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歷史

【書籍試閱】《制度與經濟成長【台灣史論叢 經濟篇】》

【書籍試閱】《制度與經濟成長【台灣史論叢 經濟篇】》

「經濟成長」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議題。

1980年代中期,經濟學界再現一波研究熱潮,重要成果之一是確認制度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制度係由人類所制訂,用來規範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而經濟學研究的結論是:市場經濟制度將最有利於經濟成長。

本書所收錄的七篇論文,主題涵蓋荷治時期的獵鹿活動、土地權型態,清治時期的隱田、土地權與訴訟文化,日治時期的交通建設,以及戰後初期的經濟管制。各論文的主題係由制度的角度切入,分析台灣長期經濟發展的脈絡,並印證制度經濟學的推論:產權制度有利於經濟成長,不當的管制則有礙發展。

作者簡介

吳聰敏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前中央銀行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長期經濟成長。曾發表多篇關於台灣長期經濟成長的中英日文期刊論文,並出版《經濟學原理》與《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合著)。

古慧雯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企業管理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曾任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IIAS)附屬研究員(affiliated fellow)、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人、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研究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經濟史。

韓家寶(Pol Heyns

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euven)經濟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著有《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合著),並於期刊發表過多篇相關論文。

林文凱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台灣經濟史、台灣法律史與歷史社會學,曾出版期刊與專書論文二十餘篇。

盧佳慧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貨幣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與經濟成長。

魏凱立(Kelly B. Olds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經濟史。

目錄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附錄目次

導論 制度與經濟成長/吳聰敏

第一章 荷治時期台灣的獵鹿活動與保育措施/古慧雯 著,吳承翰

一、前言

二、背景

三、數據資料

(一)1633

(二)1640-1641

(三)1653

(四)1654

(五)1660

四、日本的經濟衰退

五、獵鹿與虎尾壠

六、狩獵管制

七、結語

第二章 荷治時期的土地權型態/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

一、前言

二、公司認可原住民利用與享用其祖傳地之權利

(一)公司認可原住民祖傳地為封建領地

(二)中國人補償原住民採截竹材費

(三)中國人補償原住民以獲得漁稅權

(四)是否准許中國農夫開墾原住民土地?大員與巴達維亞的政策之爭

(五)大員方面的勝利:中國農夫繳付地租耕作原住民領地

(六)公司對原住民損失「利用與享用土地產權」之補償

三、公司頒授土地所有權給中國移民

(一)Sinqua陳情保障土地所有權

(二)頒授地權與土地劃界政策之確立

(三)新港原住民越界雇用中國農夫案例

(四)劃界的範圍與規模

(五)中國土地開發者

四、公司頒授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給官員

(一)公司頒授土地使用權給官員

(二)公司頒授土地所有權給官員

五、結語

第三章 清末的隱田/吳聰敏

一、前言

二、從清賦到土地調查事業

(一)清賦事業

(二)土地調查事業

(三)新舊甲數

三、隱田

(一)隱田之定義

(二)隱田的型態

(三)隱田之分布

四、地主的選擇

(一)隱田的利益與成本

(二)執法的效率

(三)迴歸分析

五、隱田的型態

(一)「以多報少」或「朦混隱匿」?

(二)「以上則報中下則」

六、土地產權制度變革之影響

(一)清治時期的土地產權制度

(二)土地訴訟與交易

(三)生產誘因

七、結語

第四章 「業憑契管」?清代台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林文凱

一、前言

二、清代台灣「官方」與「民間」的土地業主權維護體制

(一)官方的土地業主權維護體制:土地開墾與賦役行政

(二)民間的土地業主權維護體制:民間的各種契據與繪圖制度

三、《淡新檔案》中的土地爭占糾紛:業主權糾紛的訴訟文化分析

(一)D22506一案的分析

(二)D22708一案的分析

(三)D22425一案的分析

(四)土地爭界侵占案件訴訟文化的綜合分析

四、結語

第五章 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吳聰敏、盧佳慧

一、前言

二、日治初期的交通建設

(一)鐵路

(二)基隆港與高雄港

三、運輸成本與貿易

(一)島內貿易

(二)對外貿易

四、交通建設與耕作面積

(一)車站對田面積之影響

(二)車站對米作面積之影響

(三)港口對田園面積之影響

五、運輸成本與農業生產力

(一)米作生產力

(二)甘藷

六、聚集經濟

(一)車站與地價

(二)港口與地價

七、結語

第六章 身高與台灣人經濟福利的變化,1854-1910/魏凱立(Kelly B. Olds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背景

三、實證資料、模型與結果

四、結語

第七章 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吳聰敏

一、前言

二、背景與文獻檢討

三、人口、產出、貨幣與物價

四、管制與掠奪

(一)稻米

(二)砂糖業

(三)貿易管制與匯率管制

五、影響

(一)惡性物價膨脹

(二)財富重分配

(三)公營與獨占

六、結語

延伸閱讀書目/吳聰敏

索引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附錄目次

導論 制度與經濟成長/吳聰敏

第一章 荷治時期台灣的獵鹿活動與保育措施/古慧雯 著,吳承翰

一、前言

二、背景

三、數據資料

(一)1633

(二)1640-1641

(三)1653

(四)1654

(五)1660

四、日本的經濟衰退

五、獵鹿與虎尾壠

六、狩獵管制

七、結語

第二章 荷治時期的土地權型態/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

一、前言

二、公司認可原住民利用與享用其祖傳地之權利

(一)公司認可原住民祖傳地為封建領地

(二)中國人補償原住民採截竹材費

(三)中國人補償原住民以獲得漁稅權

(四)是否准許中國農夫開墾原住民土地?大員與巴達維亞的政策之爭

(五)大員方面的勝利:中國農夫繳付地租耕作原住民領地

(六)公司對原住民損失「利用與享用土地產權」之補償

三、公司頒授土地所有權給中國移民

(一)Sinqua陳情保障土地所有權

(二)頒授地權與土地劃界政策之確立

(三)新港原住民越界雇用中國農夫案例

(四)劃界的範圍與規模

(五)中國土地開發者

四、公司頒授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給官員

(一)公司頒授土地使用權給官員

(二)公司頒授土地所有權給官員

五、結語

第三章 清末的隱田/吳聰敏

一、前言

二、從清賦到土地調查事業

(一)清賦事業

(二)土地調查事業

(三)新舊甲數

三、隱田

(一)隱田之定義

(二)隱田的型態

(三)隱田之分布

四、地主的選擇

(一)隱田的利益與成本

(二)執法的效率

(三)迴歸分析

五、隱田的型態

(一)「以多報少」或「朦混隱匿」?

(二)「以上則報中下則」

六、土地產權制度變革之影響

(一)清治時期的土地產權制度

(二)土地訴訟與交易

(三)生產誘因

七、結語

第四章 「業憑契管」?清代台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林文凱

一、前言

二、清代台灣「官方」與「民間」的土地業主權維護體制

(一)官方的土地業主權維護體制:土地開墾與賦役行政

(二)民間的土地業主權維護體制:民間的各種契據與繪圖制度

三、《淡新檔案》中的土地爭占糾紛:業主權糾紛的訴訟文化分析

(一)D22506一案的分析

(二)D22708一案的分析

(三)D22425一案的分析

(四)土地爭界侵占案件訴訟文化的綜合分析

四、結語

第五章 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吳聰敏、盧佳慧

一、前言

二、日治初期的交通建設

(一)鐵路

(二)基隆港與高雄港

三、運輸成本與貿易

(一)島內貿易

(二)對外貿易

四、交通建設與耕作面積

(一)車站對田面積之影響

(二)車站對米作面積之影響

(三)港口對田園面積之影響

五、運輸成本與農業生產力

(一)米作生產力

(二)甘藷

六、聚集經濟

(一)車站與地價

(二)港口與地價

七、結語

第六章 身高與台灣人經濟福利的變化,1854-1910/魏凱立(Kelly B. Olds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背景

三、實證資料、模型與結果

四、結語

第七章 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吳聰敏

一、前言

二、背景與文獻檢討

三、人口、產出、貨幣與物價

四、管制與掠奪

(一)稻米

(二)砂糖業

(三)貿易管制與匯率管制

五、影響

(一)惡性物價膨脹

(二)財富重分配

(三)公營與獨占

六、結語

延伸閱讀書目/吳聰敏

索引

書籍試閱

總序

為台灣學研究奠基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將研究回饋到教學」的理念,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人文社會環境之憾,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中,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獨特性,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入台灣史研究,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有鑑於此,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台灣史論叢」,擬以單一的學術領域,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進行分冊。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面向的探究,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以拓展史學研究者的視野;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於運用台灣的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所亟需之台灣史基礎知識,裨益於人文社會理論的在地化。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願,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形塑台灣新文化!

  這套「台灣史論叢」的出版契機,來自2018年台大教務處運用教育部經費,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優質教科書出版計劃」。在最初的發想階段,承蒙劉翠溶院士、謝國興教授、張隆志教授殷切指導,湯世鑄總編輯為多面向的考量,方見其端倪。按台灣學界自1970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起迄今,在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各層面,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應論述上之需,匯集其個人所撰寫、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串連成一書,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有幸邀集來自國內外、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王泰升、李文良、呂紹理、吳叡人、吳聰敏、洪郁如、范燕秋、許佩賢、許雪姬、黃美娥、張隆志、詹素娟、劉益昌、劉翠溶、薛化元、謝國興(依姓名筆畫排列),擔任各分冊主編。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中,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接近者,故為彌補這項缺憾,各分冊都列有「延伸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本論叢之完成有賴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下,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全書格式一致化、編排索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行銷。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所為的學術累積。個人才具有限,忝為叢書的策劃,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作者及出版中心同仁,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貢獻一份心力,甚感幸運與榮耀。 

 

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制度與經濟成長【台灣史論叢 經濟篇】》

五南書店→《制度與經濟成長【台灣史論叢 經濟篇】》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