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以合理的方法認識過去 想認識人類早期的生活型態以及其所創造和累積的文化傳統,有很多的方式,譬如記錄、分析流行於部落或市井街巷的口傳故事;或者聆聽由特殊身分的祭司或巫者吟誦的長篇史詩(epic);甚或誦唸如同鄒族、布農族那樣的「誇功史誦」。不過這些都屬於口頭傳述的材料,容易被遺忘,也經常遭到更動。中文字的「古」,是由十、口所形成的會意字,表示十人之口相傳的時間已經很古遠了;當然,十人之口能傳遞的時間與空間,是相當有限的。由於口述材料的不穩定與不確定性,加上人類群體經常會遷徙,所以要了解過去發生過的史實,不能只靠這些材料的掌握,必須透過歷史學、考古學等等的方法去探索。 考古學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自古至今人類的「過去」。這個「過去」包括人類的古代工藝及其行為,也深入探討古代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及人類文化的全貌(何傳坤,2004);或者是根據古代人類的遺物和遺跡,來建立古代文化的年代、重建古代人類生活的方式和解釋文化發展的過程。而這些用以研究的遺物和遺跡,大都埋沒在地下成為「考古遺址」,必須透過系統調查和發掘,才能加以發現和揭露,因此現代考古學家必須走入田野,從考古遺址中找尋研究資料(臧振華,1999)。近年來,世界各地的考古學者固然有非常精采的發掘與研究,連商業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也要藉著海洋考古的過程,增加它劇情的撲朔迷離與可看性。由日治時期,以迄現在台東卑南文化、八里十三行、台中惠來、宜蘭淇武蘭、台南善化、澎湖水域等上千處遺址的發掘,證明台灣也保留著豐富的史前及歷史時期遺物、遺跡,靠著對於它們意義與脈絡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台灣過去的情況。 本館是台灣首座以史前文化為收藏與展示主體的考古博物館,而「考古」是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為了讓到館參觀的朋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了解「考古」的知識和運作的方式,增加觀賞與探討的樂趣,拉近我們跟過去的距離,因此前任館長臧振華博士提出設置「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廳的構想,並由本館研究人員吳意琳負責策劃,館內的同仁也全力支援,因此本館得以擁有這個全國唯一的學習展廳。希望這個展廳能讓入館參觀的朋友們可以用合理、簡單的方式,認識考古學,也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過去。
目次
序言
Preface
(written by the curator)
第一章 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What is archaeology?
第二章 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Dating – How to get a date?
第三章 天工開物-如何重建與分析器物?
Crafts---The way to reconstruct manufacture and utilization of artifacts
第四章 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Bones---The way to understand ancient human from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第五章 以食為天-如何了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Diets – The way to explore the ancient diets
第六章 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Landscape – The way to reconstruct ancient environments
第七章 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Settlement – The way to recognize and reconstruct settlement patterns
第八章 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Religion -- The way to understand the minds of ancient human beings
第九章 日久天長-如何瞭解文化的變遷過程?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hanges
第十章 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Archaeology and modern societies
附錄 Appendix
考古的歷史p42.43
History of Archaeology
「科學的考古學」展覽精粹 p44.45
About the exhibition --- Scientific Archaeology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Scientific Archaeology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科學考古,考古,方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5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何孟侯聯絡電話:089-381166-380聯絡地址:台東市博物館路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