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的歷史就是臺灣歷史的縮影,在各項工業發展也是一樣。
本書爬梳了17-19世紀歷史文獻中,臺南地區原住民及漢移民織布發展的歷程,能讓讀者從中了解臺灣手工織布的年代,先民如何運用智慧在衣飾文化的發展,也能一窺清代所謂臺邑「男不耕、女不織」的真實性;日治時期臺灣紡織業邁入機械化,第一家動力織布工廠「臺灣織布株式會社」在臺南設廠,開啟了織布的新紀元,留下非常珍貴的老照片,在本書中可以看見當時織布走入現代化的珍貴影像;承續日治時期臺南機械動力織布的基礎,戰後臺南地區的紡織業更加蓬勃發展,扮演領頭羊角色,在「迢迢織路」這本書也交代了戰後到現今臺南紡織工業的興衰、再起、創新求生存的歷史,可說是臺灣紡織工業的發展簡史,值得細看!
文/蕭楷諺
「一府二鹿三艋舺」琅琅上口,在臺灣的行政中心遷往臺北之前,「府城」臺南一直是臺灣的首府所在地,文化交織、才秀輩出,可說是臺灣歷史的縮影。本書詳盡地爬梳了400年前迄今,臺南紡織工業的發展與轉變過程,揉雜了自原住民、日治、漢人至現代社會各種不同紡織型態、技術與紡織造成的社會現象沿革。王子碩、段洪坤、曾繁娟三位作者文筆詳實、參考嚴謹,以圖輔文的方式忠實呈現出紡織之於臺南、之於臺灣、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值得讀者一閱。
織物:從古至今的文化時空膠囊
「織物」對於我們再熟悉不過,然,其來源卻困擾著從古至今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們。從最簡單、易取得的獸皮,乃至利用樹葉、樹皮與藤蔓的編織,到近代人造纖維紡紗織布,再運用各式布匹裁縫成衣則更為複雜,後端還有更精緻的織紋、繡花、蕾絲等加工工藝,將「紡織」推升至另一重藝術境界。
自古希臘開始,服裝的起源便廣受人們討論,至今科學界仍未有一個定論。服裝從來都不是一個能夠被輕易定義的事物:從功能、外觀,乃至最日常的遮蔽,用途廣泛、形式多變化,其中佔最重要地位的便是各類成衣加工的前身──布匹。而經過人類文明千年萬年的演變,在技術層面,紡織工業與技法也在不斷疊代升級。臺南,就像是時空膠囊,封存了各種不同族群、各種不同時代、各種不同方式的紡織格式,也造就了古今並濟、東西共存的盛況。
從人工織機到自動化生產
荷蘭時期,原住民族以其獨有的織布器械「水平背帶織布機」,狗毛、苧麻為引,配合簡單的紋路變化,織就了極具原民特色的織緞。荷蘭人驚訝於苧麻布料的耐用性,甚至以一噚棉布與原民交易30-40束苧麻,盼以此推動苧麻的生產。清領時期,因農業技術及環境氣候的先天限制,再加上後天政策的失調,紡織產業發展停滯不前。臺灣的氣候相較於種桑養蠶、採棉取絲,更加適合苧麻、構樹這類熱帶植物;但相較於中國的絲織棉布,肯定略有遜色。因棉布的交易方便性與較高的品質,苧麻產量漸減,傳統的苧麻工藝逐漸被取代,而後世流傳的西拉雅傳統服裝也多是棉布,不見傳統苧麻織物。漢人亦未繼承華夏傳統「男耕女織」的舊習,女性反而較以女紅刺繡見長,足見織品保存的脆弱性,在有限的史料中追求答案,實屬不易。
日治時期政府大力推廣紡織產業,由在地仕紳創立諸多會社,但在小原富太郎1919年於臺南創立「臺灣織布株式會社」之前,紡織產業都不見明顯進展。「臺灣織布株式會社」成為臺灣首座電動機械化棉紡織廠,不僅帶動南臺灣紡織產業的興起,更見證啟蒙運動的工運風潮,成為歷史的同時也見證了諸多歷史。
臺灣近代經濟發展歷程中,素有「北王南侯」的說法,是指北臺灣王永慶創立的台塑集團,和南霸天候雨利為首的「臺南幫」,兩者對臺灣早期的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臺南幫是由候氏家族伯姪四人開設布莊為始,憑藉對產業的熱情,不僅將業務版圖拓展至建設、科技、金融等領域,更通過血親、姻親、師徒等多重紐帶,織就了一張牢不可破的社會聯結之網。在這張網絡中,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承載著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與文化傳承。縱橫捭闔串連起人與產業、文化的連結,也帶動當地的繁榮,因而獲得「臺南幫」的稱號。他們的成功不僅是一個家族或一個地區的成就,更是對臺灣經濟發展的一段感人註腳,證明了團結、信任與初心的力量可以創造何等奇蹟。
細膩的在地描寫
作者亦結合自身經歷,彷彿化身在地嚮導,以文字穿梭大街小巷,在各式鈕扣店、服飾材料行、拉鍊行的古樸招牌下低頭穿行。偶爾扭頭進一兩家商行,便與老闆相談甚歡,琳瑯滿目的商品如數家珍,每一條不同的拉鍊、每一種不同的鈕扣,無不串聯起每家商行橫跨時空的不同精采故事。本書深入記錄了這些經營者如何靠著紡織產業謀生,又如何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堅守自己的經營之道。每一家商行的歷史都是一段動人的篇章,每一條布料的背後都凝聚了工匠們的智慧與汗水。這些看似細瑣的片段,藉由作者穿針引線、編織經緯,勾勒出獨屬於臺南的一段織品神話。
紡織業的挑戰與未來
當然,時光不歇,進步不止。雖然傳統紡織業逐漸沒落、被中國與東南亞低廉的勞力成本、原物料成本打擊,但臺南的紡織產業近年來亦朝著全球化、機械化、智慧化的方向前進,開發出更舒適、更輕、更透氣、更環保的布料。見證紡織產業輝煌的一代人早已白髮蒼蒼,如今正是一個新世代、一個年輕的世代。
許多臺南的紡織業者將目光轉向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例如環保纖維與智慧型紡織品,試圖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力求創新,尋找新的定位。不僅展示了臺南紡織業者的韌性,也為臺灣傳統產業轉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紡織業不僅僅是經濟活動,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從地方傳統節慶中使用的特色布料,到藝術家靈感的源泉,現今紡織工藝早已超越了功能性,成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
結語
本書是一部結合歷史、文化與產業分析的鉅作,透過詳盡的資料查閱、細緻的文筆與豐富的圖文,展現了臺南紡織業如何成為臺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不僅記錄了產業的過往,也啟示著未來的可能性。透過本書,我們不僅能夠瞭解臺南紡織業的技術傳承與文化融合,更能感受到一個地方如何通過工藝書寫自己的文化歷史。臺南以織物編織出千絲萬縷的故事,也為未來鋪設出更廣闊的織路。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的學者,還是追求文化深度的讀者,本書都是一部值得細讀與珍藏的佳作。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迢迢織路:臺南四百年來紡織工業發展與演變》(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迢迢織路:臺南四百年來紡織工業發展與演變》(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