接受與喜愛。
本書內容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漆器的「穿戴工藝」創作;此次活動邀請了國際知名的首飾創作家擔任藝術總監,匯聚了9位國外設計師與3位國內設計師,以台灣的漆藝為主角,秉持著跨國、跨域的合作精神,以及方法的內化或在地化,研創出可穿戴的漆藝作品。
當你翻開本書,首先發現的是:高水準的作品攝影與照片品質,讓未能親眼欣賞作品的讀者們,有了放大鏡,更能注意、觀察到作品的細節;中英對照的文字內容,補足了無法公開展出與導覽的遺憾,更是為後續的國外移展做準備。吸引現代人的作品比比皆是,如第38頁的竹編花器,你會發現原本熟悉的老式竹籃編織,在加入現代設計的風格後,變身成為時髦花器;第49頁所介紹的一套三件首飾,以前衛的造型,潮牌的精神,挑戰了讀者的想像力;第93頁起的飾品系列設計,充分發揮了漆藝色彩的純粹與艷麗;第68頁的菲律賓設計師,則將老式的仕女晚宴包,換上了年輕的外觀,讓人忍不住想擁有一個。
本書第二部分則是與「新層次3.0」所相關的另一個活動成果之展現。主辦單位另針對國內工藝家辦理了「漆器上身──新層次3國際合創工藝展」及「層次對話──合創工作營」,媒合了5位西部工藝設計師及5位花東在地工藝師,兩人共創一件作品,希望能將數年來本土與國際合作的能量轉移到國內,成為在地化發展的養分,並配合文化政策中文創基地發展,首站選擇花蓮文創園區做推廣執行。第二部分的內容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88頁起的設計師的一系列飾品創作,漆藝的美麗、精緻與造型的特殊,將台灣的漆藝推到一個新的境界。
從本書的文字介紹,可以發現:文化部有鑑於工藝是本土文化中重要一環,多年來早已投入資源持續作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傳承,同時更鼓勵新一代創作者的加入,好讓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領域。本書所介紹的「新層次」系列活動,就是文化部資源投入的良好案例,在「新層次3.0」之前,2012年有「新層次1.0」活動,此次是台灣漆器工藝師首次與瑞典設計師合作,2014年又有第二次的合作;2017年「新層次2.0」活動旨在促進設計師、藝術家與工藝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台灣工藝師與國外設計師合作產出作品多達7件29組,且遠征到多個歐美國家參展,獲得好評。
在生活便利、科技發達、充滿著商業考量產品的現代社會裡,討論手工藝似乎是個不太實際的老骨董話題──其實不然,在歷經千百年來的發展後,有許多工藝師除了遵循傳統外,更持續吸收新知、運用智慧、增進構想與製作技巧。放眼現代的手工藝品不僅有實用的功能,如:餐具、花瓶、耳環、項鍊、領巾、食器、家具等等,更有文化、歷史、藝術等之價值,在厲害的工藝師的手底下,手工藝品已成為一種藝術或設計創作的媒材與導體,工藝師先醞釀出藝術構思與創作情懷,再以精緻、熟練的創作技巧,讓作品慢慢成形。
我們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將台灣傳統手工藝與國際、設計等領域互動後的豐碩成果,讓還未曾認識台灣傳統漆藝的人們,可以接觸、欣賞、以及了解傳統手工藝的迷人之處與民俗意義;最後要感謝國內外堅持到今天的傳統手工藝師傅,他們需要克服經濟與客源上的壓力,花費極多的心力與時間,方能完成這些美麗、深具意義的漆藝作品。期待這些珍貴的作品,能喚起大家對台灣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僅感動大家,也能感動您的心。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在地工藝X國際設計: 新層次國際合創工藝展
五南書店→在地工藝X國際設計: 新層次國際合創工藝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