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藝術

【書評】為了更能理解繪本中的意念——《穿梭虛構與真實的寫繪:人權繪本的創作與出版》

【書評】為了更能理解繪本中的意念——《穿梭虛構與真實的寫繪:人權繪本的創作與出版》

本書匯集作家、畫家、編輯、書店人、閱讀推廣教師等專業人士,以近年在海內外愈加盛行的「人權繪本」為起點,以自各角度提出深刻見解,發掘與賞析社會議題融入美學、文學之後,經由「繪本」載體所呈現出的多元面貌。

文/雨町電視台的一隻土撥鼠

從小到大最感激母親的一件事,是她在我小時候買了一整套的繪本書,讓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我,得以比其他人早一些時間,透過閱讀更加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我愛上閱讀、愛上故事,也愛上能用各種表現手法創作的繪本。

不過之後年紀漸長,我的閱讀習慣改變,開始喜歡使用詞彙堆疊畫面和情感的文字小說,也有一段時間認為繪本是給孩子們看的「童書」。一直到出社會當了半年的書店店員,繪本市場也經過將近二十年的轉變與調整,我開始重新接觸到新的模式與想法,也找回閱讀繪本的樂趣。

小時候覺得,繪本是多重感官的體驗。從視覺上的圖片、文字開始,到手上拿著書籍感受重量,翻頁觸摸紙張、嗅聞紙香味,每一次都是不同體驗。長大之後再讀,除了感官,我覺得更多的刺激是接觸到比以往更多的創意與心意,也能結合人生經驗,再次咀嚼書中圖文帶來的啟發與思考,最終理解許多人所說,成人和議題繪本中所乘載的重量。

帶著這樣的理解,以及後續成為編輯的經驗再閱讀《穿梭虛構與真實的寫繪:人權繪本的創作與出版》,也讓我獲得從未思考過的觀點。

書中主要分成四大章,包含議題觀點的選擇方式、創作內容的篩選、進入出版之後的思考,以及在人權議題上的詳細說明,這一路從創作者、編輯等產出方,再到繪本行銷、書店經營與推廣方,以及進行人權與歷史教育普及的議題方,一共彙整了21位產業相關人士的經驗與想法,針對議題繪本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

有人結合出版經驗、有人分享幼教經驗,也有人記錄下自己走過的錯路,為的是將自己多年以來在出版圈淬煉而成的經驗,以更簡單的方式留下,期盼能帶領更多想要嘗試卻苦無方法的人認識這個世界。

例如書中多次提及的「慢工出版」,便是一間擁有自己信念的出版社。相對於完全面向商業化,他們重視的是閱讀為生命和思考帶來的重量,希望能用簡單的形式,協助傳遞一些難以被發出、但非常重要的訊息。

書中邀請的幾位創作者,也都有希望透過自己作品為議題發聲的強烈動機。這樣的意念甚至一路延伸到其他幾位邀請的編輯、書籍推廣者,他們在書中分享的經驗可能必須持續默默耕耘、或許需要長時間的發酵,但我一直深信,無論手法和內容,創作是一種作者人格和想法的反射,所以他們的作品與收錄在本書中的文章,其實無時無刻不透露出他們對於人權與議題繪本創作的強大信念。

說實話,《穿梭虛構與真實的寫繪:人權繪本的創作與出版》這本書並不適合只想單純閱讀繪本的讀者。畢竟內容中有太多創作面向的糾結和選擇,但出版本身是將思考去蕪存菁、留下精華的過程,讓讀者接收太多過程,反而會模糊焦點。反過來說,這樣的思考過程對每位有心參與繪本創作的作者、繪者、編輯,或是想在議題繪本上挖掘來龍去脈的讀者而言,確實是難得且飽滿的。

作為一介出版者,在閱讀本書之前,我認為帶有議題的出版品應該相對吃香。若說兒童向讀物會受限於讀者的年齡層和理解能力,面向成人的圖像讀物既能獲得單純想閱讀的群眾,也能吸收希望談論議題的客群,照理來說無論哪一方都不會有損失。

但在閱讀眾創作者與編輯的經驗分享之後,我才了解自己仍過於天真。無論是什麼樣的出版品──尤其是繪本──其實是一種將創作方式和客群複合化,試圖接觸到更廣層面的形式。也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勢必需要更明確地思考受眾和呈現方式,同時拿捏議題和創作之間的平衡,以免讓議題美意成了創作的雙面刃,限縮其彈性與自由。

書中有非常多篇文章都在談論以上觀點,也不停重申「選題和創作彈性對於作者的重要性」。身為編輯,我覺得〈議題繪本的兩面刃〉、〈說故事的責任:以文本為圖像世界照路〉、〈獨立閱讀、獨立創作、獨立出版〉這幾篇,以作者和書籍推廣者的觀點再次闡述了這件事情,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篇作者陶樂蒂是法律系出身,因為喜歡畫圖才踏進繪本創作的領域。她在許多需要被大聲呼籲的議題中,選擇了與自身生活環境也息息相關的「反核」,並在田調、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更加明白這個議題的重要性。

但「反核」很多人談,要如何談得深入淺出,能被繪本乘載卻不是一件如想像中這麼簡單的事情。她在文章中聊了很多資料收集,以及找不到方向的過程,最終找到了這個議題最觸動自己的地方,在那時才提筆創作。

第二篇作者海狗房東則是繪本中的文字作者,在圖像為主的繪本中擔任文字作者,乍看會讓人覺得不怎麼重要,可實際上為繪本定下閱讀節奏、感受與方向的,正是這些簡單的文字。要如何讓議題繪本不淪為說教,同時為故事撰下最為精準的描述,每一項都考驗著文字作者的功力,以及雙方之間的默契。

第三篇的作者林幸荻則長期在臺灣推廣外文書籍,成立「童里繪本洋行」並長期引進歐陸經典繪本,讓臺灣的出版市場更加多元。因為看過太多國家和類型的書籍,對她來說,歸納某種文化或地區的創作方式是基礎也是陷阱,不能太過依賴規則,以免落入創作窠臼。

同理,也能套在「閱讀」上。

我們期盼大眾可以透過閱讀打開視野,汲取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經驗和想法,但也必須清楚地認知到,創作是生活經驗的反射,是一種溫柔的溝通管道,卻並非全部,因此不能將所有責任丟給「閱讀」與出版者或讀者。無論是希望談論的議題,或是想要傳遞的訊息,閱讀和書籍可以是輔助,卻不能成為避不談論或不知道如何開口的藉口。

看完本書,其實我對未來與下一代抱持著希望。在近年資訊爆炸、閱讀文字的人口下降的情況之中,閱讀市場逐漸圖像化,也有越來越多人更偏愛閱讀門檻低但富含意義的繪本,即使書中只能提供基礎資訊,就算臺灣目前距離隨時關心議題的社會風氣還有一段距離,但我深信,這些只用32或48頁就能講完的深刻故事,會帶領大家走向更美好的地方。

 

※勘誤公告※

於p.245〈翻閱國家人權博物館〉一章中,首段第二行,描述應為「1949年5月19日頒布《臺灣省戒嚴令》起」。

相關書籍

a
雨町電視台的一隻土撥鼠
自我認同是一隻在用愛發電星球長住的土撥鼠,致力於使用文字推廣喜歡的人們和作品,有著下筆犀利而內心長存悸動與柔軟的遠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