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

【書籍試閱】《農田裡的造夢者 Goo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書籍試閱】《農田裡的造夢者 Goo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農田除了耕作,也可以為夢想播種

隨著產業重心轉移,國內農務勞動力日益減少,產生農業人口老化及缺工問題,自民國 106 年起,行政院農委會盤整區域產業需求,陸續成立農業人力團,吸引優秀人才回流從農,本書精選 51 位人力團成員案例,分別從「新手」、「農二代」、「轉職者」、「即戰力」不同視角, 撰寫具故事性的報導,讓外界了解不同案例學習成長與實踐夢想的從農歷程。

作者簡介

唐祖湘

  天下雜誌專案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撰稿人,主編過彰化縣政府《童遊彰化--玩出孩子大能力》書籍、台灣觀光協會《台灣觀光》雙月刊、《LUXGEN》年曆、公益基金會、研究或教育機構刊物。

目錄

序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歡迎來農業這一畝田探索圓夢

序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 陳俊言 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力量

《立春》新手務農不是夢

桃園耕新團 陳俊佑+機械代耕團 黃啟恩 敲開通往實務耕作的入門磚

新竹耕新團 溫凱宇+龍耀元 科技新血接棒 加入農業生力軍陣容

彰化技術團 黃培盈+耕新團 楊耿彰 前輩指引 農業新鮮人找到職涯新方向

嘉義技術團 楊世宇+康仁東 告別都市下田去 南漂青農的現在進行式

屏東機械代耕團 陳信智+林宏韋 在國境之南 鑽研農機操作

屏東技術團 賴建宏+新竹耕新團 張庭偉+雲林耕新團 劉士豪+臺中技術團 林志頴

通往農業的入門捷徑 從新手變熟手

書籍試閱

歡迎來農業這一畝田探索圓夢

陳吉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農業人力團政策推動的緣起,來自於民國105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傾聽農村基層心聲,發現第一線反映最頻繁的就是「缺工」問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得農業人力發展出現斷層,伴隨國家高齡化、少子化趨  勢,農業勞動力老化也漸形嚴重。爰此,農委會隔年一月成立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專責處理農業勞動力相關業務,希望為高齡化農村注入新血,改善農業缺工,也讓珍貴的農業技術得以傳承。

  國內的農業缺工可以區分為常態性及季節性缺工兩種,常態性缺工屬連續性作業,整年都需要勞動力,例如酪農畜牧業;季節性缺工則僅在特定的月份才需要大量勞動力,例如蔬菜採收、水果套袋期間都需要有人力,是國內農業缺工的主要現象。農委會以整體農業勞動力精準掌握與有效運用為目標,指示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針對全國農業缺工地區、種植型態、農作物等進行全面性調查與盤整,同步規劃農業勞動力減省與補充措施,並根據缺工產業需求採行對應作為,從民國一〇六年起,積極成立各類型農業人力團,招募青壯年投入農業工作。

  推動迄今,常態性缺工已從原本的一萬四百五十六人次,下降到五千六百六十五人次,季節性缺工則是從約廿一萬人次下降到約十萬人次,兩者改善缺工具體成效累積均超過百分之五十,證明農委會當初規劃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更令人振奮的是,全臺各地許多優質的青壯年人才紛紛投入人力團,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有人家裡原本就在務農,繞了一圈返鄉回到農業;有人則是喜歡健康愜意的農耕生活而轉職下田當農夫,有的完全是新手,想要一圓從事友善或有機耕作的夢想而熱情參與,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擁有一顆熱愛大自然、嚮往農業生活的赤子之心。

   看見這麼多年輕生力軍投身於農業,揮灑青春與汗水,讓我不禁回想多年前自家務農的歲月。我生長於屏東萬丹農家,老家有幾分水田,依循一期水稻、二期田菁、三期紅豆的順序規律栽種,也在河川地種植香瓜、茄子、木瓜、蘆筍、四季豆等蔬果,曾經蓋豬舍養豬,打從懂事開始就有做不完的農事,或許天生具有農家子弟的基因,不用大人怎麼教,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小時候,最不希望週三下午的到來,不能跟同學去玩,回家幫忙是逃不掉的「課後活動」,做過的農事五花八門,記憶最深的是,蹲在菜園裡採收四季豆,一蹲就是幾小時,採滿幾個布袋才能休息;採收荖葉時,總是把手指弄得黑黑的,回家後拉個小板凳,一葉一葉整理、泡水、放入籃子,看似簡單,箇中訣竅不少;當年割紅豆沒有機器,也必須蹲著採收,結束後經常都已經天黑了,就用牛車載回家,均勻鋪在廣場,抄起長長木棍敲打,豆子從豆莢裡彈跳出來,全部都是人工作業,還要洗豬舍、幫豬隻洗澡,有時要為母豬接生,直到念大學離家才停止。

  還是小孩子時,難免抱怨做這麼多農事,但也因為如此,我深刻體會從事農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引導日後投身農業經濟領域的鑽研,進入農委會後,更致力推動讓農民有感的政策,協助其解決真實問題,很高興經過五年來的努力,讓農業缺工情況略有緩解。

  然而,在人口成長不可逆的困境之下,要改善或解決農業缺工,除了要因應人口老化與人口外流的問題之外,整體產銷作業流程能否減省人力,農機設備能否依產業需求有效運用,才是治標又治本的關鍵。農委會未來將持續規劃農業人力團朝向高技術、高經濟價值農作物精進發展,往後四年預計投入新臺幣九十二億元的預算,推動農業機械化、自動化,並結合智慧農業、朝循環經濟發展,推動農業升級和轉型。

  農業人力團除了改善缺工,也給予有志者實際從事農務工作累積經驗與磨練技術的機會,未來可望成為臺灣農業創新與農村再生的新希望,為讓外界瞭解這一路走來的過程,農委會委託天下雜誌編輯團隊編撰本書, 收錄五十一個案例投身從農圓夢的故事,希望讀者藉此認識農業從業人員的付出與努力,瞭解農業與在地生態、文化、環境永續密不可分,體認從農不止是一份工作的選擇,而是值得投入探索夢想的職涯。

立即訂購

五南書店→《農田裡的造夢者 Goo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