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包括古籍收藏家徐宗懋由國際所購藏的127片影像玻璃版,其震撼性內容改寫了臺灣攝影史。
2016年,一批保存尚稱良好的關於臺灣早期,共127片濕版(Wet Plate Collodion)與乾版(Dry Plate Gelatin)的清末明初玻璃版被發現且回到臺灣。其內容是一批清末西方人在臺灣開港後,以南臺灣為主要經商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影像,時間約莫是在1865至1916年間。這些玻璃版的圖像價值一方面是增補了臺灣攝影史尚未發現的早期文化資產,從這些攝影師有計畫的記錄過程,揭示了清末臺灣開港後,這塊土地上民眾的寫實日常(尤其以臺南、高雄居多)、族群以及稀有的視覺經驗與社會環境。
另一方面是影像美學的判讀,在西方殖民地拓展的年代,一種觀看方式隨著攝影術進入亞洲,它在交換異國記憶的活動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角、一種距離感的對比。這一批由多位攝影師和傳統相機所記錄下的倖存圖像,成為今日我們梳理臺灣近代發展史時一份科學上的證據,為百年臺灣歷史史料再添一筆視覺藝術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0年指出「文化遺產」為所有藝術的源頭,它匯集了來自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和社會的觀點,並影響人們的創造力。本書採用文獻法、圖像風格比較法、攝影技術及田野調查法,費時三年考掘這段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所帶來的經濟、宗教與醫學等歷史的影響,並如何投射在臺灣攝影史的黎明光影中。
聯合推薦
李乾朗 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教授
沈 冬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暨語言訓練測驗中心主任
吳嘉寶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
莊 靈 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陳立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張照堂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攝影家
黃明川 電影導演
黃子明 影像工作者
劉益昌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作者簡介
王雅倫
經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臺北、高雄、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會委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博士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專長:
當代藝術理論、影像美學、西洋美術史
目錄
推薦序/徐宗懋
推薦序/莊靈
推薦序/劉益昌
導言
壹、塵封的127塊玻璃版再回臺灣
貳、19世紀末旅人的視野與一個攝影術興起的新時代(1865-1916)
參、清末民初西方經濟、宗教、醫學在臺交會的考掘
肆、攝影家群像與他們的足跡
(一)聖.朱利安.修.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
(二)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三)多斯.桑托斯(E. C. dos Santos)
(四)梅威令醫生(Dr. W. Wykeham Myers)
(五)海斯汀家族(Robert Hastings、Harry Hastings、黃允見)
結語
註釋
參考文獻
圖說
圖表
(一)早期攝影器材及顯像方式
(二)洋行存續年代示意圖
附錄、1865-1920年間在臺活動人士表
書籍試閱
導言
2017年9月,專門研究和收藏重要古籍文獻及圖片的出版家徐宗懋老師,將剛收藏到手的一批從未曝光的清末玻璃版影像共127件濕版(wet plate collodion)與乾版(dry plate gelatin)展示在筆者眼前,成為本書出版的起源。
這批保存尚稱良好的臺灣早期「倖存的影像」,其內容經初步判斷應是一批清末西方人在臺灣開港後,以南臺灣為主要經商生活所遺留下來的影像(但攝影師包括華人),時間約莫是在1865至1916年間。
這些玻璃版的圖像價值一方面是增補了臺灣攝影史尚未發現的早期文化資產,從這些西方攝影者有計畫的記錄過程,揭示了清末臺灣開港後,這塊土地上民眾(以南高屏為主)的寫實日常以及稀有的視覺經驗與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影像美學判讀,在西方殖民地拓展的年代,一種觀看方式隨著攝影術進入亞洲,它在交換異國記憶的活動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視角、一種距離感的對比。
這一批由早期傳統照相機/玻璃版所記錄下的倖存圖像,成為今日我們梳理臺灣近代發展史時一份科學上的證據,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和化學的綜合現象,也是一面歷史明鏡再現了高度的真實,同時參與催發一種現代視覺藝術過程,探究近當代人類在視覺藝術演進中,如何建構自身的視覺文化論述場域。此批影像的影響性在於它有別於文字文獻帶來寫實的場景,為百年臺灣歷史史料再添一筆視覺藝術成果,現在因為這批文化資產,使我們對先民族的歷史、經濟生活與信仰認識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當代社會已是一個「影像」與「書寫」文明並置的年代,而任何影像及照片都依賴一定的歷史、文化、社會和技術的語境作為一種媒介,它有無限的能力複製它所注意的世界,影像所構成的符號世界更可以傳達思想或辨別事物,並長存在人類生活當中。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報告中指出:「『文化遺產』為所有藝術的源頭,它匯集了來自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和社會的觀點,並影響人們的創造力。」藝術圖像學家阿比.瓦堡(Aby Warburg, 1866-1929)的主張便強調「圖像表現的科學」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環節,人文主義者和人文學科應是人類文明價值的記憶者與保存者。
本書所收藏的影像,其脈絡大致來自於幾個途徑:(一)英籍海斯汀家族的意外保存。(二)怡記洋行(Elles & Co./Bain & Co.)因業務所聘請的攝影師留影。(三)基督教傳教士因傳教與醫療所留下的紀錄。(四)英國領事館及海關業務記錄的影像。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臺灣攝影史的黎明》
五南書店→《臺灣攝影史的黎明》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