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結合世代研究與敘事認同理論,探討回歸現實世代與上述三群重要成員的浮現形成,分析焦點在於他們的(1) 世代認同、(2)國族歷史敘事與認同,以及(3)挑戰既有政治體制、重構文化趨向的社會行動三者之密切關係。
目次
目 錄序圖表目錄用字說明導論一、問題緣起:台灣戰後歷史的軸心時期與軸心世代二、本書章節安排第一章 問題意識、概念、理論與研究方法一、世代研究的概念與理論(一)台灣政治及文化研究與世代的分析角度(二)「世代」做為分析的概念:Karl Mannheim的理論遺產(三)創傷事件與覺悟啟蒙,世代意識與歷史敘事二、認同、敘事與行動(一)認同、敘事、行動與「敘事認同」(二)敘事認同與本質論及工具論三、集體記憶與敘事模式(一)集體記憶與集體認同(二)「集體」、「記憶」與集體經驗的敘事模式(三)公共領域、集體經驗敘事模式與集體認同四、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二章 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浮現與形成一、六○年代的戰後世代:沈默消極的一代1(一)接棒問題與自覺運動(二)政治監控、體制化教育與消極沈默的一代(三)國共對峙、流亡與留學(四)「無根失落」與孤懸於歷史之外(五)國族敘事與流亡心態(六)苦悶與責任、中國知識份子使命與西方自由民主理想(七)消極自在世代與回歸現實的先聲二、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一)釣魚台主權爭議與退出聯合國、學生與知識份子的覺醒(二)省籍與社會政治改革要求(三)覺悟啟蒙、世代認同與國族敘事(四)世代差異、自我謳歌與民主信仰(五)革新、民主與回歸現實7(六)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與世代認同三、結論第三章 回歸現實世代、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與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一、日據時期與台灣人抗日集體記憶二、七○年代之前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日本殖民統治下成長世代的回顧三、回歸現實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人抗日集體記憶與中國性的再確認(一)陳少廷的開端與改良主義的集體記憶建構(二)批判現代主義文學與探索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三)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與中國性的再確認(四)楊逵:抗日英雄作家與回歸現實世代(五)探索鄉土過去:日本殖民統治下成長世代的重新加入四、結論第四章 鄉土文學、國族認同與回歸現實世代一、從中國民族主義到反帝國主義,從回歸現實到關心大眾二、鄉土文學興起的世代因素三、鄉土文學作家的覺醒、回歸現實與國族歷史敘事四、另一個「鄉土文學」與回歸現實的文化潮流五、七○年代葉石濤的文學評論中之鄉土文學六、八○年代之後台灣民族主義的「鄉土文學」集體記憶建構(一)台灣民族主義的台灣文學敘事模式中之七○年代鄉土文學:納入(二)台灣民族主義的台灣文學敘事模式中之七○年代鄉土文學:排除七、結論第五章 日據時期台灣人政治社會運動史與黨外新生代的歷史建構一、康寧祥的開端:做為中華民國歷史財富的台灣人抗日史二、投入政治反對運動的回歸現實世代三、戰後世代的身分自覺與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四、從歷史經驗來正當化黨外運動:日據時期台灣人抗日史五、黃煌雄的日據時期抗日政治社會運動史與蔣渭水研究六、七○年代黨外歷史敘事的尾聲:呂秀蓮與「中華民國獨立」七、結論第六章 結論一、世代認同與國族認同,歷史敘事與社會行動二、敘事與認同,集體與記憶三、世代與時代,傳記與歷史附錄一 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一、敘事認同理論與敘事認同的真偽二、弱者、隱蔽腳本與敘事認同轉化三、歷史的斷裂或連續與後見之明附錄二 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歷史性/敘事性一、歷史做為名詞的「過去」:過去的事實二、歷史做為「過程」:社會過程的本體論三、歷史做為人類經驗的歷史性∕敘事性:人類存在的本體論四、結論:下一步──從敘事社會學到社會學敘事參考文獻名詞索引人名索引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Return to Realit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1970s Taiwan and the Postwar Generation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回歸現實世代,世代認同,國族歷史敘事,政治,文化變遷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49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聯絡電話:聯絡地址:謝麗玲 (02) 26525077 115 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研院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