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帶著《海派漁村》去散步:將東北角旅遊CP值充到頂──《海派漁村:東北角到北海岸的地名漫步》

 上稿時間:2024/05/20   
撰稿人:黃裕惠 
【書評】帶著《海派漁村》去散步:將東北角旅遊CP值充到頂──《海派漁村:東北角到北海岸的地名漫步》

本書以海岸礁石的調研成果作為基礎,講述一個個漁村故事,並藉此引領讀者從龜山島、粉鳥林開始,一路往北漫步九個村落,細細品味看似相仿,實則各具特色的海派漁村。

文/黃裕惠

我們這一代的宜蘭女孩在高中三年搭火車通勤的夏天裡,只要亮出兩條手臂,大致可以從膚色猜出她是哪個村鎮的人。左臂比較黑的女孩,色差從小到大依次來自四城、礁溪、頂埔、頭城、外澳、龜山、大溪、大里、石城;右手臂比較黑的依次來自二結、中里、羅東、東山、蘇澳。

 

我是頭城囝仔,每日上學南行,太陽從太平洋的龜山島升起,左臂左臉一路曬到學校。傍晚回家,伴著夕陽下山,左臉左臂再黑一度。下課時間同學伸手比誰黑,整條海岸線的地名就這樣鑲嵌入腦海。同學來自山林與海濱,地址常是地圖沒標記的地名。「冬瓜山」、「三抱竹」、「打馬煙」、「奇利簡」、「歪仔歪」、「梗枋」,大家邊笑邊比賽誰家住址好笑有哏,一個地名一陣胡編瞎猜,渾然不知台灣因為頻繁的政權轉移,地名就是各種權力角力的例證。

 

近三十年來,台灣史的研究才開始受到各方重視。各縣市圖書館書架上都擺著地方誌,自然也有不少台灣地名的研究。例如台灣研究先驅安倍明義先生所著《台灣地名研究》(1938),以四部份梳理台灣史:台灣地理概說、住民狀況、政權更迭及地名命名的原則;台灣之名稱由來;各州廳的地名之由來;市街日語發音一覽表。最近尚有李筱峰教授《以地名認識台灣》(2017),書末羅列四十筆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此書以歷史演進為經線,分為南島原民、荷蘭與西班牙殖民、鄭氏政權、漢民墾殖、清朝官治、日本殖民、國民黨統治與本土在地化八個時期,各時期重新改名的地名為緯線,易讀易查找。只是,這些遠遠不夠。要讓全民對於自己家鄉有更強的情感連結,還需要更貼近民眾、更深入地方、從更多角度觀察台灣的書寫,促進不同文類的互補互成。

 

近年自媒體資訊傳播擅場,傳統電視台轉戰網路傳播,各路文化人也紛紛開闢頻道製作播客和YouTube節目。台灣是YouTube流量密碼,連外國遊客和新住民都加入「研究台灣」行列。自媒體人製作旅遊節目,除了吸引流量的美食,介紹景點就會順便提一嘴趣味歷史。「臺灣地名由來」的節目大量出現,很是熱鬧。怕只怕這些頻道為了點閱率而譁眾取寵、胡編瞎猜導致以訛傳訛。所以我們需要像《海派漁村:東北角到北海岸的地名漫步》(鄭螢憶、李侑儒主編)這樣的書。它結合學術的嚴謹與文化旅遊指南的輕鬆筆觸,提供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前年曾經聽鄭螢憶教授在「國史館線上講堂」發表《以海為田》的台灣原住民研究(YouTube 2021.09.23剪輯版)。 鄭教授講述平埔族大雞籠社漢化過程中保留番社的原生祭儀,利用祖源敘事,和清代社寮島番漢「融合又分立」的掌故。演講採用歷史人類學研究方法,引用清朝文獻和地方耆老訪談。口述歷史,娓娓道來,非常引人入勝。《海派漁村》一書承襲相同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模式,一邊講故事,一邊補充文獻,理性與感性皆具。

 

《海派漁村》共分九章,從頭城外海龜山島開始,再從粉鳥林一路往北走訪九個漁村:梗枋、大溪、福隆、龍洞、深澳、和平島到野柳。研究執筆團隊共六人,介紹各村更迭留存的官方地名以及各式故事氛圍的俗名,從地名演變看歷史。六位作者筆調一致,記錄不同時期政權命名、地方建設、經濟政策、漁民生活、風俗民情、地方傳說、不同語言造成的命名差異……等等。背包客當作深度旅行導覽非常合適;返鄉創業青年想要重新認識家鄉,可以學這研究方法,寫出獨特的一本「家鄉地名漫步」。

 

《海派漁村》九個漁村在一般觀光客看來都是遊憩度假選項:龜山島觀光主打賞鯨賞豚;粉鳥林主打愛情鎖海灣;梗枋自在舒適吃海產;大溪市場搶標漁貨、吃海產;福隆沙雕藝術季;龍洞海洋公園步道健行;深澳騎鐵道自行車、象鼻岩賞景;和平島玩沙戲水、網美打卡;野柳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和女王頭。遊覽車導遊安排活動大概就是在這九個漁村吃海產、看海拍照或自拍。這原也無可厚非,但是關心地方發展和文化教育的人總想要讓旅遊體驗加值、讓CP值翻倍。試想,當所有人面向海洋喝著石花凍讚嘆飲品沁心涼的時候,憶起本書第三章,海女為了貼補家用不顧風浪冒險採摘海菜和石花菜,這飲料不是更為珍貴難得嗎? 當遊客走到梗枋岩岸遠眺龜山戴帽美景,聽地名就理解禁止越界的理由,因為那片礁岩叫做「跋死阿丹仔」。書上說,從前有一位名喚阿丹仔的婦女就在此處採摘石花菜而失足落水。(這個地名沒有官方優化美化的痕跡,也許是全宜蘭最實用的命名,俗擱有力。)

 

鄭教授在本書開頭介紹這九章的主旨和特色導讀,建議讀者不必依照篇章次序閱讀,最好還能來個隨意的漁村小旅行。實際上,這九個村落目前都是觀光熱點。漁村缺的不是一時消費的觀光客,而是理解漁村歷史、能夠敬畏土地、敬重先民因而愛護環境的旅人,觀光業才得以永續發展。

 

讀完《海派漁村》覺得非常慚愧。我對家鄉了解淺薄,還得從外鄉人採訪本鄉耆老的口述歷史認識宜蘭。希望我現在補救不會太晚,更希望這個系列能夠增加研究地點繼續出版,激勵讀者更敏於觀察、勤於採訪,從祖父母和阿公阿嬤講的故事裡發現亮點,寫出自己版本的台灣研究。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
《海派漁村:東北角到北海岸的地名漫步》(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海派漁村:東北角到北海岸的地名漫步》(另開視窗)

a
黃裕惠
出生在宜蘭頭城。童年的移動線就是從頭城南下到礁溪外婆家或是北上到基隆:爸爸的外婆家。高中三年,動線再往南拉到宜蘭。若要畫我家鄉,那是半張藍天、四分之一張青綠水田,中間綿延橫亙一條扁扁湛藍海洋,畫紙中心點綴著一個神秘島嶼,隨著火車鐵軌左右移動不斷變化形狀,每個形狀述說著產自各角落的神話和傳說,正如一本繪本。 現任:世新大學英語暨傳播應用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