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

【書評】閱讀五分鐘,拯救熱傷害:推薦兩本與天氣有關的保健書!

 上稿時間:2019/06/10   
撰稿人:王剴鏘 
【書評】閱讀五分鐘,拯救熱傷害:推薦兩本與天氣有關的保健書!

我們從醫院的住院病人和門診病人的統計資料中可以發現,凡在春夏或秋冬之交,氣候變化大的季節,老年和兒童病人的數量有增加的現象,住院中的病人一些體質虛弱的危重病患,往往在這種氣候變化之際突然死亡,可見氣候因素對於人的精神和生理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有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學科可以稱為「氣象醫學」。

文/王剴鏘

最近由於地球暖化問題,有關氣象醫學的研究不斷受到重視;在台灣有兩本非常實用的小書值得推薦給大家,《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另一本是《看天氣學保健—找回健康的關鍵》,這兩本書都是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廣大民眾保健需要委託專業機構單位的專家們集體合作製作而成的。

第一本書《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於2018年出版,由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編製,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沒有長篇大論,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只要花上五分鐘閱讀,馬上可以掌握緊急處理原則,可以說是一本熱傷害的急救手冊。

熱傷害一般俗稱「中暑」,但在本書中將熱傷害分為三種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的一種急性疾病的統稱,其中熱痙攣主要是肢體出現局部肌肉抽筋的現象,熱衰竭則是「熱中暑」的前期,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心跳加快、無力倦怠、臉色蒼白……,至於「熱中暑」則屬重度熱傷害的情形,體溫超過40度,發紅發熱有意識不清的現象,這個階段相當危險,如果沒有緊急適當的處理,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超過30%,台灣地處亞熱帶區域,常常有高溫的氣候狀況,熱傷害的防治可以說是十分重要。

有關急救的步驟在書裏面交代的特別清楚,熱傷害時在外面皮膚噴灑水,或飲用加鹽的涼水可以說是一種基本常識,以冷來處理熱的問題,但書中提到一個重點,如果患者意識不清的時候,就不可給予飲水,這一點十分重要,在書裏面也再三特別強調為了避免嗆到,造成將水吸入到肺部,反而造成危險。

此外還有兩件不可做的事,不可使用酒精擦拭身體以免體溫驟降身體無法承受,還有不要用退燒藥(例如:阿斯匹靈或普拿疼),這點對一般人來說就不容易理解了,主要是因為中暑時體內高溫是外在環境所導致的,跟感冒發燒體內產熱的機制不同,恩此退燒藥無助於體內的散熱。

至於預防熱傷害的三個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也都有清楚的說明,特別要提醒的是在補充水分方面要避免大量糖分及含酒精的飲料,因為當血液中的糖分愈高時反而會造成細胞的脫水,身體會更加感覺口渴與乏力,而酒精則造成代謝加速更加產熱,也無法預防熱傷害。另外有一點是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來預防熱傷害或治療熱傷害,因為太過冰冷會造成全身性的血管收縮,更不易散熱,最終還會造成心律不整,或因皮膚上有水而不能用電擊來急救休克的心臟。

書中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體感溫度」,體感溫度可以反映人們實際真正感受到的溫度,如何了解掌握體感溫度的信息,書中更提供了一個氣溫與相對溼度的體感溫度表,十分有用,目前手機的APP非常發達,幾乎隨時可以查到氣溫以及體感溫度,及早掌握天氣的信息,提高警覺,採取對策,才是最佳的預防之道。

第二本書《看天氣學保健—找回健康的關鍵》,第一版的著者是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蘇慧貞特聘教授及胡淑貞副教授,二版的著者是社團法人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於2016年出版。

本書分為四單元,是為民眾保健而作。第一單元說明氣候變遷是什麼,台灣天氣的特殊性;第二單元說明氣候變遷與健康的關係,包括中暑與空氣汙染、PM2.5對健康的影響;第三單元針對幾種慢性病與天氣的關係逐一說明,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理疾病等;第四單元則介紹幾個實用的工具及好幫手,包括緊急電話和各縣市的緊急應變中心的聯繫資訊。

熱壓力、臭氧與空氣汙染物、空氣中的花粉與孢子是氣候變遷時影響疾病的主因,書中還特別提出七個環境變化的健康危害和預防保健方法,包括:1.過熱,2.過冷,3.溫差太大,4.極端降雨,5.紫外線,6.空氣品質不佳,7.其他影響等七種狀況,其涵蓋的範圍比上一本來得寬廣些。

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規則服藥如果遇到天氣變化,疾病也跟著起伏時,到底要不要調整藥物,常常是患者心中的問題,尤其是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本書提供了一個特別的單元針對慢性病用藥指南的Q&A予以說明,這裡我建議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做好服藥及每天情況的紀錄,甚至是天氣與生理條件的影響,根據這個詳細的紀錄表再與醫師討論各種變動狀況的應變策略及具體作法,不要隨便更動藥物才是穩當的作法,紀錄表會說話,大部分的醫師也都會根據紀錄表作為處方調整的依據,紀錄表可以說是醫師和患者之間最佳的溝通橋樑。

空氣品質影響我們的健康甚為鉅大,如何量化比較容易了解空氣的品質,書中提到兩個指標,一個是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簡稱PM)微粒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簡稱PM2.5,依據檢測濃度指標分等級作為活動的參考建議,此外環保署自105年12月1日起實施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AQI)則較為全面,包括O3(臭氧)、PM2.5、PM10、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等的濃度,是綜合性的空氣品質指標,活動建議與對應策略在書中都有詳細實用的對照表以供參考,當然,每日即時的資料還是要上環保署的網頁查詢AQI指標。

天氣與我們息息相關,《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與《看天氣學保健—找回健康的關鍵》這兩本書是針對民眾保健需要隨時閱讀、即時運用的實用級小書,在天氣多變的台灣非常適合大家,特別在此推薦。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看天氣學保健-找回健康的關鍵(民眾保健版)
國家書店→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
五南書店→高溫?熱傷害?你需要知道的事!

a
王剴鏘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學士 .台北市基因保健協會理事長 .中醫內科醫學會秘書長 .中醫抗衰老醫學會常務理事 .王剴鏘醫師診所院長(全方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復健科針灸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