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補釘過的瓷器稱為「鋦瓷」。昔日,日本人以及歐美人以重金得手泊來脆弱的中國瓷器,即使不慎打破,也把碎片拾起,用金屬釘修補後牢固、深具實用性且不漏水而繼續使用,但金屬釘修補後器物外壁留下明顯的修補釘釦,而這種「修補釘釦」甚至一度成為人們鑑賞的對象。台灣人稱「補硘仔」即指修補的碗、盤、鍋類。昔日台灣傳統社會崇尚節儉、生性樸素、不浪費,有「惜物惜福」觀念普遍,基於對器物的愛惜用破或用損的還是捨不得丟棄,吃補碗不羞恥的社會風氣,由此呈現惜物即保福的感情。如今社會富裕、人民愛新鮮物的風氣帶動下,不喜歡的東西或破或舊物一點也不憐惜隨即丟掉,至民國五十年代後台灣「補硘仔」行業,早已成為歷史名稱。本館鑑於發揚先民良俗美德,重建已經消失不復見的優良工藝技術,特別舉辦世界創舉的《寶璺藏神—鋦瓷展》,深信將獲得社會的認同與肯定,更會帶動重大的教育意義。
目次
1.館序 2.收藏家序 3.年表 4.窯址圖 5.鋦瓷鋦瓷工藝 6.作品 7.版權頁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Exhibition of the Mended Ceramics with Riveting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陶瓷,鋦瓷
- 附件:其他:
- 頁/張/片數:23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歷史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成耆仁聯絡電話:02-23610270#206聯絡地址:臺北市南海路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