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178
:::
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

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

  • ISBN/ISSN:
  • 出版單位:雲林縣政府
  • 版次:初版
  • 價格:未定價


書籍介紹

我國自「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71年5月26日公告施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並於民國94年(2005)年新修正實施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更於民國96年10月正式成立「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展開針對全國各地具有文化資產相關保存義意的實質工作。雲林縣境內至今仍保留為數不少且傳統街屋,密度極高而相當珍貴的三大老街,分別為北港中山路、斗六太平路以及西螺延平路。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為能積極推動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計畫特此提出-「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希冀透過本計畫之執行能以歷史保存與經濟發展兩者並重,共同提升區內整體文化環境品質,再造產業文化生活空間,並共同營造以“北港朝天宮”為中心的宗教產業大道,以彰顯街區歷史文化的獨特,並共同謀求永續與共生共榮之道。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針對北港整體環境進行調查,包括:歷史沿革、文化資產現況等方面進行資料蒐集並論述;第二部份即針對第一部份所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並規劃未來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所欲採用之策略與方法進行說明;第三部份則為本計畫之結論。第一部份:歷史沿革一、歷史概述北港古稱「笨港」,此地名最早出現在十七世紀荷蘭人所繪製的地圖上,在今日北港鄰近的河流標有「R.Poonkan」等字樣。北港開發之甚早,據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道:「澎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漳泉亦可憂也。北港蓋在澎湖之東南,亦謂之臺灣,天啟以後皆為紅夷所據云。」由此可見,北港在清初時期已為人所熟知,並且具有一定的開發程度,才使其地位如此重要。北港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明鄭拓墾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光復以後,四個時期的發展,奠定今日北港鎮之樣貌。明鄭時期北港地區尚以聚落形式分布,清代中期漸有商業城市市街的形成,直至日治時期,因進行兩次市區改正,故有「井字型」道路的出現。今日街道的規劃,大多以日治時期作為基礎,拓寬部分主要道路,並開闢多條連外道路,便捷鎮內連外之道路。北港的開發始自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已具規模的聚落出現。據諸羅縣志載道,康熙三十三年(1694),天妃宮經居民合建於外九莊笨港街落成。康熙至雍正年間,廟名有所變動,改天妃廟為天后宮。乾隆年間,廟宇則有擴建之勢,此即為朝天宮之始。光緒二十年的祝融之災,北港媽祖廟宇嚴重損毀,對朝天宮來說是個轉戾點。透過交通網絡建置的成型,於各地籌募修廟經費的同時,也具有對外宣傳的效果,北港朝天宮的名聲更傳遍於臺。二、文化資產概述94年2月5日修正公布的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定義的文化資產計有: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自然地景等七類,這些是屬於法定、制式的文化資產。我們應用廣義的視野看待「文化資產」,其意義等同於「文化資源」,因為文化資產的「資產」意義,並不僅鎖定在古蹟或歷史建築等,這些看得到、摸得到的有形物件,尚包括無形的技術、傳統藝術、民俗、傳說等等,也包括自然、景觀等環境資產。而無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資產、自然的或人文的環境資產都有可能透過文化設施的經營,達到保存、展示、教育、傳承的目的,因此文化資產廣義的定義等同於文化資源是無庸置疑的。文化原本就會持續進行改變,保護文化資產的手段與目的,就是希望在這過程當中,能夠維繫重要性之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並持續留存於常民生活當中。生活性歷史場域的雲林北港朝天宮前之中山路老街,是全臺灣最重要的媽祖文化生活圈之一。朝天宮香火鼎盛,週遭商業活動也很發達,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媽袓誕辰前後之慶典活動,是許多香客、遊客競相參與的重要活動,週邊商家所生產、販售之油品、花生及糕點等,亦頗負盛名。一個有魅力的宗教中心,是有機會結合所屬聚落特色,形塑可以長時間駐足與體驗的優質學習環境。但是,一般人來到北港朝天宮,多半就是進香朝拜,然後順便採買伴手禮,隨即離去,幾乎無暇仔細觀賞朝天宮這座歷史超過300年的宗教聖殿,亦無意深入體察中山路因應日治時期街區改正計畫而興建的建物立面,更遑論進入街屋內部,深入瞭解傳統建築格局及其生活文化。許多歷史悠久的店家,也在商業型態改變與立即性之房租收入等驅力下,紛紛熄燈停業,轉由外地人經營起更具經濟效益的服務事業。不過,目前老街上已有振興戲院結合糕餅賣店,嘗試延續、創造具有在地內涵之藝文活動,未來能否結合朝天宮之媽祖文化,逐步調節現今日益商業化之街屋機能與發展定位,透過中山路兩側歷史街屋立面的修復與店家故事館的施作,結合北港地區原有之無形、產業文化資產,提供原本匆匆來去的宗教信徒及觀光訪客,能夠放慢腳步留連於此經典廟宇、歷史建物及生活巷弄當中,體驗長期孕育及演化之文化內涵,並藉此創造地域活化之嶄新能量。綜觀北港鎮內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產業文化資產等資源,可發現鎮內歷史文化發展悠久、文化資產豐富,且大部分文化資產集中於華勝路以東的北港地區,並以朝天宮為中心向外發展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資產。 第二部份:整體發展策略一、策略發展北港鎮擁有多年歷史宗教濃厚背景之文化優勢,在這歷史的都市空間中,清代遺留下來的街道巷弄,使北港都市紋理尺度親切,周邊文化資產豐厚,建築物特殊,且民間組織與宗教信仰完善;並保有魅力特色產業、特色風味小吃等多樣性潛力,而主要發展區位多聚集於中山路週遭為北港歷史街區一帶,不斷演進。然因保存意識觀念薄弱、資源未有效整合等因素,導致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發展受限。本計畫以發展「宗教、人文、觀光遊憩」為角色定位,以北港歷史記憶迴廊闡述北港歷史文化空間,連接北港歷史街區與週遭環境文化資產、特色產業、特色風味小吃……等配合活動行銷,以區域性導覽達到活化在地生活空間與保存在地文化資產與宗教文化特色。在角色定位下提出三大策略方案,由中山路往外連接串連文化資產,以強化活化地區,增強在地居民區域性之認同感。本計畫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為主軸,透過前述章節對於北港地區有形、無形、產業等文化資產之介紹與分析,進而檢視北港的整體文化資產在觀光面向有實質性幫助。綜觀旅遊市場上發展趨勢,希望透過此規劃,達到有形、無形、產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活化,豐富北港地區文化資產觀光資源,並希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遊客至此參觀,增加消費進而帶動地方整體發展。本計畫大致可歸納出三個目標願景。(一)「有形文化資產」再生蜿蜒的巷弄、老舊的房舍、斑駁的建物總存在著無限的令人找尋記憶與想像的空間,在歷史古街上存在的老建築,經過歲月的洗禮,顯得斑駁不堪,在在皆顯示著歷史歲月的痕跡。透過建物的整修,恢復原始風貌,加入導覽解說資源與動線串連重新賦予新生命後,往往更吸引人,也更增加其文化內涵與深度,使得該地區更有在地性文化,讓此區的文化資產更迷人。(二)「產業文化資產」興盛北港地區主要以宗教慶典相關的文化活動吸引觀光人潮,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超過六百萬人潮進入北港鎮,其目的地皆為朝天宮。也因媽祖信仰而吸引眾多觀光人潮進而使得地方販售商品轉為產業特色。除此之外,因其發展歷史已久,應重新思考店家定位與產品的發展走向。店家除商品販售功能外,應可具備更不一樣的特色。透過「一店一特色」之概念打造店家故事館,提升中山路整體消費環境,加強各店家之文化深度,也可延長遊客停留時間。(三)「無形文化資產」傳承北港地區擁有眾多之無形文化資產,本計畫將無形文化資產,如:表演藝術、祭典、節慶活動、習俗、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加以整合並建構一套正式的傳承機制與管道進而行銷,建立統一窗口,以達到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解決無形文化資產面臨消失之危機。為達成目標願景,本計畫提出三大策略方案,以中山路歷史街區為核心區域,串聯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空間,進而帶動居民文化資產保存之意識、強化北港地區文化資源、增強在地居民區域性之認同感,以達活化之效益。策略方案有:「香客信仰參拜大道」、「歷史記憶空間迴廊」、「北港傳統藝術學苑」。二、策略方法(一)「香客信仰參拜大道」策略中山路歷史街區為北港地區商業最密集且最繁榮之處,也因為商業行為過於活絡,街區大型招牌林立、騎樓佔用嚴重,破壞整體街區景觀,又加上人車混雜,街道景觀雜亂,透過香客信仰參拜大道的打造,使中山路成為一人行徒步區,並導入無形表演團體與此。除此之外,再將歷史建物立面整修,重現建物原始風貌;建物內部空間也透過規劃做充分的利用,以店家故事館呈現,藉由上述資源的導入讓中山路街區成為一條更有趣的街道。 (二)「歷史空間記憶迴廊」策略北港地區開發甚早,自明鄭時期至今,從聚落分布到河港功能城鎮直至今日的宗教鄉鎮,皆可作為北港特有的發展演變過程。原錯綜蜿蜒的巷弄到日治時代矩陣型道路的改變,今日不變的是在地生活的遺跡,尚保留的歷史街區與迷宮般的巷弄,即為最佳見證。蜿蜒的巷弄內隱藏著眾多的在地生活的行業,有豐富的小吃、傳統的產業、有形的文化節點等。為呈現地方生活風貌之特色,將在地人文生活空間、歷史記憶空間、文化資產空間加以使用,以導入「歷史記憶空間迴廊」概念為環境空間改善規劃,並串聯有形、無形、產業文化資產三大文化資產資源點,透過細膩的動線串聯與空間新舊對話,使造訪遊客更了解北港地區的發展歷史,找尋北港曾有的風華容貌,展現了北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因而帶動在地工作機會與地方繁榮。 (三)「北港傳統藝術學苑」策略北港因媽祖宗教信仰所衍生的眾多表演陣頭、傳統技藝藝匠,經本計畫調查,目前並未有一套管理的機制來整合這些的團體,同時也缺乏統一的對外窗口。故為了將北港無形文化保存與承傳,希冀藉由目前北港鎮內目前從事文史相關工作的團體及從事無形表演工作團體推派代表籌組「北港傳統技藝學苑管理委員會」,共同為北港地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傳承作努力。此學苑具備無形文化技藝傳承功能之外,尚有資訊傳遞與營運功能,上述三項面向為北港傳統藝術學苑主要功能。以傳承面而言,透過此學苑的成立,課程的規劃設計,教師的教學等使得北港地區特有之傳統藝術能夠進而傳承,不致失傳;以資訊傳遞功能面而言,對內連結多數表演團體與匠師,作為相關訊息的傳達;營運面則為支撐上述兩個面向之功能,即為此學苑之成立,對內為連結眾多無形文化之平台,對外連結則有表演之功能。藉此,使在地無形文化資產陣頭社團與匠師有展演機會與空間,使得有特殊技藝的藝師進行表演或有正式管道能夠教學進而傳承。第三部份:結論歷史悠久的宮口街、蜿蜒有趣的歷史巷弄、建築立面獨特的歷史街屋、古意盎然的廟宇、遵照古法製作而成的地方特產、流傳百年的藝陣表演,這都是「北港」這塊土地上所擁有的一切。然而,因朝天宮的盛名享譽全台,每年吸引大量遊客進入北港,活絡的商業行為,使得在地人及造訪的遊客皆無瑕顧及週遭的一景一物,不妨停下腳步,用心看身旁所謂的「文化資產」,其實,這塊土地歷史是珍貴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是可愛的!當如何兼顧商業生計需求與文化保存的需要時,彼此對話溝通的環境與平台的建置成為本計畫的重點,從街區保存活化共識合約的研擬與落實,在地店家與協會組織的互動與合作,透過常態性會議的開始,本計畫提供的是一個方向與模式,冀望這個機制是保存北港文化資產的初步張本,提升北港整體文化資產生活品質,並更加深文化宗教氛圍,透過歷史空間迴廊的打造,能使得造訪北港的遊客有更多元的選擇遊程,透過歷史巷弄的串聯,踩著先人走過的道路,做在地生活的體驗與歷史緬懷,除此之外,更能夠讓分布在歷史巷弄間的文化節點被世人所見,透過導覽的解說,更了解北港的發展歷史,進而衍生出對北港的特殊情感。香客信仰參拜大道則能夠使中山路成為一處大型表演廣場,人行徒步區的實施、歷史街屋立面的整修、店家故事館的營造等,透過上述的作法,相信宮口街的未來是能夠被期待的!傳統藝術學苑則為北港豐富多元的文形文化資產建構一套完整的傳承管道,並透過學苑的成立,能夠形成一處統一對外窗口,整合多數的表演藝陣與藝匠。以上述三大執行方向,做短、中、長期規劃,整合各部門資源的挹注,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成效,相信對於北港文化資產環境的保存及活化必有向上提升之效益。畢竟,三百多年的媽祖信仰,香火仍然在北港延續著。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保存活化
  • 附件:其他:
  • 頁/張/片數:50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曾惠君聯絡電話:05-5332995聯絡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