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特推薦
劇場藝術的歷史足跡──《「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共教育的五場教學實驗》
本書收錄的五場「協商劇場」教學實驗歷程,是2020年臺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公眾計畫之展演成果。該計畫針對離岸風電、核廢、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等社會議題開展課程,並於北美館進行公眾展演。
文/連俐俐
2020年前後,博物館社群針對「何謂博物館」的基礎定義進行了系統性的反思。並且在其中一個版本中出現了一些不曾見過的形容詞,像是「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polyphonic)……」。2020年11月期間,臺北市立美術館接連出現的五場名為「協商劇場」之活動,應當就是體現美術館「多音性」的絕佳範例,其中參與演出的幾乎都非藝術家,討論的也無關藝術,而是離岸風電、廢核、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此類與美術館絕緣的議題,演出者也非藝術家。本書《「協商劇場」在北美館》即是這五場不典型的美術館活動的珍貴紀錄。
2020北美館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是極其特殊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它發生在全球疫病爆發的時間點,正巧應和著主題全球化議題的再思考;或是將當代藝術與科技、生態、政治、經濟、地理、海洋科學、人類學等學科並置於雙年展的作法。當代藝術邊界的擴延,以及學理化的特色並不足為奇,但是美術館作為公共場域的社會屬性在這一屆尤其清晰。這與法國主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2022)明顯有關。作為當代歐陸重要思想家,拉圖在科技、技術與社會研究成就深受矚目,不過晚年卻見他開始跨足藝術,例如在巴黎高等政治學院開辦「藝術政策碩士學程」,大膽嘗試融合表演、視覺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實驗;或與共同策展人馬汀‧圭納德林(Martin Guinard-Terrin)聯合策展;又或者在2015年,為了當年度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率領超過200名學生,在巴黎近郊劇院所展開的協商劇場演出等。不難想像這位思想家、也是教育家的跨域對藝術可能帶來的全新刺激。邀請他擔任本屆策展人的舉動裡隱含了美術館不同以往的企圖。
由拉圖開啟的協商劇場作為一種「『結合藝術展演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法,以角色扮演、辯論等方法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成為美術館通往社會的蹊徑。劇場式講堂依照法國協商劇場經驗搬進了北美館,作為拉圖概念下的雙年展,它確實是最足以體現拉圖思想的演繹,同時,也回應了美術館關於自身定位的反思,實踐了林平館長所說的「價值傳遞的教室、當代科學哲學思辨的實驗場」之社會角色。
一如前述,聯合國氣候議題以劇場形式思索社會溝通(協商)的另一種可能,臺北雙年展版本的協商劇場以臺灣在地社會關懷的重大議題出發,一樣是以學生為演出的主體、一樣是從拉圖的行動理論而來結合教學方法的實驗;不同的是討論的議題、學生的專業背景、參與的機構等。尤其挑戰的是,這次教學實驗成果的最終發表不是在教室裡,而是在美術館中公開展演。以上種種,如何以劇場進行協商?如何將法國經驗移植到臺灣校園,結合大學課程,成為教學方法的一種?師長如何設計課程?課堂中如何帶領,方得以讓學生理解這別出心裁的學習方法?如何讓學生在一個學期的有限時間內掌握議題、建立演出的腳本、完成角色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認同這樣的教學目的、接受進入美術館演出的挑戰?特別是在演出現場,面對著一群比演出學生更熟悉議題的當事人們,乃至迎接現場無法預期的發言,學生們會有如何的臨場反應呢?師生又是如何看待這樣一次奇特的經驗?上述充滿挑戰的問題構成了本書的經緯。
此書可視為臺灣首次的協商劇場實驗幕後,由五所大學師長們教學實踐研究的彙整,內容集結了活動各方關係人,包括主辦方──館長、策展人、臺灣科技,以及研究學會重要參與者、學生、觀察者等,從不同的視角回顧活動的始末、協商劇場作為教學方法的可能,並且超越教學手冊的功能,深度地自我剖析、反思與檢討。
當一切事件落幕便歸入歷史,紀錄則為其存在的佐證。參與者們所書的文字如歷史證物般將為協商劇場後繼者、跨域研究、當代策展與展覽史等各式學科參考的第一手資料。協商劇場的生命歷程透過此書得以延續,餘音不絕。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共教育的五場教學實驗(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共教育的五場教學實驗(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