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
【書評】《潛龍騰行──隨著記憶不斷蛻變的臺北鐵道》
回顧鐵路立體化漫長歲月,鐵工局奉行「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古訓,並在「安全、廉正、績效、團結」的目標管理理念下戮力以赴。啟動臺北車站地下化工程,至南港專案完竣時終於畫下圓滿的句點,成功的將北北基串聯成為更舒適便捷的大臺北都會區生活圈。
文/編輯部
鐵路挾龐大運輸機能的優勢,帶動沿線城鎮蓬勃發展,並串聯公路等其他交通路網,促成休戚與共的都會生活圈。證諸歷年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如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十四項建設、六年國建、新十大建設及愛臺12建設,無一不收納鐵路建設有關範疇。而隨著旅運需求的快速成長,基於擴大都市發展空間的效益目標,涵蓋地下化或高架化的鐵路立體化工程,更無啻都會地區交通便捷重生的最佳良方。
大臺北都會區鐵路立體化工程的誕生,肇自民國72年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前身)的創立開始,主要任務係將臺北地區的平面鐵路全部予以地下化。不僅首創我國鐵路地下化建設先例,更藉臺鐵、高鐵、捷運共構的創新設計,以臺鐵車站為軸心,整合其他大眾運輸系統,促成都會地區無縫接駁與轉乘的交通新局面。
自民國68年7月啟動臺北車站地下化工程迄今,已陸續完成臺北車站地下化、萬板專案、松山專案、南港專案等重大工程。這項改建地下化鐵路及相關場站建設計畫,以民國72年動工起算,里程範圍長35公里,總經費計新臺幣1808億元,期程逾28年,工程極為艱鉅。100年8月31日南港專案工程竣工,已為大臺北都會區鐵路立體化工程畫下完美句點。
以臺北車站為中心,歷時28載的大臺北都會區鐵路立體化使命終告達成。期間40座鐵路平交道漸次消失,使市區鐵路兩側原本遭到切割的區域得以重新縫合。中華商場變身筆直的中華路林蔭大道,帶動西門商圈欣欣向榮;興建新店溪過河隧道,挑戰地理障礙。新板橋車站特定區形成新北市都心,林立的超高大樓促使商業價值劇增;完成汐止鐵路高架化及新建百福與汐科車站,強化汐止地區發展潛力。松山及南港地下車站使門戶地位確立,未來遠景可期。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潛龍騰行─隨著記憶不斷蛻變的臺北鐵道
五南書店→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