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特推薦

《藝教深耕啟萬世──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發展史》(上冊)書評

 上稿時間:2023/03/01   
撰稿人:陳羿如     編撰:陳羿如
《藝教深耕啟萬世──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發展史》(上冊)書評

想理解臺灣今日教學現場的風貌,必不可少的就是回顧過往歷史。國家教育研究院《藝教深耕啟萬世──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發展史》(上下冊)的出版串起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論述有據,架構嚴謹,不僅提供研究人員與教職體系嶄新的視野,也有利於一般讀者窺見臺灣視覺藝術教育豐富的流變歷程。

文/陳羿如

壹、特色

一、客觀嚴謹

本書援引的資料涵括學術與現場,從法規政策、期刊論文到國外教育專書、質性訪談、審查評分表等都有,兼具廣度與深度,細細讀之甚至能感受到現場的溫度。

二、課綱中心

課綱為所有教育法令、教育方向的最高指導原則。只要涉及教學現場,無論是政策面、教科書內容、還是教學與教法,本書都以課綱作為出發點進行論述,因此儘管本書資訊量極大,閱讀時讀者仍能自然地掌握脈絡。

三、架構清晰

本書多以時代為軸,課綱為緯展開論述,從教學法的演變、評量的歷史源流到師資培育的困境,都循序漸進,結構縝密,利於檢索與回顧。

貳、 架構

一、緒論

本書開篇的緒論宛如全書縮影,作者深入淺出,點出漫長的歷史回顧中值得我們關注的重點,例如,欲探求臺灣教育哲學觀點的巨大轉變,就不能不提從「課程標準」變成「課程綱要」的意義;「鑑賞」比例的提高,則顯示今日更關注學子生命情懷的培養。對於臺灣高等藝術教育的成長、政策的遞嬗、90年代高中課程修訂的波瀾,以及臺灣藝術教育界逐漸凝聚的主體意識等議題,作者皆以簡約的筆法一一論述、解釋,視野宏廣,撰述平易近人,幫助讀者在進入各章節前擁有足夠的先備知識。

二、教育思潮的發展

第二章探討藝術教育思潮與課程的脈絡。教育思潮淵遠流長,因此作者從年代切入,並在論述之初,先介紹在藝術教育上最常被提及的兩大類別——工具論、本質論。前者注重透過藝術呼應現實需求,例如探索社會、改善社區,後者則強調透過藝術教育涵養個人素養、提升生命的價值。兩者代表了教育方式上兩端的光譜,後續提及的各式思潮多在這兩端游移,頂多因應時代、政治背景的流變,更動操作的細節。

後續談論跨主題的教育方式時,作者還提及了開啟教育改革的最初那把火——1994年教改聯盟發起的教改大遊行。在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的今日,回顧1999年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隔年推出的暫行綱要,今日看來雖過於匆促而欠缺配套,但無可否認的,此舉讓「統整」、「跨領域」、「知識再脈絡化」等概念進入教學第一線,並推動許多研習課程,促進教學法之改變。

該章最後引用英國學者John Steers的觀察,指出「藝術課程被賦予越來越多期待」的國際趨勢,寫道「當多數學生每週僅有一堂40到50分鐘的視覺藝術課,什麼樣的期待才是合理的?」教育理應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陪伴,而藝術正可以作為一種創造美好相逢的介質。此番溫柔的解讀也許正好能回應上述的大哉問。

三、持續修訂的課綱

第三章、第四章探討國小及國高中課綱的變革,作者根據政治、社會、經濟與教育思潮等因素,劃分出臺灣視覺藝術課綱的三大時期,並在此架構下進行細緻的論述。課綱為最高指導,由其衍生的課程目標、教材綱要、實施方法等諸多面向都會因課綱的改變產生更動。此兩章作者採用內容分析法,由上而下鉅細靡遺地檢視上述關於課綱、目標、方法等等要項。此外,作者亦以表格完整呈現了自1968年起視覺藝術在課程標準、教材大綱、教材綱要上的所有項目,直至2000年的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為止,可謂課綱回顧的集大成之舉,而表格化、重點化的撰述方式使讀者輕易就能了解某區段的課綱影響下,現場藝術教學的模樣。

課綱的概念抽象,必須同時提及課程面才能聚焦於現場。同樣以時序為軸,作者繼續深化其論述,向下挖掘到課表,探討該時段規定下學生課程修習的時數。在探討高中選修課時甚至一一呈現出建議修習的各項技法(素描、國畫、油畫、美工設計⋯⋯)綱要,同時對照教材編選的要領與單元的聯繫。一系列閱讀下來,到了2004年新世紀課綱以學分數取代節數、強調分段目標與核心能力的資料時,兩相對照,更清楚呈現出新舊課綱關注面向的差異。

綜合言之,作者試圖透過梳理層層疊疊的教育規章,讓讀者看見藝術教育實施的細部樣貌,同時穿插評論,從大方向指引出背後的思潮趨勢或時代精神。

四、視覺藝術教科書的發展

教科書的存在反映出當時期的課綱精神,因此本書第五、六章在探討教科書的發展與沿革時,皆從課綱出發,一一羅列不同時期的版本。為求完整,從教學指引、圖文編排、教學單元表等皆搜羅入文,2000年與2003年課綱調整前後的教科書內容,更以表格並列,以粗體清楚呈現調整的部分。

此外,第五章詳細介紹了教科書的編審、審定制度,從編撰原則到審查流程、審定委員數量、甚至審查表,文中皆悉心呈現,讀者不難從字裡行間看出教科書編審的嚴謹。比較有趣的是,本章引用了幾位編輯小組中的主筆的回憶,在日記式的撰述下,重現編寫過程的繁複與辛苦。早期編撰教科書因沒有電腦,主筆們租下最寬敞的日式榻榻米大房,鋪滿全開道林紙,再依據事先整理好的要點、單元(約200項),一一填入,再以直線與拋物線連結單元與學年之間的聯繫,浩大工程中可見編撰者的用心與熱情。

參、結語

本書帶領讀者瀏覽戰後近半個世紀的視覺藝術課程流變,架構清晰,論述完整,細微如各媒材在教材綱要中的佔比、壯闊如社會變遷下思潮的演變,都讓我們見到臺灣的視覺藝術教育是如何一步一腳印走來,從早期強調民族意識與職業技能,到今日重視省思與引導,本書讓我們看見整體的教育氛圍走向多元的過程。相信本書的出版不僅能為臺灣的視覺藝術教育留下印記,也能為未來的教育研究者提供方向。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藝教深耕啟萬世—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發展史(上冊)(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藝教深耕啟萬世—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發展史(上冊)(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