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采風

【書評】謝謝自己 走上那條人少的路──《人生非預期的風景》

 上稿時間:2025/05/24   
撰稿人:陳志揚 
【書評】謝謝自己 走上那條人少的路──《人生非預期的風景》

【書介】
這本書是由各個層面的名人精英,以口語聊天的方式來述説自己的經歷,因此適合的讀者並不只限於準備作生涯規劃的年輕學子,即使是各種年齡層或不同行業的讀者,也可以藉由這些精英名人親自口述自己的生動生命故事當中,體會他們的經歷和睿智的思考,在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中,可倍感獲益良多。 
期望藉由這些傑出的講者,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以預作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透過這一門全校的通識課程,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作為設計的基石,希望學生在與講者的近距離的接觸及言談互動之間,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啓發。 

文/陳志揚

我從小愛看書,不管是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或是窮酸小子搖身一變成為大富豪,那種高潮迭起的成功戲碼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移情作用。雖然自己明明就不是故事裡的主角……當小男孩看到主人翁克服困境、打敗一個又一個奸險敵人,最後功成名就、娶得美人歸……,仍會不自覺地血脈賁張,彷彿人生道路上總是充滿了無限希望!

上了中學之後,滿腔熱血很快地被台灣升學至上的填鴨式教育給澆熄,大家腦袋裡所謂的「成功」, 就是擠進升學班,把數學、英文搞好,上一間稱頭的高中,考上有前(錢)途的大學科系,如果還有本事就再出國留學,目標既粗魯又明確──透過好工作賺進大把鈔票,成家立業,早日退休。把「賺錢」和「成功」兩件事直接給畫上等號。

然後,年過40歲(希望不必拖到要嚥下人生最後一口氣)才赫然發現,原來賺大錢未必等同成功,有名有權有勢竟也可能換不到快樂,再悶著頭開始質疑人生……「就算達到他人眼中的成功,就一定可以得到內心真正的幸福和滿足嗎?」

日本哲學家三木清(1897~1945)在他的著作《人生論筆記》中提及:「自從成功與幸福、不成功與不幸福被視為同物,人類變得再也無法理解何為真正的幸福。」如果是這樣,在我們長則近百、短則三、五十載的光陰歲月,到底應該追求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人生非預期的風景》這本書,是成大通識教育課程針對「生涯規劃」此一主題,集結了十多位講者所整理出來的演講稿。個人猜想,課程目的無非是希望透過各個不同優秀講者的現身說法,指引那些尚未走出校門的莘莘學子,可以早一點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要因為迷失方向、走太多冤枉路,蹉跎了大半輩子寶貴青春,竟攀爬上一座自己根本不心動的事業高牆。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對人類而言不值得過。」我相信,對於一個滿懷抱負、願意為了過上一段有意義人生而奮鬥的年輕人,若能早一點確認自己「幸福的目的地」,是再重要不過的事情了,而《人生非預期的風景》這本書就試圖發揮這樣的功能。包括沈孟儒校長、宋睿祥醫師、高啟全董事長、王小棣導演、張清華建築師……這些受邀的講者,不僅僅是別人眼中公認的「人生勝利組」,透過他們人生目標追尋過程的分享,讓有幸閱讀到這本書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聽見自己內心幸福的呼召,進而譜出一篇又一篇美麗的人生樂章。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一書指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真正的幸福人生通常是有明確軌跡和實踐方法的。這些既成功又幸福的講者,在各自生涯規劃的道路上,其實都不是一帆風順,也不是不曾遭遇挫折,而是他們在面對人生每一個岔路口所做出的選擇,都是基於「喜不喜歡」或是「適不適合」, 而不是只考慮「容不容易」和「麻不麻煩」。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 Taken”

      樹林裡有兩條岔路,我選了一條比較少人走的路,而我因此看到了人生非預期的風景。 ~詩集《未行之路》

美國詩人  羅伯‧佛洛斯特
Robert Frost (1874 – 1963)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人生非預期的風景(精裝)》(另開視窗)

五南書店→《人生非預期的風景(精裝)》(另開視窗)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