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戶政司於2018年,以全臺灣老年人口已超過14%為依據,宣告「高齡社會」的到來。適切地減緩甚至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危機,或許也是每個國民都應深思且身體力行的課題。
文/連彥銓
許多統計資料都已指出,並發出嚴正的警訊:「臺灣已逐步邁向超高齡社會」。內政部戶政司(2018)於五年前(2018年4月),以全臺灣老年人口已超過14%為依據,宣告「高齡社會」的到來,這項數據說明的是,臺灣每七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的老人,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高齡社會」的定義,高齡人口生活品質與基本權益的維護,以及老後社會帶來的青壯年人口扶養壓力及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議題,也逐漸成為某種「國安危機」,不斷被討論與關注。事實上,早在當時,許多鄉里社區中,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早已超越了20%(即WHO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而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提出人口推估報告,臺灣人口已呈現「負成長」,更預告了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較原先預估提早了一年,即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的老人,人口老化急遽加速,在年輕勞動力持續減少的狀態下,企業無法及時填補人力缺口,就會造成產業衝擊,其難以估計的風險,連帶可能重創臺灣經濟的發展。
在這樣的現實處境下,中高齡者(45-65歲)及高齡者(65歲以上)的人力資源運用,即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容忽視,同時也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這其實也是《善用中高齡及高齡員工活化企業人力資源》一書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者指出,相較於青年族群,臺灣的中高齡勞工在非自願退離職場後,不論就業比例、尋職期的表現為所有年齡層最差,而就算找到工作,他們的薪資平均減損也超過6,000元,反映出中高齡勞工的就業困境,在少子化的當代,此一現象不僅衍生了許多社會福利服務輸送的倫理難題,同時也不利長期經濟發展潛能與人才培育。
以此,臺灣政府較早地開始推動相關的政策作為,例如2010年展開的「高齡友善城市」,以對老年生活有利與不利條件的檢視,提出有效改善方案與建議為策略,以建構高齡者安居樂業之生活環境為目標,於各縣市試辦相關計畫。在這些成果中可以發現,除了醫療量能的補強、醫療資源的改善之外,高齡者投入社會參與、多元學習及心理健康的議題,也逐漸被重視,更重要的是回應勞動力市場,而關注「銀髮族二度就業」,以及如何邁向「共老」、「共榮」社會的徑路。
本書透過巨量資料的分析,其目的自然在於探究政府能夠給予產業那些關於中高齡勞動力利用的資源與協助,以及如何以現行政策為基礎,參採國外經驗,提供實質與具體的政策建議;在研究論述的過程中,彙整的數據資料豐富詳實,雖然不易於大眾讀者閱讀,但究其根本,事實上都環繞在「勞動力成本」(labor cost)這個概念而來,同時也是我們為何能夠以本書研究為基礎,對未來進行預測與模型分析的關鍵。
「勞動力成本」指的是企業生產產品所需支付的工資,簡言之,就是企業雇傭社會勞動力所支付的費用。以此概念為基底,就非常容易理解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面對中高齡或高齡勞動力運用的困境——「薪酬與生產力的不一致」,研究者引述Robert Lindley的說法,認為:
當勞工邁入中高齡時,其薪資相對於其勞動生產力為高,進而影響雇主留(僱)用意願,使得雇主在縮減人力時,會優先解聘中高齡受僱者,而企業有招募需求時,也會相對優先考慮進用青年族群。(頁60)
這也反映出中高齡及高齡勞工對企業或事業單位而言,普遍存在僱用成本「不對等」的疑慮,且幾乎是舉世皆然的現象。研究者舉出的實證結果,在於2020年各行業別中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僱用比例與分析,可以發現僱用比例較高的為「林業」、「成衣及服飾製造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畜牧業」、「陸上運輸業」,較低的則為「證券期貨及金融輔助業」、「金融服務業」、「航空運輸業」、「出版、影音製作及傳播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進而得出一個清楚的結論:與其他行業相較,相對薪資較高的族群,55歲後僱用比例下降幅度快,呼應了上述對於勞動力成本討論中,工酬不對等的情形。
然而,研究者更進一步地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中高齡勞動力成本與僱用比例,並非一致性地呈現正相關;換言之,在不同的產業特性中,中高齡者僱用比例增加,其勞動力成本不一定會增加,因此,如何找到這些適合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就業特性(如:照顧服務業、健康照護諮詢服務業等),並提供就業促進方案,即有可能形成其勞動力再次投入產業職場的動能。
另一方面,「穩定性」也成為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後,所提出另一個中高齡者的「優勢」,在於與未婚者相較,已婚者發生6次以上離退的風險較低。這也顯示出職業對中高齡者而言,不僅只是一份帶來收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工作,更是能令自己有成就感、維持並促進生理、心理健康的管道,而社交網絡與人際關係的建立,也被認為提升他們對於生活的滿意度;而對企業而言,反而可能降低了人事變動所產生的勞動力成本支出。
曾獲得第44屆金鼎獎生活類雜誌獎的《Ānkě安可人生》,即將發行的視角鎖定在超高齡社會中的高齡者需求,除了現今耳熟能詳的「活躍老化」之外,人生的「黃金下半場」,不僅只是一種「退休」後的美好生活圖景,更存在著在勞動力市場中,如何再創個人價值、活化企業人力資源的雙重主題,這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高齡」、「熟齡」較為傳統的「老化」印象與想像,都亟需翻轉、定義出新的價值。
當然,對本書的研究而言,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只會更加劇烈,對企業乃至於國家的衝擊,不可謂不巨大,因此如何在勞動力成本的討論中,提高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生產力、降低企業僱用負擔,並且提高其就業穩定度,也就成為關鍵。研究者提出:(一)科技賦能;(二)推動就業促進政策;(三)以政策推動改善職場文化;(四)加強職業安全設施與輔具使用;(五)擴充並重視長期照護需求。這五個面向既碰觸了在人口老化下的人力資源運用,也回應了一種新的社會組成型態。任何人都會變老,政府如何在國家政策的調整中,適切地減緩甚至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危機,或許也是每個國民都應深思且身體力行的課題。
參考資料:
- 內政部戶政司(2018年4月10日)。〈老年人口突破14% 內政部: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內政部。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s=11663
-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報告》。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4%BA%BA%E5%8F%A3%E6%8E%A8%E4%BC%B0(2022%E5%B9%B4%E8%87%B32070%E5%B9%B4)%E5%A0%B1%E5%91%8A.pdf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善用中高齡及高齡員工活化企業人力資源(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善用中高齡及高齡員工活化企業人力資源(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