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群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分散全球但又頻繁聯繫互動。將亞洲、甚至全球客家作為一個集體,分析客家族群的散布、聯繫及相互隸屬力量,應具有認識論上的價值和政策意涵。
本書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以東南亞各國為研究區域,同時蒐集「老華客會館」和「新臺客社團」的資料,進行各類客家社團組織之間的網絡比較對照探討,以期瞭解當代客家社團組織的整體和多元發展脈絡。為補充過往以單一國家空間為單位的研究特色,本書以整個東南亞的客家社團組織作為範圍,研究其互動和網絡,並探究各地客家社團的結構、功能和彼此的組織網絡。此外,本書也希望藉此建構臺灣作為世界客家研究中心的基地,以及成為全球客家社團連結和網絡的平台。
作者簡介
蕭新煌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Buffalo分校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總統府資政等。最近出版包括《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的比較: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主編)(2017,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和《客家研究與客家學》(主編)(2019,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翰璧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族群與多元文化、性別與客家婦女、族群經濟、東南亞客家研究。曾出版過《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等書籍數十篇文章。研究領域集中在東南亞客家、客家女性、客家族群產業等議題。最近幾年的研究聚焦在東南亞(主要在馬來西亞)和台三線的客家聚落,希望可以透過學科和跨地域的比較研究,建構族群空間的概念。
張維安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合聘教授。
目錄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蕭新煌
主編序
第1章 東南亞客家社團研究的新趨勢
The New Research Trends of Southeast Asian Hakka Ethnic Associations
蕭新煌Hsin-Huang Michael Hsiao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探討
二、研究目的
三、東南亞客家社團研究的回顧
四、新臺灣客家因素的浮現
第2章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張陳基、張翰璧Chen-Chi Chang and Han-Pi Chang
一、社會網絡分析
二、網絡分析層次
三、東南亞客家社團網絡類型
四、結語
第3章 百年來客家族群網絡組織的發展與變遷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Hakka Networking Organizations in the Past 100 Years
張維安Wei-An Chang
一、客家大同會和崇正總會
二、南洋客屬總會
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四、世界臺灣客家聯合會
五、結語
第4章 老華客與新臺客社團組織族群化比較
Comparing the Ethnicization of the Associations by Old Chinese Hakka and New Taiwanese Hakka
張翰璧、張陳基Han-Pi Chang and Chen-Chi Chang
一、全體客家社團社會網絡
二、老華客社團社會網絡
三、新臺客社團組織總體分析
四、結語
第5章 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網絡分析
Th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Hakka Ethnic Associ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林開忠、利亮時、張陳基、蕭新煌Khay-iong Lim, Leong-Sze Lee, Chen-Chi Chang and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一、馬來西亞
二、印尼
三、新加坡
四、泰國
五、越南與柬埔寨
六、汶萊
七、澳洲
八、結語
第6章 東南亞客家社團區域化的新方向
The New Directions of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Hakka Ethnic Associations
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Hsin-Huang Michael Hsiao, Han-Pi Chang and Wei-An Chang
一、東南亞客家社團特質
二、臺灣與東南亞客家社團未來發展的新取徑
三、結語
參考書目 References
附錄1:社會網絡名詞解釋 Glossary
附錄2:受訪客家社團一覽表 List of Surveyed Hakka Ethnic Associations
附錄3:亞洲客家社團訪談問卷(以新馬版為例)Interview Questionnaire
書籍試閱
序
傳統的東南亞華人研究,大多聚焦在華校和華人教育的研究;而東南亞客家研究,過去則以客家會館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會館確實是最具歷史,也是最明顯的客家在地網絡組織。以會館作為研究基礎,可以藉由其社會網絡開啟許多深入的研究課題,譬如說它可做為客家史的論述主軸,建構出客家移民過去兩百年來遷徙到東南亞的移民過程與在地發展。過去的會館研究,不論是以「客屬」或是「客家」為名,或是以祖籍地命名的會館,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和成果。然而,過去的相關研究卻無法呈現單一國家或跨越區域之會館內部及會館間的整體圖像。此外,自1990年代開始,以臺商組織為基礎,應運而生的臺灣海外客家組織,更成為近年東南亞客家社團發展的新趨勢。
本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以東南亞各國為研究區域,同時蒐集老華客會館和新臺客社團的資料,進行客家社團組織的比較對照探討,以期瞭解當代客家社團組織的整體和多元發展脈絡。研究發現,以區域而言,新馬地區的會館組織發展多元且數量多,印尼的會館活動則有逐漸恢復的趨勢。半島東南亞則以泰國的會館網絡較完整,越南、柬埔寨的客家組織則似乎趨於沒落。近年來,在全球化環境下的新加坡客家會館發展已經有了巨大改變,除了傳統核心團體組織仍具影響力之外,以藝文活動為連結的社會網絡更顯得重要。
臺灣自許做為全球客家文化創新的基地顯然是有可為的。長期以來,客家委員會對於海外客家個人及社團組織的各種連結,以及各種客家文化推廣的活動,都投入不少人力與心力。文化推廣的努力有助於提升全球客家人的族群自尊與認同,客家社團網絡關係的建構和擴張,更有助累積客家族群的社會連結和交流。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客委會李永得主委、楊長鎮副主委的大力支持、客委會學術發展委員會審定本委託計畫「全球客家社團組織的比較:結構、功能與網絡」的研究經費。計畫參與成員包括總主持人國立中央大學蕭新煌講座教授、協同主持人國立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國立暨南大學林開忠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利亮時教授和國立聯合大學張陳基教授。本計畫的資料蒐集方法以深度訪問為主,資料分析則以較新穎的量化網絡分析,所有計畫成員都全員參與每個研究步驟,尤其是在對資料的解讀和寫作,更是盡心盡力。同時,我們要感謝兩位海外諮詢顧問,馬來亞大學黃子堅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黃賢強教授,他們協助田野調查,也提供專業的諮詢。最後,助理任婕博士生在研究計畫的行政以及稿件編輯的協助,也值得一提。
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繼續以臺灣為中心(Hub),連接各地的客家人、客家團體節點(Nodes),一步步將臺灣建構和提升成為全球客家人的族群心靈新故鄉。
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
2019年10月18日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
五南書店→《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