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
本書邀集國內中文與哲學領域的專家,就「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這兩個當前文哲研究的熱點進行方法的反省。「漢字思維」有何特色?「跨文化哲學」的方法為何?本書所提供的研究經驗與方法反思,希望能為當代華文人文領域留下探索的足迹,並且邀請有志從事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者參酌批評、回饋指教。
文/白品鍵
《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反省》一書出版於2024年7月,起源於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計畫「思想研究方法」,是一個跨越哲學與中文學門的學門增能計畫。計畫的初始目的是要強化年輕學者面對「研究方法」的能力,但既然是跨領域的計畫,計畫成員橫跨九個不同領域的學者,此專書因此必須面對學科整合的挑戰。最終,本書透過「方法的反省」這一核心議題去收束九篇學術論文,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反思探索思想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與實踐方式。
漢字詮釋的可能:第一編「漢字思維」
全書分為兩編。第一編「漢字思維」收錄四篇論文,探討漢字在書寫、詮釋與思想上的方法潛能。
宋顥〈中文字的視像性與書法上的「勢」〉從中文字的書寫與視覺感知的關係,強調書法包含了「勢」,是書寫者身體動態的呈現。這種「視像性」形成了漢字能呈現出大量的餘裕,因此閱讀不只是符號意義的開展而已,更是「身體思維」的經驗。
林俊臣〈書法作品的詮釋學向度〉同樣從書法作品的身體動態出發,試圖建立書法詮釋的理想方法,提出了動作、結構、章法、墨法、材料等五大判準,避免「任意置入論述企圖」所造成的詮釋任意化。
林永勝〈作為思想方法的字義解釋〉主張語義演變本身即為思想活動,隨著時代與思維模式的改變,字義的解釋本身就是一種思想方法,可視為思想活動而非止於還原意義。
范麗梅〈從出土寫本反省經學思想研究的理據與方法〉則區分文獻的「原意」與「啟示意義」,並將文獻書寫納入先秦時期氣化宇宙論之中,使文字、言論、文獻成為天人合一的重要環節,從而反思文本詮釋的正當性與開放性。
第一編的四篇文章看似分散,實際上共同建構了一種漢字思維理論,即漢字本身不僅作為意義的載體,同時也是意義的創造源頭之一。隨著主體與時間的變化,漢字思維能持續進行意義的動態產出。
跨文化哲學的對話準備:第二編「跨文化哲學」
這本書的第二編「跨文化哲學」,則包含了五篇論文,探討跨文化哲學比較的基礎,以及方法論的具體實踐。
王華〈儒家倫理思想與美德倫理學對話的一些方法論考量〉提出跨文化比較需建立在可通約的概念架構之上,以荀子的「類」概念為基礎,構築「類—屬—種」的邏輯系統,藉由類推開展儒家與美德倫理學的對話。
劉滄龍〈跨文化對話中的臺灣莊子學〉則企圖通過莊子的「聽之以氣」,去並存異質性並尋求溝通的方法,使莊子學說成為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基礎。這也是臺灣莊子學何以能展開許多跨文化對話的原因。
鄧敦民〈概念隱喻與跨文化哲學〉透過 La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隱喻理論,探討「具身實在論」如何成為跨文化理解的基礎,並且修正了其中原有的反客觀主義,認為唯有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跨文化哲學才具有比較與對話的可能。
陳弘學〈「人情」作為正義普遍原則的可能:從McKnight〈法律與道德〉對「人情」的理解談起〉一文,梳理「人情」的多重意涵。並嘗試與西方法律哲學對話,使受到當代觀念影響導致的中國古代法治惡評,可以回到一種較為公允的理解視角。
曾守仁〈從山水到宮體〉則從抒情傳統的角度,批判主體觀念的「一致化」傾向。以南北朝為例,耙梳「抒情主體」實際上具有一個歷史情境的演變脈絡,包含了不同時期的開展與轉化。如能正確理解這樣的歷史情境,將有助於揭示中國抒情傳統內部潛藏的異質性與張力。
第二編雖主題多元,但可分為兩路脈絡:王華、劉滄龍與鄧敦民著重於「比較的可能」與哲學方法的建構;陳弘學與曾守仁則從具體文本出發,進行文化概念的再詮釋。
文本—方法—再詮釋:內在連結與方法對話
整體而言,九篇論文彼此之間存在若干內部聯繫,這使得本書不僅環繞著「方法的反省」各自展開,更示範了「文本—方法—文本」的實踐歷程。
如宋灝對漢字視像性與「勢」的理論分析,正作為林俊臣詮釋學實踐的潛在背景或理論支撐。又范麗梅區辨「原意/啟示意義」兩種詮釋層次,與林永勝將語義視為思想生成的歷時性操作相互呼應。他們皆強調語言理解並非靜態還原,而是一種詮釋的思想實踐,皆展現了詮釋活動中的「再創造性」。劉滄龍將莊子「聽之以氣」導向跨文化研究的基礎,實際上也是林永勝以字義解釋作為思想方法的具體實踐。另外,陳弘學對於「人情」的耙梳,更是「字義解釋」的精彩示範,展現出宋代的「人情」與當代法治社會中的「人情」,兩者之間的歧異與再詮釋,賦予「人情」二字極具層次感的意義。
除此之外,王華所建立的跨文化哲學比較架構,某種程度上也與劉滄龍所提出的「聽之以氣」形成了方法論上的對話。「聽之以氣」本身就是一種東方式的思維模式,其作為一種跨文化哲學的比較基礎,某種程度上是企圖透過莊子收編異質性。劉滄龍以及其所引述的哲學家們,正好說明了王華主張的跨文化對話模式,實際上很難避免基於特定立場的轉化;只能說跨文化哲學最好擁有王華所論述的背景知識,在開展之前盡量尋找客觀的對話架構,一旦開始對話,則必然因為文化背景與立場,形成「我」與「他者」的關係。
基於共同核心而各自開展的論文集,最具有學術啟發的莫過於這些內部聯繫。可惜的是,作為一本論文集,仍不免議題發散與章旨互斥的情況。跨文化哲學比較多半傾向尊重異質性,即便是企圖建立一共同標準,也盡可能的擴大、安放不同詮釋的可能。林俊臣有鑑於書法詮釋的過度開放,則不得不反其道而行。〈書法作品的詮釋學向度〉為了提出一「詮釋的理想」,不得不提高了書法詮釋的門檻,某種程度上排斥了將書法做為一種圖像藝術作品來看待。正面看待的話,書法詮釋自然能夠回到原本的文化情境當中,使詮釋有原則可依循;但這可能也使得現代人對於書法的理解形成更嚴重的文化斷裂,非漢字文化圈的人,可能更因此無法進入書法藝術的領域之中。換言之,強化這樣的書法詮釋進路,或許可以深化、復興書法文化及其詮釋,但也可能阻礙了跨文化的廣度。
限於篇幅,這本精彩的論文集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啟發,難以一一敘述。2025年,同計畫續作《文本・方法:古典思維與跨文化哲學的交涉與實踐》已問世,由同一批學者深入展開彼此之間的對話。更多的討論與延伸,或許將在下一本論文集中得到更完整的開展。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反省》(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漢字思維與跨文化哲學:方法的反省》(另開視窗)
相關書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