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采風
【書介】尋覓客音:互動、比較與中介取徑下的臺灣客家音樂
「客家音樂」是當代臺灣文化的重要表徵,它不僅是國家與地方機構保存永續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與教育工作者復振發揚的核心內容,也是官方與民間努力讓世界認識臺灣的聲音媒介。然而,文獻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前半,「客家」在臺灣還不是一個常見的人群分類方式,遑論作為通用的音樂類型。從後見之明看來,臺灣客家音樂今日的文化生產與流通,實非歷史之固有狀態,而更應視為臺灣社會內部發展及其與外部環境接觸所衍生的產物。當代多樣的臺灣客家音樂表現源自何種族群與文化間交涉?它們經歷了哪些異同區辨與階段發展?它們持續受到什麼樣的詮釋與再創造?本書探討臺灣客家音樂歷史形構中的一連串事件,透過「互動」、「比較」、「中介」等取徑,來彰顯這些發聲行動的紋理特徵與社會文化意涵。
目錄
導言 聆聽臺灣客家音樂的動態形構 / 許馨文
第1章 在客家文化邊緣處的徘徊─以音樂與音聲景觀為線索的拾掇 / 范揚坤
第2章 日治時期日語文獻裡的「客家」及「客家音樂」─游移於美善與低俗間的殖民者目光 /劉麟玉
第3章 「不純」的老客家─從舊藏唱片探討臺灣的族群互動 / 黃裕元
第4章 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張三郎賣茶故事》研究─以陳德興抄本為例 / 洪登欽
第5章 客家音樂海外巡演交流活動初探 / 劉美枝
第6章 1970年代後臺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 李明釗
第7章 臺灣客家歌謠箏樂化的歷程與實踐─以台北正心箏樂團「客家箏情音樂會」系列作品為例 / 張儷瓊
第8章 客家採茶戲《潛園風月》唱腔配置模式再探 / 林曉英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尋覓客音:互動、比較與中介取徑下的臺灣客家音樂》(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尋覓客音:互動、比較與中介取徑下的臺灣客家音樂》(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