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透過五感體驗,讓閱讀變得有趣、讓傳統工藝更貼近生活。」
在臺灣,寺廟不僅是信仰中心,更是傳統藝術與民俗工藝的寶庫。今年,一本名為《神ê厝‧咱ê廟》的立體書問世,為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寶帶來嶄新的詮釋方式。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神ê厝‧咱ê廟》立體書無疑是一個珍貴的文化載體,它邀請我們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感受傳統之美。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僅能觸摸到臺灣文化的脈動,更能看到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無限可能。
全程參與製作的團隊成員,其實只有蕭民遠與黃堯慧,兩人分飾多角,有時是文史工作者、攝影師、導演、畫家、紙藝師,往往又必須是專案經理、工廠領班,以及製程產線工程師等專業人士。藉由這次專訪,我們瞭解《神ê厝‧咱ê廟》這冊書的構思、規劃和製作過程,同時也感受創作團隊對文化傳承的深切期待。傳承與創新,不是對立的兩面,亦非必須被迫二擇一、無法兩立的宿命。我們在《神ê厝‧咱ê廟》創作團隊發現了他們的熱情與堅持,還有苦思傳統工藝文化保存的方式與行動,我們著實被他們的情感所感動。
首創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神ê厝‧咱ê廟》,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藝術品。創作團隊以九個月的時間,將臺灣寺廟的精華濃縮於掌中,為我們呈現一場視覺與觸覺的饗宴。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創作世界,感受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持。
【靈感源起:從實體展覽到掌中寶典】
這本立體書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22年底至2023年中的《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主辦)。創作團隊受託從展覽中採集靈感,將寺廟的經典工藝轉化為一本可以攜帶的立體書。正如創作團隊所言:「我們希望把廟宇屋簷、彩繪剪黏帶回家,讓讀者能隨時隨處,慢慢品味每一個細節。」
創作者深感臺灣的常民生活離不開寺廟。在古老的年代,先民都是靠天吃飯,農夫祈求風調雨順,漁民祈求豐收滿載,求功名、求利祿、求平安健康。這些虔誠的祈願與迴向,都被存託在寺廟中。因此,信眾奉獻的石雕、木雕、刺繡、粧佛……,累積成了千百年來最珍貴的工藝品,正所謂「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它蘊含著美好、極緻、充滿精神與力量。於是他們將廟宇化入書中,讓讀者親臨其境。
【立體書的實境體驗】
這本立體書,每一頁都是驚喜。從廟埕的正門開始,讀者可以親身體驗走進廟宇的感覺。經過三川門、拜亭,再到正殿,隨處可見的石雕龍柱、彩繪門神、木雕神龕、斗栱藻井......,每一個元素都被精心還原,透過多層次、動態的展示,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
《神ê厝‧咱ê廟: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內頁。(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創作團隊提到書中的一些亮點,如「第一頁展現了廟宇的正門,讓人一打開書就能感受〝廟在心就安〞。接著,小翻頁介紹了龍柱、石雕的各式技法,如圓雕、陰雕、透雕等,我們還探討了升龍和降龍的意象。這本書讓讀者在家就能仔細欣賞廟宇細節,彷彿伸手就能觸摸到。」創作團隊自豪地說。他們甚至使用3D技術掃描真實廟宇的石雕龍柱,轉化為書中的虛擬模型;透過QRcode連結打開AR擴增實境,讓讀者身歷其境。
此外,他們也介紹了書中的隧道式結構設計:「進入廟宇的內部後,可以從三川門看到拜亭、正殿整個的透視空間,這也是立體書與眾不同之處──它是一個多層次、動態的展示。」創作團隊也提到彩繪門神的部分,「我們還原了畫師在門板上彩繪的動作,拜訪了許多國寶級老師傅,他們分享了門神彩繪的十二道工序,從木頭的批土、上麻布、上顏料……等,真的是大開眼界。」
《神ê厝‧咱ê廟: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內頁。(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匠心獨運:九個月的心血結晶】
《神ê厝‧咱ê廟》的製作過程堪比一次精心策劃的藝術創作,整個製作過程歷時九個月,涵蓋了如下步驟:
1. 考察、田調:與匠師對話、解構研究臺灣寺廟建築特色與工藝細節
2. 電影分鏡:規劃廟宇立體書將呈現的經典頁面和展示方式
3. 繪圖:繪製復刻每一個彩繪、工藝、裝飾元素與建築角落
4. 打版實驗:一刀一剪反覆測試,確保每個機關結構的準確性與耐用性
5. 印刷、軋型、組裝:照起工(tsiàu-khí-kang)將設計化為千百個零件,組裝為實體書
《神ê厝‧咱ê廟: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內頁廟宇細節。(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團隊形容這個過程「像懷胎一樣」,從最初的資料收集、編劇、導演,到後來的設計、製作,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我們公司其實很小,就我們兩個人,所有角色,從文史工作者、編劇、導演,到工程師,全都是我們兩個人來分擔。」他們笑著說。不過也正因為是小團隊,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靈活調整,以確保每一步都快速、精確無誤。
創作團隊跟我們詳細描述了他們的工作流程:「最初,我們必須前往北、中、南各地,收集各種廟宇工藝的資訊。這時,我們是攝影師,先拍很多角度的照片;下一刻我們化身編劇,把所看到的資訊整理成故事。接著就變身編與導演,我們開始設計分鏡,比如說,我希望某座廟宇呈現的樣貌,可能上一個版本是從側面拍的,而這個版本希望能透視一些內部結構,比如神龕等。」
他們還提及製作過程中的一些技術上的細節:「當我們調整版型的時候,會遇到很多需要精算的地方。要讓廟宇模型看起來很高,那麼我們就必須精確計算每個尺寸。這樣的修改看似簡單,實際上牽一髮動全身,也可能因為與其他紙機關相斥干涉,必須打掉重練呢!」。他們也創新應用複合材質,如織帶、珠飾、亮片、流蘇等,讓讀者獲得更豐富的視覺與觸覺體驗。
創作團隊告訴我們,由於製作過程極其繁瑣,他們甚至動員了全家人。「全家人都參與其中,甚至在過年期間,我們一邊吃年夜飯,一邊加工。製作這本立體書,感覺就像一座廟的縮影,承載家人齊心協力、祈求圓滿達成任務,這也是這本書幕後最感人的地方。」
那麼,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創作團隊坦言,立體書的製作過程充滿了挑戰。「立體書的製作不僅僅是創意的呈現,還涉及到技術層面的挑戰。我們必須構思,如何讓每個摺線的角度和比例都精確無誤。這個過程非常耗時,每一刀、每一摺都需要反覆測試,才能確保最終製作出來的模型能夠順利組裝。」
正如他們所說:「燒腦而且享受,但立體書的魔力在於開卷驚喜的剎那,像電影般是會動的,整本書從印刷、裁切、壓摺、黏貼,經過千道工序,滿滿的挑戰。」他們還提到了與工廠合作時遇到的困難,「工廠一般只接大單,而我們的數量少,都要千拜託萬拜託,工廠才接受這個委託。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場修練呀!」
然而,正是這些挑戰,讓《神ê厝‧咱ê廟》成為一本獨特而珍貴的作品,創新讓每一開的彈跳方式都不同,有些左右開,有些上下翻,帶給讀者行雲流水般的閱讀體驗。打開立體書,永遠有一種魔力,充滿儀式感、療癒感,讓重拾開卷的樂趣,更上層樓。
而也是這些挑戰,讓他們更加珍惜這本書。「每個人都在其中付出了很多,正因如此,我們對這本書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
【傳承與創新的結合】
為了讓這本立體書更具現代感和教育意義,創作團隊巧妙地融入了多項現代科技元素,充分體現其多元化的特色。應用創新科技,嘗試讓傳統與現代有了巧妙且實用的結合,同時也融合了藝術、教育與科技。例如:
1. AR擴增實境:通過手機應用,可以看到立體的寺廟建築動態展示
2. 語音導覽:掃描書中的QR code,可以聽到每個細節更詳盡的解說與故事內容。
3. DIY材料包:隨書附贈DIY材料包與線上教學,讓讀者能親手體驗製作過程
在製作過程中,團隊探訪了許多人間國寶,如剪黏大師陳三火”火獅”、彩繪大師莊武男、木雕神手李秉圭大師……等。大師們深刻感受到傳統技藝面臨的危機。「隨著市場低價競爭的要求,這些傳統工藝逐漸邊緣化。現在,很多寺廟選擇模組化的方式蓋廟,不再注重細緻的人文工藝。」正是這種危機感,促使他們決心透過這本書,傳達「保存和傳承臺灣傳統工藝」的理念,讓更多人瞭解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書中不僅展示了廟宇工藝,還附贈兩個DIY課程,讓讀者能動手體驗。創作團隊解釋:「購買這本書的讀者會隨書獲得兩個材料包,可以動手製作:擲到幸福小吊飾、石獅立體卡片。材料包內附有詳細教學照片和影片,讓讀者可以輕鬆完成作品。這些作品的設計融入了廟宇工藝,讓大小朋友在動手體驗立體書製作的過程間,親近並瞭解傳統工藝之美。」
創作團隊也提到:「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藝術品和教育工具。」創作者希望透過新媒體的吸引新一代讀者,特別是習慣於數位閱讀的Z世代(Generation Z)。「我們盼望透過立體書這種媒介,將孩子的注意力重新贏回來。期待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臺灣工藝的種子,能開出傳承之火的花」
《神ê厝‧咱ê廟: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隨書附贈DIY材料包_擲到幸福小吊飾。
【讀者反饋帶來肯定與感動】
創作團隊特別強調立體書的獨特魅力:「立體書與傳統書籍的閱讀體驗完全不同。傳統書籍通常是文字敘述,但立體書神奇地透過打開和閉合的動作,讓平面自動搭建成三維。這種閱讀體驗很像看電影或舞台劇,讓人沉迷其中。」
因此,這本獨特的立體書一推出,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創作團隊分享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反饋:「我們的新書發表會在上班日真的坐滿了人!當初我們一直擔心沒人會來,結果那天座無虛席。與會讀者不僅拿到了這本書,還聽到了作者和顧問專家的分享,大家都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甚至希望能擴大到各縣市圖書館辦理講座推廣,讓效益加成。」
他們還提到了一些意外的市場反應:「有一個陌生朋友,透過朋友推薦訂了三本。我們嚇了一跳,他說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出國洽商,他覺得老闆和一些重要客戶會喜歡,自掏腰包買了三本送給這些重要客戶。我們也覺得很感動。」
這本立體書的影響力也遠超創作者的預期,不僅得到了政府的肯定,更引起了海外華人的關注。有遠在美國的台灣家長寫信說,這本書讓他們的孩子第一次對家鄉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希望有機會帶孩子回臺灣時,帶著立體書,參與寺廟走讀的文化體驗。更令人意外的是,許多寺廟主動表達了合作意願,希望能將這本書發展成為文創商品。
【呼籲重視傳統工藝文化】
這本書不僅得到讀者的好評,甚至引起政府高層的關注。「蕭美琴副總統舉起這本書,談到這種結合臺灣文化的立體書很有意義,作為外賓禮品,這就是臺灣味。」創作團隊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能瞭解臺灣的工藝之美,特別是廟宇文化和臺灣庶民生活的真實面貌,更希望能喚起民眾對傳統工藝的重視。「如果不去珍惜和保存這些工藝,它會漸漸消失,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創作團隊如此表示,道出了對文化傳承的深深期盼。
《神ê厝‧咱ê廟:臺灣寺廟工藝立體書》封面。(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未來規劃與建議】
創作團隊也提到他們未來的願景和計劃:「我們現在還在進行一些創意、創生課程,比如兒童美術課,教孩子製作立體書,這些自學的孩子對這類課程非常感興趣。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瞭解製作立體書的背後秘辛,感受到這個媒介的療癒感,並且希望他們珍惜這類手作藝術。」
對於那些想嘗試製作立體書的人,創作團隊給出了溫暖的建議:「永遠保有純真,保持好奇;做,就對了!」這不僅是對立體書創作的建議,更是對傳承與創新文化的一種態度。
【結語】
最後,創作團隊表達了他們對立體書這一藝術形式的熱愛:「立體書不同於普通的書,它文字不多,卻能夠透過立體結構和視覺效果,給人驚奇與滿足。透過開、合、推、拉、抽、轉隱藏式機關,讓書動起來,這種驚喜感會觸動人心。同時立體書能將許多細節與結構收納在一本小書中,方便攜帶,易於收藏,每次翻開都能帶來不同感動,這是我們喜歡它的原因。」透過這本獨特的立體書,創作團隊不僅展現了臺灣廟宇的精美工藝,更傳遞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藝術創新的追求。他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更多人感受到臺灣傳統文化的魅力,並投入工藝文化傳承這個偉大動人的事業中。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