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習

【書評】輕撫孩童的憂懼--讀《童顏童語.愛在藝起 繪本系列》

 上稿時間:2019/07/15   
撰稿人:邱常婷 
【書評】輕撫孩童的憂懼--讀《童顏童語.愛在藝起 繪本系列》

有別於一般的政府宣導品,【童顏童語.愛在藝起】繪本系列選擇更具有傳染力的圖像繪本為媒介,為讀者引介臺東縣政府社會處所提供的社會福利服務,包含托育及兒少家暴庇護。透過色彩活潑的插圖及易讀的文字,傳達兒少福利服務的資訊與內容,也希望大小朋友都能感受到我們對於推展兒少福利服務工作的重視,更能藉此了解政府親民、便民的公共措施及推展社會福利的努力與方向,進而願意主動關懷弱勢群族,並了解相關的福利及權益。期待這套繪本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帶給更多人幸福的感受與快樂的閱讀時光,同時也能為推展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工作注入正向的能量。

文/邱常婷

在兒童文學相關作品中,尤其是繪本,經常以動物作為主要角色,我們大致可以區分為完全還原動物原貌的描繪,以及將動物擬人化的手法,前者借重動物的原始特性,向孩童介紹自然與生物的科普知識,後者則因動物與孩童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孩童與動物在社會上同樣屬於弱勢的一群,讓孩子在閱讀繪本時除了更能感同身受以外,也因物種的不同拉開心理上的距離。可愛的毛茸茸動物,一則令孩子感到喜歡不已,一則軟化的故事情節中可能出現的黑暗與陰影。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弗洛依德將人的精神層面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在此人格結構裡位於最底端,依據弗洛依德的理論,本我由慾望與本能所構成,原始的衝動與渴望在此展現,感性而非理性,同時也象徵野性的力量。幼童心理發展的初始,較能容納現實意見的自我,與能夠學習社會規範和道德要求的超我均還未發展成熟,因而本我通常佔據主導地位,扮演著孩童人格發展中重要的一塊,或許也是人類動物性的一塊,因此,我們將不難理解孩子與動物之間神秘且密切的聯結。

由台東縣政府出版的《童顏童語.愛在藝起 繪本系列》,內容包含了兩冊不同故事的繪本,第一冊為《棉花糖的擔憂》,第二冊為《巧克力的害怕》,兩位小主角「棉花糖」與「巧克力」均以孩童喜愛的甜食為名字,在繪本中也以動物的角色呈現,棉花糖是綿羊,巧克力是虎斑貓,故事名稱與內容都呈現了不安的情感:擔憂與害怕。

初讀繪本故事,可以發現兩位主人翁都承受著較為負面的情感,而這些擔憂與害怕,也藉由繪者之筆呈現於封面,但動物主角的形象軟化了令孩童讀者不安的可能,讓這些負面情感得以用最不傷害孩子的方式表現。

《棉花糖的擔憂》在封面出現了一隻可愛的小綿羊,然而小綿羊表情充滿不安,在兒童繪本中顯得有些不尋常,不禁令人好奇牠在故事中遭遇了甚麼事情?翻開書名頁,可以看見一臉不安的小綿羊抱著同樣表情憂慮的小毛球,但再翻下一頁,優美明亮的圖景揭示了故事開端並非黑暗,也讓讀者知道,原來小綿羊叫做棉花糖,作者的文字描述:「棉花糖是媽媽的寶貝,媽媽也是棉花糖的寶貝。」暗示了視角在故事結局的轉換,以及媽媽與孩子互為主體的強烈聯結。

接續的故事以「可是」開端,描述了棉花糖自從認識小毛球以後,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與小毛球在一起,小毛球顯然並非真實存在於世間的生物,也和綿羊的形體大有不同,有趣的是這樣的神奇生物居然成為棉花糖家庭成員之一,也因為小毛球的陪伴,媽媽得以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如此一來,故事名稱所表示的「棉花糖的擔憂」似乎沒有來由,直到棉花糖有一天聽見媽媽與朋友要去上課,因此準備把棉花糖送去某處,此時擔憂才真正開始,跨頁中「怎麼辦」的文字重複出現了五次,搭配棉花糖擔心恐懼的神情,再到下一頁母親送棉花糖前往托育中心,棉花糖發現原來那兒也有和自己年紀相當的小朋友,因此愉快地玩在了一起,關鍵性的畫面中甚至可以看見棉花糖將小毛球扔在一旁,且完全沒有任何文字說明,也就不難理解,原先以棉花糖作為主要視角的故事描述,為何到了最後一頁,卻變成棉花糖母親一面上著自己喜愛的烘焙課程,一面想念抱著小毛球的棉花糖,甚至想:「棉花糖會不會突然需要我呢?」

故事角色的關係環環相扣,我們或許可以說,棉花糖就是媽媽的小毛球,棉花糖前往托育中心時離開了小毛球,棉花糖母親則為了上課暫時離開棉花糖,意味著無論成人或孩童,母親或孩子,都需要屬於自己的私人時光。

相較於第一冊《棉花糖的擔憂》,擔憂的本質是誤解,顯得不那麼沉重,第二冊《巧克力的害怕》便是從故事最開始就呈現了名為巧克力的小虎斑貓,害怕著包含貓頭鷹、陌生人、黑暗等事物,藉由對比的方式描述牠最害怕的還是父親喝醉酒的大吼聲,文字敘述雖隱晦,並未描寫巧克力受到父親暴力對待的細節,但因巧克力「再一次」的受傷,我們可以猜測這並非第一次來自父親的家暴,接著由社工安置巧克力與其母親的劇情,再到母親準備開始工作,巧克力雖在蘋果老師的幫助下漸漸恢復笑容,卻仍害怕母親不在時自己必須回到可怕陰暗的家,巧克力在社工的幫助下也來到托育中心,和前冊故事裡的棉花糖相遇,一同玩耍、一同療癒,有一幅動人的圖畫呈現了巧克力從身體至心靈逐漸康復的過程:巧克力在草地上奔跑時,牠膝蓋上因家暴導致的傷口結痂隨風飄落到了地上,背景是其他孩子們愉快地跑過。

台東縣政府出版這套繪本,在書籍介紹裡已有說明,是為了向民眾介紹諸如「托育資源中心」、「社工阿姨」等社會資源,故事結束後也以拍攝的真實照片在末尾作介紹,預設讀者上,故事是給孩子的,但藉由視角的轉換,可以得知繪本本身更適合親子共讀,讓成人也能得到繪本所欲傳達的資訊。

兩冊繪本從封面動物形貌主人翁的擔憂與害怕,到故事結尾的溫馨翻轉,不啻為對孩童憂懼經驗的輕柔照撫,其中棉花糖的小毛球暗喻了孩童安全感、人格建立時產生幻想朋友般的雛形,巧克力則從藝術治療中的繪畫、捏陶土慢慢療癒心靈創傷,也為真實世界裡的孩童提供另一個情緒與情感的出口。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童顏童語.愛在藝起】繪本系列(全套含2冊繪本+動畫光碟+拼圖)(不分售)

五南書店→【童顏童語.愛在藝起】繪本系列(全套含2冊繪本+動畫光碟+拼圖)(不分售)

a
邱常婷
邱常婷,生於1990年春,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畢業,目前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出版小說:《怪物之鄉》、《天鵝死去的日子》、《夢之國度碧西兒》、《魔神仔樂園》、《新神》、《哨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