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集集地震發生後,我國為提升地震災害預測能力,瞭解未來地震活動趨勢,從而建立地震防災決策支援體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90年起積極推動地震前兆研究,其中水利署執行的地震前後地下水水文異常變化研究被視為探索地震前兆與監測地震活動趨勢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為第二期四年計畫,執行期間從95年6月至98年12月,95年度主要規劃的工作為地震敏感井位分析評估、震前地下水文異常變化研究、同震地下水位異常變化研究、震後地下水文系統變化分析及國際合作等。在地震敏感井位分析評估方面,完成了已建置的16口地震監測井之地下水位資料分析評估與長期監測優先順序,並建立既有地下水觀測井對地震敏感度之評估依據,評選出10口對強震反應較為敏感之井位,建議考量升級為地震監測井;在震前地下水文異常變化研究方面,完成分析第一期計畫所發現之震前地下水文異常變化案例,並進行小波分析以了解地下水文異常變化與地震之相關性;在同震地下水位異常變化研究方面,完成1998至2003年台灣地區十個規模大於六的地震之同震地下水位變化分析,並建立序率孔彈性模式,以探討同震地下水位變化之機制;在震後地下水文系統變化分析方面,進行地震導致含水層水力參數變化之模式分析與估算,並以集集地震前後氧同素的變化看濁水溪沖積扇不同含水層地下水的補注、流動及混合特性;在國際合作方面,除了參與國際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並洽談國際合作事宜,另往訪加州柏克萊大學及美國國家地質調查所,以期逐步建立台灣與美國、日本、中國大陸之間的國際合作研究架構。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1 計畫緣起與目的 1.2 第一期計畫成果 1.3 工作方法 1.4 預期成果 1.5 95年度研究成果 第二章 地震敏感井位分析評估 2.1 16口地震監測井成效評估 2.2 地下水觀測井升級為地震監測井之分析評估 第三章 震前地下水文異常變化研究 3.1 地震前兆研究背景 3.2 前兆案例研究 3.3 小波理論模式分析 第四章 同震地下水位異常變化研究 4.1 同震地下水位異常變化之研究背景 4.2 台灣地區1998年至2003年十次強震之同震地下水位變化分析 4.3 序率孔彈性理論分析 第五章 震後地下水文系統變化分析 5.1 震後含水層參數之改變 5.2 地震前後地下水氧同位素組成之變化 第六章 國際合作 6.1 背景說明 6.2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國際會議及國際學術交流 6.3 訪問美國地調所、加州大學及美國地質學會年會 第七章 計畫成果與建議事項 第八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16口監測井各井地下水位變化彙整說明 附錄二 第一次地震監測井諮詢會會議記錄 附錄三 第二次地震監測井諮詢會會議記錄 附錄四 國際學術會議報告 附錄五 「地震前後地下水文異常變化偵測與防災工程應用」水資源科技發展計畫95年度工作協調會議會議紀錄 附錄六 期中報告審查會議紀錄及意見回覆 附錄七 期末報告審查會議紀錄及意見回覆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Earthquake-induced Anomalous Groundwater Hydrologic Changes (1/4)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地震,地下水,前兆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279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官彥均 聯絡電話:02-37073082 聯絡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三段41-3號1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