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7
:::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成果報告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成果報告



書籍介紹

一、緣起及目的
本計畫範圍為為淡水河流域中,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以下簡稱十河局)管轄之河川區域。淡水河流域由淡水河與三條主要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匯集而成,流域內行政區域包括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及基隆市。
本計畫目的在擬定淡水河河川使用的發展願景與目標,朝自然與人文融合、朝河川永續等多樣面向發展,並符合經濟部水利署現階段「治水、利水、活水、親水、保水」的水利政策目標。本計畫五大水利政策目標如下:
治水-推動流域綜合治理,減免淹水災害損失
利水-合理有效使用水量,確保量足質優水源
活水-推廣回收再生利用,蓬勃水利產業發展
親水-落實水岸環境改善,營造生態親水環境
保水-強化水土資源保育,健全水文循環體系
二、背景資料
(一)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
1.淡水河流域概述
淡水河流域位於亞熱帶氣候區,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受海洋暖氣團及西南季風影響,颱風期間常降豪雨,易導致水災,全流域年雨量平均為2,966公厘,年逕流量為5,674百萬立方公尺。
淡水河全長約為158.7公里,流域面積約達2,726平方公里,支流大漢溪與新店溪於江子翠匯流後下游稱為淡水河主流,淡水河主流於關渡再與基隆河匯流,最後由淡水鎮油車口附近流入台灣海峽。
2.河道演變
(1)河道演變與洪水防治沿革
民國69年以前,淡水河中上游河道無明顯人工控制防洪結構物,河卜道主要沖淤現象係由天然流量、暴雨洪水所形成。民國69年開始依「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內容執行淡水河流域洪水防治計畫,至民國88年工程完成,淡水河沿岸堤防亦大致完成200年重現期洪水防治目標,整體河道沖淤特性則明顯受兩岸堤防束限,洪水不再自由漫溢,致此後淡水河河道變遷在人工河槽內隨洪水及輸砂特而演變。另民國93年完成基隆河上游員山子分洪工程,自此淡水河防洪體系更趨於完整。
(2)縱斷面變化
本計畫採用十河局既有之淡水河系歷年(民國58年至96年)大斷面測量資料,進行河道演變分析,繪製各河段歷年河道谿壑線縱剖面圖,比較淡水河主流及其支流之河川歷年縱斷面變化,以掌握洪水期間洪水傳播情況及河道縱向變化特性。
(3)橫斷面變化
本計畫於淡水河另由民國95年現況地形為起始,每隔8年之間距,繪至民國63年之橫斷面變化圖,並按各河段逐一分析說明洪水流路之橫向變化、縱剖面不同之河床演變資訊。
(4)河道沖淤變化
淡水河河道沖淤變化係以各河段之「平均河床高」為比較基準,本計畫整理民國76年至96年淡水河流域河道大斷面測量資料,進行河道沖淤變化分析,掌握各河段沖淤變化特性。
3.歷年颱風及災害
本計畫統計歷年淡水河流域內颱風降雨及災害成因與範圍,統計歷年颱風所導致的淹水範圍,隨防洪設施之完成,淹水面積則大幅減少,而淹水成因亦由早期洪水溢堤現象轉為都市區內排水不良之現象。
4.河川流量
淡水河流域中上游有許多水庫設施提供水資源運用,河道內天然水源受水庫運轉操作而調整,枯水期之天然流量,較建庫前大幅減少,已改變淡水河天然河川流量變化特性,河川基流量相對減少,因應基流量減少,淡水河感潮河段內的水體變化已反應於歷年水質監測紀錄上,未來淡水河流域再進行淡水河開發時,建議應檢討河川最小基流量之保持,以維護河川生態的持續發展。
5.河川水質
由於國內經濟發展,人口大量湧入台北都會區,大量的家庭污水多未妥善處理即直接排入河川,構成河川污染主要來源,其他污染源亦包括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垃圾滲出水等,而位於淡水河中、下游段之台北市更集污染之大成,因此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等河川水質監測顯示,多已呈中度以上污染,在歷經多年都市下水道建設下,及污水截流措施,水質已漸已善不再惡化,並有緩慢轉佳之趨勢。
6.河川空間景觀
河川景觀品質與河川空間視域密切相關,河川空間也決定環境發展與利用的可能性。本計畫劃設及訂定河川景觀同質河段,整合及引導河川整體發展方向,並分為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兩大類型。
(1)自然環境分析空間類別為,山地型河段(三峽河湊合橋段)、丘陵型河段(新店溪渡南橋段)、平原型河段(新店溪馬場町公園段、基隆河迎風段)及河口型河段(淡水河關渡水岸段、漁人碼頭)。
(2)人文環境分析空間類別為,原野型河段(三峽河湊合橋段)、鄉村型河段(三峽河灣潭段)、城鎮型河段(景美溪道南橋段)及都會型河段(新店溪華中橋段、大漢溪新海橋段)。
7.環境資源與生態
淡水河的生態環境尺度雖小但是變異性多樣,百餘公里的主支流河道串接了高山、丘陵、平原草澤與感潮河口環境。魚類與鳥類是河川生態環境的指標,如果其多樣性很高,代表生態系金字塔很健全。反之則可能就是該河段的水質遭受污染。
相關單位於淡水河河域中,設有數處人工溼地進行復育工作,而已公告之生態環境敏感區,分別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竹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台北市野雁保留區」。
8.人文環境
淡水河主河道自清朝前即為移民進入台北盆地的重要入口,後來更為進出口貿易的交通動脈,淡水河主河道兩岸皆為台北市知名的歷史聚落如艋舺、大稻埕等,累積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產,包括傳統產業、宗教廟宇、民俗文化與原住民活動等,這些文化資產的特色,都將成為淡水河水系最吸引人的人文面貌與水岸遊憩資產。
(二)相關計畫檢討
台北盆地自清朝大量移民後,即成為北台灣發展重鎮,淡水河下游隨著居民遷入及經濟發展,淡水河的利用與防災即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近代淡水河相關發展可溯至50年代起,由早期的防洪工程,擴展都市排水、道路交通、都市發展等起步,逐漸達到規模,近年因都市發展及漸趨飽和,相關防洪工程亦陸續完成,淡水河流域內的相關計畫也應運而產生變化,現在面臨之課題有人口過度集中、舊市區再發展、交通擁擠之改善、開放空間設施不足、有公害污染等課題。其中與河川區域有關者如廢污水污染源控制、提供河濱休閒空間、改善水岸景觀、水域自然環境保育及復育、河川治理計畫用地與其他用地競合等,都是流域內相關單位持續關切與正辦理改善規劃中的事項。與本計畫有關的相關計畫說明如下:
1.防洪計畫
淡水河水系包含淡水河(T000~T031)、大漢溪(T032~T090A)、新店溪(H001~H081A)、基隆河(K001~K134)、二重疏洪道(F001~F012)、景美溪(M000.4~M067)與三峽河(S000~S024),因流域範圍廣大、分屬不同管轄機關(水利署、台北市政府)。
現階段淡水河水系主支流皆已有治理計畫,且中下游河段大部份皆依設計堤頂高程建置堤防,惟部份地區限於用地取得困難、原河岸邊地勢較高等因素,目前仍未建有堤防保護設施,刻正檢討的防洪設計畫有社子島、關渡、五股等地區之防洪改善及開發計畫等為最主要。
2.水資源計畫
淡水河流域水資源主要供應大台北地區及基隆、桃園等縣市。新店溪主要之水源設施包括翡翠水庫、直潭壩及青潭堰。大漢溪水源由石門水庫調蓄運用,下游設有鳶山堰等攔水設施及圳路,供應桃園地區農業用水需求及板新地區之部分共用水需求。基隆河上游設有新山水庫及西勢水庫,供應基隆自來水之用。受艾莉颱風影響,台灣地區水庫利用朝向永續化發展,上游水庫之泥沙朝往排向下游河川之方向思考對策,此舉未來在河川管理上,下游水質的影響及河道淤積為加速水庫泥沙排放後最關切的課題。
目前規劃中的高台水庫、中庄攔河堰等水資源設施,若在未來實施後,由於水資源的增加取用,對淡水河下游基流量的影響為另一須關切的課題。
3.水污染防治計畫
目前淡水河系的污水產生量中,生活污水佔85%,因此推動家戶接管是淡水河水質整治的首要工作。在中央督導協調及地方政府執行多年來,持續推動淡水河水系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及納管、事業水污染稽查管制、水源區養豬拆遷補償、河岸垃圾遷移、河岸綠美化工作,各項整治成效已獲得初步成果,現階段整治目標,初期以淡水河流域沒有嚴重污染河段,終期以符合地面水體水質標準為目標。
4.都市計畫
淡水河流域內之發展計畫由台灣北部區域計畫為上位計畫、各縣市地方都市計畫及特定區計畫等為實質發計畫,都市計畫與河川管理計畫的結合為未來發展之目標。
5.觀光遊憩計畫
綜合台北市與台北縣內河川土地使用相關計畫、親水景觀遊憩規劃,可以歸納縣市共同的河川景觀遊憩的願景如下:
(1)發展藍色公路觀光系統,設置休閒遊憩之水岸碼頭。
(2)串聯河濱高灘地之自行車道系統,尤其是跨河橋梁聯繫與跨堤的坡道或牽引改善。
(3)各個都會人口稠密區規劃大型高灘地河濱公園,提供運動競賽、表演集會等功能。
(4)中小型高灘地規劃為生活散步、運動等社區功能的河濱公園。
(5)針對歷史人文意義的水岸,加強環境營造,豐富都市水岸風貌。
(6)利用高灘地陸續闢建人工溼地,達淨化水質、改善河川生態功能。
(7)改善高灘地與防洪牆之景觀綠美化,引進環境公共藝術。
(8)利用橋梁、地標、河川設施、夜間燈光等設計,塑造河川風貌。
6.航運計畫
淡水河下游河道為台灣地區少數能有舟楫之利的水域,加上淡水、八里有7處名列國家級古蹟,配合高運量捷運系統發展優勢條件,使淡水河下游左右兩岸深具開發為水上休閒與觀光遊憩之潛力。
近年台北縣、市政府持續推動內河藍色公路,於淡水河兩岸適合地點興建及規劃公有客船碼頭,冀望藉由淡水河穩定水量及得以行駛船舶之特質,打造兼具交通與觀光特性之航線,帶給國人多元化旅運服務。
7.環境營造計畫
為使台灣地區重要河川兩岸土地水域環獲得改善及復育,93年起政府執行「重要河川環境營造計畫」,提升河川兩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程度、營造自然豐富的河川環境,營造自然健康的水岸環境,以提昇民眾安全的生活環境、鄰近良好水質之生態圈優質的休憩空間、促進週邊地區繁榮,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並達到政府推動「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之整體目標。
(三)河川願景訪談及問卷調查
1.一般民眾民意調查
本項民意問卷調查包括淡水河系5大支流(含三峽河)之上中下游共13個河段分別進行問卷抽樣,時間於2008年6至9月期間,由10位訪問者分別於平日及假日之民眾活動時間進行,地點選定該河段主要之河濱公園及鄰近河濱住戶先採系統抽樣分配樣本數,再採隨機方式邀請對象訪談,全部有效問卷為1,488份。
在淡水河水系各河段受訪者皆表示現況防洪工程績效頗佳,但希望加強河川水質及生態保育方面,對於河川未來願景多以提升生活品質為主,並希望增加休閒運動設施。
2.專家學者及管理單位意見調查
本項民意問卷調查在2008年6至10月期間,於淡水河水系五大支流(含三峽河),由5位訪問者分別至該區域鄉鎮市公所、專家學者之工作區位或另約場所進行訪談,全部有效問卷為173份。主要訪談對象為河濱鄰近區域使用者之民意意見領袖、學術單位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及各縣市相關管理單位。
受訪者表示淡水河以水質污染嚴重為最顯著之課題。各支流則以規劃自然生態公園、改善自行車道、發展藍色公路及提供遊憩空間為首要需求。
三、河川環境總體規劃課題
(一)河川空間利用及地方發展
配合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及民眾需求,淡水河系中下游土地及水域在全流域土地使用角色上為配合都市發展及維繫基本的藍帶功能,淡水河系中上游土地在全流域土地使用角色則為水土資源利用及維繫山林保育地區的生態功能。
河川空間利用發展潛力,須根據「河川環境適宜性」、「資源條件優越性」、「民眾需求殷切性」為準則,並輔以相關之都市計畫、觀光遊憩計畫、航運計畫、環境營造計畫等成果來規劃淡水河系各河段與區域土地發展之關建性。
(二)治水防災
本計畫採用十河局民國96年實測之河道大斷面資料,以HEC-RAS一維定量流進行淡水河設計洪水量下的水理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淡水河水系現況已有多處河段無法滿足治理計畫之設計標準,其主因為近年來河道大幅顯著的淤積現象,河道通水斷面不足所致,針對此一課題,本計畫提出「立即改善」與「優先改善」河段。就防洪安全性而言,「立即改善」河段為明顯有防洪安全疑慮,現階段應列為立即改善對象,並提出以疏浚為主的改善策略。另「優先改善河段」雖與現況相較下,係屬於相對較安全河段,可暫緩採工程處理手段,惟河道變遷情勢建議須持續進行,列為優先觀察對象,持續監測。
(三)生態環境
淡水河由河口起至匯流口,由於位於淡水與海水的交界地帶,因此營養鹽十分豐富,浮游生物活動旺盛,生態條件良好,水域內魚類棲息繁盛。水域岸邊植物群落主要以紅樹林為主,以區域分佈而言以關渡下游河段地區紅樹林生長情況良好,沿著河岸兩側不斷擴張生長,目前紅樹來有向上游生長的現象。
紅樹林對於淡水河之生態環境具有水土保持、土壤有機質增加、環境保護、教育、遊憩及過濾有毒物質等功能,已劃設的保護區有「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竹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台北市野雁保留區」等處。但淡水河紅樹林的快速擴張對於環境也會帶來衝擊,主要的影響為河道淤積影響防洪功能,建議針對此一課題加強檢討
(四)河川水質改善
淡水河的污染源分為天然的泥沙及人為的生活廢水以及工業廢水。相關單位污染整治辦法有「加速污水下水道興建及納管」、「截流處理」、「污染源稽查管制」、「養豬業輔導減養或遷養」、「推動改善廢棄物處理」、「現地處理」及「底泥處理」等。
「現地處理」計畫於河川高灘地設置人工溼地,以降低排入河川污染量,進而改善河川水質。截至民國96年底並共計完成新海橋人工溼地(一期)、新海橋人工溼地(二期)、打鳥埤人工溼地、南湖礫間淨化處理及茄苳溪人工溼地等計畫。
「底泥處理」計畫清除底泥中有害的物質如砷、重金屬、氰聯苯、有機磷及其化合物等,以免消耗河水之溶氧,造成河水缺氧,亦可增加河床斷面,減少河道的阻塞。
(五)高灘地空間使用
淡水河水系主支流河段沿線有部分河段高灘地較為寬闊,規劃上建議位於都市發展密集的地區,採用較為豐富多彩與活力意象的表達方式塑造整體景觀,增加環境親合力與美感。
在河川區域內種植植物,依水利法第七十八條之一第四款規定種植作物應經許可,申請者應依河川管理辦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向河川管理機關申請許可使用後種植之。然為塑造淡水河水系河岸「綠色廊道」之景觀意象,於植樹可行性較高區域,建議檢討河川種植規定,重塑水岸自然生態景緻。
淡水河水系兩岸之遊憩設施,建議依據水域環境特性及使用需求重新加以檢討與整理,並針對水岸發展願景及功能加以改善,使其更為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昇休閒遊憩功能。
(六)水域空間使用規劃
水域空間使用分為航運、親水休憩及自然利用三類。航運有發展舟楫之利、連通上下游河川空間及運輸之功能,其基本條件為水域需具連續性、航道的深度、寬度及線型需滿足航行需求及航行安全,而親水休憩依性質及各水域間適合之活動項目及各項間之「相容性」與「適宜性」可於小型獨立水域內依不同目的,規劃所需之空間。
規劃活動目的、使用水域空間規模與活動憑藉器具等,淡水河水域活動種類建議分為「觀光賞景」、「運動技術」、「休閒戲水」及「生態觀察」四類。
(七)民間參與及教育宣導
大眾教育在民眾參與的推動中是首要的工作,在河川環境教育宣導的目的,為改善人與河川間之互動關係,漸漸由河川環境的保育擴充至整個大社區的環境營造與維護管理,進而追求河川的永續發展,教育目標上將河川環境的價值觀由以人類為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欣賞河川,接受萬物存在的相對價值觀。
在推動民眾參與時,都會地區建議應加強民眾與河川感性的接觸機會,使民眾參與上有認知與情感的根基。而於河川上游地區則建議支援民眾所需之資訊與經驗,協助找出河川保育與社區發展的可能結合形態,使民眾參與有明確的目標與持續的動力。
四、河川環境分區及管理策略
「河川管理辦法」第3、27、62條規定有關訂定「河川環境管理計畫」事宜,作為所有河川分區管理使用之依據。
河川環境分區的劃設原則係以環境在服務生態功能與服務社會功能有其一致性或連貫性者,劃為同一分區,同一分區之行政管理須維持一致性。河川環境分區可依據常時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強度可大致區分為河川保育區、自然(資源)利用區與人工經營區,至於特殊水土災害期間則可能衍生防災避難區。淡水河水系河川管理使用分區詳圖摘-1所示。
同一河川環境分區內各河川區域內的小空間有其不同的貢獻與角色,基於管理工作便利性,各河川區域小空間內衍生之差異性服務機能建議需有不同之管理,規劃上同一河川環境分區在擬定整體性管理原則後,建議進一步規劃各河川區域空間上適宜的使用形式及管理策略,使其能配合鄰近土地發展現況,對應鄰近都市的實質發展計畫。


圖摘-1 淡水河水系河川管理使用分區圖
五、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
(一)河川環境願景
經研究及彙整第十河川局相關規劃成果及本計畫河川環境相關課題研究成果,擬訂各河川環境願景如下:
1.淡水河:「河晏水清塑形象,水岸悠遊樂生活」為願景
2.大漢溪:「淙淙溪流蘊榮景、鳥飛魚躍探活水」為願景
3.新店溪:「雁鴨戲水魚兒肥,四季好遊新店溪」為願景
4.基隆河:「分洪入海平水患,觀山樂水無煩憂」為願景
5.景美溪:「風雨無憂好生活,翠綠水廊共生機」為願景
6.三峽河:「三角水湧樂水利,河川保育招觀光」為願景
(二)推動目標及策略
依據河川環境願景,考量技術可行性、環境影響可接受性、相關計畫配合性等3項因素,建議河川主管機關辦理環境營造示範河段工作之優先順位,並擬定下列「治水防災」、「環境改善」、「航運遊憩」及「維護管理」等重要方案。
(三)重要方案
1.治水防災
分析現況各河段無法達成既有治水防災標準之原因,可歸納為「未辦理治理計畫、自然河川淤積、治理計畫研議中、尚未辦理及堤頂高程不足」等五項。在考量各疏浚斷面受河床變遷之影響,避免過度擴大斷面,影響河制及堤防安全,於不宜疏浚處考量配合使用堤防加高工法改善未達成治水防災標準之堤段。可採用疏浚工法的河段為「淡水河台北橋段」、「大漢溪鐵路橋段」、「新店溪永福橋下游段」及「新店溪永福橋上游段」,建議此河段優先進行。各工程相關位置詳圖摘-2所示。
2.環境改善
經本計畫綜合檢討結果,淡水河水系水岸環境仍有許多改善空間,針對淡水河系各河段(淡水河主河道、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及大漢溪),依據其環境特質每一河段選擇一處地點探討,提出「生態棲地還原工程」、「觀星露營場」、「大型都會活動開放空間」、「社區親水河濱步道」及「淨水人工溼地」等環境改善規劃。各工程相關位置詳圖摘-3所示。

圖摘-2 治水防災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

圖摘-3 環境改善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
3.航運遊憩
綜合檢討淡水河流域內既有碼頭、航線及相關活動資源後,由碼頭、航線及營運管理等方面進行航運改善計畫之建議。在碼頭設施方面,於不易靠航之地點,建議定期辦理清淤工程,另考慮於適宜處新建碼頭設施。
就營運管理層面而言,建議相關單位共同研討與航運相關之防洪、管理及設施維護等課題,建議由權責單位辦理配合工作,以達到推展休閒航運之最終目標。
4.維護管理
河川區域公共建設皆賴持續有效的維護管理來保持優良的河川服務品質,由河川願景訪談及問卷調查之檢討結果,可知水質臭味、高灘地綠蔭等都是民眾期盼提升河川服務品質之重點。河川空間之環境、水質及各水理因子的監測工作,建議需編列預算定期實施,且長期維護及管理,並建議定期辦理愛護河川教育宣導,以鼓勵當地社區義工參與維護管理。
六、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歷年河道大斷面資料及水理分析成果研判,從民國90年起淡水河於大漢溪、新店溪與二重疏洪道匯流口河段以及關渡匯流口河段,呈現逐年淤積趨勢。針對防洪保護設施未達防洪標準之河段需立即進行改善,以達到加強保護與降低威脅之目的。改善方法分為:
(1)「增高未達防洪標準河段堤防高度」
(2)「疏浚河槽藉以降低洪水位」
2.研究顯示以提升淡水河水域通航能力為增進淡水河水域環境美質之最基礎工程。規劃通航之功能分為兩類,A類為最小水深要求2.0公尺之船隻,以「大河之戀皇后號」為代表,行駛範圍由河口至關渡附近。B類為最小水深要求1.0公尺之船隻,為一般中、小型遊艇或客船膠筏等,如台北之星及八方雲集為代表,行駛範圍由淡水河河口到中興橋與基隆河彩虹橋。
另就現況淡水河通航河段而言,大稻埕至台北橋及竹圍電塔附近水深較淺,只要進行局部航道疏濬,A類船隻航行區域推估可由關渡延伸到大稻埕。
3.淡水河水域灘地上已經由兩岸都市進行各類灘地活動,內容包括河濱公園、自行車道、礫間淨化、野雁保護區、紅樹林、碼頭等,經檢討這些設施內容重覆性偏高、一致性太強,為改善淡水河河濱環境美質,提出灘地利用改善規劃,使淡水河河川整體環境美質大幅提升,增加河灘地利用異質化,達到河川環境永續利用之目標。如以下規劃:
(1)淡水河主流與新店溪匯流口河段規劃以疏浚方式進行生態棲地還原工程
(2)基隆河迎風河濱公園都會觀星露營場工程
(3)新店溪華中河濱公園大型都會活動開放空間工程
(4)景美溪河口社區親水河濱步道工程
(5)大漢溪浮洲橋下游人工溼地工程
4.目前水體水質仍時有異味產生,對現況水域活動產生不良影響,減低居民水上活動之意願。影響淡水河水域水質之因子為:
(1)天然水文變化量大,豐枯期河川淡水供應量大幅變化,枯水期時淡水量供應較少。
(2)都市廢水排放至淡水河如內湖、迪化、八里及六堵等污水處理廠,此類生活廢水排放標準,仍影響淡水河水質品質。
(3)淡水河下游水體由河口至大漢溪浮洲橋、新店溪秀朗橋、基隆河南湖大橋為感潮河段,水體水質受潮汐漲落影響,於河川水量變化大時,下游河段水體水質易受影響而改變時有短時溶氧不足現象。
5.經研究淡水河流域管理維護制度,其主管機關眾多,因淡水河水系為中央管河川,下游段兩岸為台北市與台北縣,上游段為基隆市與桃園縣,許多活動或事務管理紊亂,單位不一,並無統一的規範以資遵循。
(二)建議
1.建議相關單位儘速協調擬訂防洪體系不足之改善工程方案,並增加相關研究調查工作如環評、設計服務、測量、鑽探等工程研究及施做。
2.建議相關單位擬訂淡水河監測計畫包括流量、流速、輸砂量、地形測量等項目,進行長期連續性的觀測計畫,及因應地球可能之暖化所伴隨之海平面上升、氣候豐枯加劇對河川環境之影響每5年進行淡水河淤積沖刷及水理特性之檢討工作。
3.建議相關單位建立生態監測系統定期監測,並整合分析文獻內容及現場調查結果,了解淡水河之河川生態環境之組成、分佈與變化。
4.建議淡水河高灘地及河道內之廢棄結構物,及堆置之垃圾應予以清除,以維護河川美質及航行安全。
5.建議儘速進行底泥清除之相關研究及施做,針對底泥性質變化,水體水質變化、排放水水質變化,進行現地監測建立長期連續性的監測資料,以利水體水質管理維護工作,達到淡水河水體環境優美之目標。
6.建議相關管理單位研究及修訂種植規定,在不影響防洪功能下,使高灘地可以叢集式方式種植喬木,以提升河川景觀美質,增進民眾活動意願。
7.建議淡水河相關單位針對河川航運及水域活動管理與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等相關單位協調研擬統一的管理辦法,,以利民眾遵循,增進水域活動意願及水域活動安全。

目次

目 錄第 1 章緣起及目的11.1緣起11.2計畫目的21.3工作範圍及工作項目21.4工作進度及工作成果5第 2 章背景資料62.1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62.1.1淡水河流域概述62.1.2河道演變82.1.3河川流量382.1.4河川水質412.1.5河川空間景觀532.1.6環境資源與生態652.1.7人文環境862.2相關計畫檢討942.2.1防洪計畫952.2.2水資源計畫1112.2.3水污染防治計畫1172.2.4都市計畫1222.2.5觀光遊憩計畫1312.2.6航運計畫1402.2.7環境營造計畫1482.3河川願景訪談及問卷調查1532.3.1一般民眾民意調查1532.3.2專家學者及管理單位意見調查168第 3 章河川環境總體規劃課題1783.1河川空間利用及地方發展1783.2治水防災1973.2治水防災1973.3生態環境2423.4河川水質改善2473.5高灘地空間使用2593.6水域空間使用規劃2643.7民間參與及教育宣導270第 4 章河川環境分區及管理策略2754.1依據河川環境分區2754.2河川管理使用分區劃分原則及使用準則與限制事項280第 5 章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整體規劃2865.1河川環境願景2865.2推動目標及策略2925.3重要方案3065.3.1 治水防災3065.3.2 環境改善3245.3.3 航運遊憩3325.3.4 維護管理3365.3.5 配合措施及相關計畫3395.4結論與建議342附錄附錄一 國外水岸活化案例附錄二 淡水河系大斷面位置附錄三 河道縱向沖淤變化圖附錄四 環境營造計畫附件附錄五 河川高灘地種植排列案例分析附錄六 參考文獻附錄七 評選委員會議之審查意見辦理情形表附錄八 期初審查會議之審查意見辦理情形表附錄九 期中審查會議之審查意見辦理情形表附錄十 期末審查會議之審查意見辦理情形表 表 目 錄表2.1.2-1 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各期堤防完成內容9表2.1.2-2 淡水河各河段禁採砂時程10表2.1.2-3 歷年颱風降雨及災害成因29表2.1.3-1 台灣水資源分區之低流量統計特性39表2.1.3-2 淡水河主要支流水文站建議之生態基流量初步推算表39表2.1.4-1 RPI之計算及比對基準表41表2.1.4-2 地面水體分類標準表42表2.1.4-3 淡水河流域環保署測站水質(96.8)47表2.1.4-4 淡水河流域環保署測站水質(96.10)48表2.1.4-5 淡水河流域環保署測站水質(96.12)49表2.1.4-6 淡水河流域環保署測站水質(97.2)50表2.1.4-7 淡水河流域環保署測站水質(97.4)51表2.1.4-8 淡水河流域環保署測站水質(97.6)52表2.1.5-1 景觀分類及景觀品質表64表2.1.6-1 常見鳥類列表69表2.1.6-2 各樣站兩棲類調查資料72表2.1.6-3 各樣站爬蟲類調查資料73表2.1.6-4 各河段間兩棲爬蟲類物種歧異度73表2.1.6-5 淡水河系下、中、上游樣區中出現的哺乳動物種類75表2.1.6-6 淡水河系各樣區所含棲息地類型內捕獲哺乳類動物種類75表2.1.6-7a 歷年淡水河主流樣站魚類調查結果比較表(1/2)80表2.1.6-7b 歷年淡水河主流樣站魚類調查結果比較表(2/2)81表2.1.7-1 淡水河水岸聚落新舊地名參考對照表87表2.1.7-2 淡水河水岸週邊人文古蹟資源表88表2.2.1-1 各河段各重現期流量與起算水位綜合整理表96表2.2.1-2 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內容摘要100表2.2.1-3 台北地區防洪計畫相關重要事項綜合整理表101表2.2.2-1 淡水河流域現有水資源設施基本資料111表2.2.2-2 淡水河流域規劃及籌設中之水資源設施116表2.2.3-1 淡水河水系主要污染整治計畫117表2.2.3-2 已完成污水下水道建設之污水處理廠(民國97年底)121表2.2.4-1 淡水河系周邊相關都市計畫表123表2.2.4-2 淡水河系鄰近地區土地使用面積統計表125表2.2.5-1 淡水河相關觀光遊憩計畫表131表2.2.5-2 淡水河水系河濱公園資源表136表2.2.5-3 淡水河水系近岸遊憩資源表137表2.2.5-4 淡水河水系自然生態資源表137表2.2.6-1 藍色公路航線及航運公司資料145表2.2.6-2 台北市政府推動藍色公路相關疏浚及碼頭改善等工程147表2.2.7-1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營造計畫(民國98~103年)」經費表151表2.2.7-2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營造計畫(民國98~103年)」待辦工程及效益統計表152表2.3.1-1 防洪效果滿意程度統計表156表2.3.1-2 環境綠美化滿意程度統計表156表2.3.1-3 河濱綠地可及性滿意程度統計表157表2.3.1-4 高灘地使用滿意程度統計表157表2.3.1-5 觀光遊憩品質滿意程度統計表157表2.3.1-6 高灘地及堤防水門維護滿意程度統計表158表2.3.1-7 河川水質改善滿意程度統計表158表2.3.1-8 河川保育工作滿意程度統計表158表2.3.1-9 未來河川發展型態統計表159表2.3.1-10 優先工程及環境營造工作統計表160表2.3.1-11 河濱綠地新增遊憩設施統計表160表2.3.1-12 淡水河各河段河川現況滿意度統計表161表2.3.1-13a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1164表2.3.1-13b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2165表2.3.1-13c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3166表2.3.1-13d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4167表2.3.2-1 各河段訪談人數及比例169表2.3.2-2 淡水河水系環境特色統計表169表2.3.2-3 淡水河水系河川管理問題統計表170表2.3.2-4 淡水河水系治理與堤防維護管理統計表170表2.3.2-5 淡水河水系親水公園與遊憩整合統計表171表2.3.2-6 淡水河水系生態及水質維護管理統計表171表2.3.2-7a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1173表2.3.2-7b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2174表2.3.2-7c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3175表2.3.2-7d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4176表2.3.2-7e 受訪者意見統整表5177表3.2-1 各河段之水理演算結果表200表3.2-2 各河段之防洪安全檢討表223表3.2-3 各河段改善建議彙整表239表3.3-1 淡水河流域自然保留區及人工溼地243表3.4-1 歐洲各國底泥處理現況表258表3.7-1 民眾參與宣導方式評估矩陣表272表4.1-1 各種河川環境分區之具體區域276表4.1-2a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分區表(1/2)277表4.1-2b 淡水河水系河川環境分區表(2/2)278表4.2-1 各種河川管理使用空間與河川環境分區對應表281表4.2-2 各種河川管理使用分區之使用準則與限制事項284表4.2-3 淡水河水系河川管理使用分區表285表5.1-1 各種河川環境分區之發展願景、具體區域及管理策略291表5.2-1a 淡水河水系環境營造項目評選表(1/3)303表5.2-1b 淡水河水系環境營造項目評選表(2/3)304表5.2-1c 淡水河水系環境營造項目評選表(3/3)305表5.3.1-1 改善河段建議堤防高程與加高高度(僅列出改善河段)309表5.3.1-2 改善後河道水理演算結果312表5.3.1-3 工程經費估算表321表5.3.5-1 淡水河水體水質改善相關機關及其主要整治措施339表5.3.5-2 石門及翡翠水庫基本資料340表5.4-1 淡水河流域管理維護單位344 圖 目 錄圖摘-1 淡水河水系河川管理使用分區圖12圖摘-2 治水防災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14圖摘-3 環境改善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15圖1.3-1 計畫範圍圖2圖2.1.1-1 淡水河水系各流域面積及河長示意圖7圖2.1.2-1a 淡水河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1/2)12圖2.1.2-1b 淡水河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2/2)13圖2.1.2-2a 基隆河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1/3)15圖2.1.2-2b 基隆河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2/3)16圖2.1.2-2c 基隆河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3/3)16圖2.1.2-3a 新店溪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1/2)17圖2.1.2-3b 新店溪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2/2)18圖2.1.2-4a 大漢溪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1/2)19圖2.1.2-4b 大漢溪歷年大斷面谿壑線縱剖面線圖(2/2)19圖2.1.2-5 淡水河歷年橫斷面比較圖22圖2.1.2-6 基隆河歷年橫斷面比較圖23圖2.1.2-7 新店溪歷年橫斷面比較圖23圖2.1.2-8 大漢溪歷年橫斷面比較圖24圖2.1.2-8 民國59年芙安颱風淹水圖31圖2.1.2-9 民國60年貝絲颱風淹水圖31圖2.1.2-10 民國61年貝蒂颱風淹水圖32圖2.1.2-11 民國65年畢莉颱風淹水圖32圖2.1.2-12 民國66年薇拉颱風淹水圖33圖2.1.2-13 民國76年琳恩颱風淹水圖33圖2.1.2-14 民國85年賀伯颱風淹水圖34圖2.1.2-15 民國87年瑞伯颱風淹水圖34圖2.1.2-16 民國87年芭比絲颱風淹水圖35圖2.1.2-17 民國89年象神颱風淹水圖35圖2.1.2-18 民國90年納莉颱風淹水圖36圖2.1.2-19 民國93年艾莉颱風淹水圖36圖2.1.2-20 民國93年納坦颱風淹水圖37圖2.1.4-1 淡水河流域測站水質污染程度分佈比例圖44圖2.1.4-2 淡水河流域水質測站位置示意圖44圖2.1.5-1 山地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3圖2.1.5-2 丘陵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4圖2.1.5-3 平原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5圖2.1.5-4 河口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6圖2.1.5-5 原野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6圖2.1.5-6 鄉村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7圖2.1.5-7 城鎮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8圖2.1.5-8 都會型河段示意圖及案例59圖2.2.1-1 200年重現期各河段之計畫分配流量圖97圖2.2.1-2 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實施程序圖(建議方案)99圖2.2.2-1 淡水河流域現有水資源設施位置示意圖111圖2.2.3-1 淡水河流域已完工運轉的污水處理廠位置示意圖121圖2.2.4-1 淡水河水系周邊都市計畫示意圖122圖2.2.4-2 淡水河系周邊土地使用分區圖126圖2.2.5-1 淡水河水系沿岸河濱公園位置圖138圖2.2.5-2 台北縣市自行車道及藍色公路系統圖139圖2.2.6-1 淡水河流域藍色公路碼頭位置示意圖142圖2.2.6-2a 淡水河流域藍色公路碼頭現況照片1143圖2.2.6-2b 淡水河流域藍色公路碼頭現況照片2144圖2.3.1-1 淡水河水系各河段問卷份數154圖2.3.1-2 淡水河水系各河段問卷受訪者性別比例圖155圖2.3.1-3 淡水河水系各河段問卷受訪者年齡分布比例圖155圖2.3.1-4 淡水河水系各河段問卷受訪者居住地點比例圖156圖2.3.1-5 淡水河水系環境現況滿意度指標比例圖159圖3.1-1 河口至關渡大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0圖3.1-2 基隆河匯流口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1圖3.1-3 蘆洲防潮堤底至中興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2圖3.1-4 華江匯流口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4圖3.1-5 二重疏洪道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5圖3.1-6 貴子坑溪口至麥帥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6圖3.1-7 麥帥橋至長安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7圖3.1-8 長安橋至員山子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88圖3.1-9 萬板大橋至秀朗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90圖3.1-10 秀朗橋至碧潭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91圖3.1-11 碧潭橋至烏來攬勝橋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92圖3.1-12 景美溪中下游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93圖3.1-13 大漢橋至鳶山堰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94圖3.1-14 鳶山堰至後池堰河段周邊土地使用分區詳圖195圖3.2-1 水系現況檢討圖235圖3.3-1 淡水河流域自然保留區及人工溼地位置示意圖242圖3.3-2 淡水河流域紅樹林245圖3.4-1 機械式底泥清除工法示意圖251圖3.4-2 機械加水力綜合式底泥清除工法示意圖252圖3.6-1 淡水河流域水域空間使用規劃示意圖269圖4.1-1 淡水河水系河川管理使用分區圖279圖5.1-1 淡水河環境營造願景圖288圖5.1-2 大漢溪環境營造願景圖288圖5.1-3 新店溪環境營造願景圖289圖5.1-4 基隆河環境營造願景圖289圖5.1-5 景美溪環境營造願景圖290圖5.1-6 三峽河環境營造願景圖290圖5.2-1 河口至關渡大橋河段相位置示意圖292圖5.2-2 基隆河匯流口河段位置示意圖293圖5.2-3 蘆洲防潮堤底至中興橋河段位置示意圖293圖5.2-4 華江匯流口河段位置示意圖294圖5.2-5 二重疏洪道河段位置示意圖294圖5.2-6 貴子坑溪口至麥帥橋河段位置示意圖295圖5.2-7 麥帥橋至長安橋河段位置示意圖296圖5.2-8 長安橋至員山子河段位置示意圖296圖5.2-9 員山子至候硐介壽橋間河段位置示意圖297圖5.2-10 萬板大橋至秀朗橋河段河段位置示意圖298圖5.2-11 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河段位置示意圖298圖5.2-12 碧潭橋至烏來攬勝橋河段位置示意圖299圖5.2-13 萬盛匯流口至文和橋河段位置示意圖299圖5.2-14 文和橋以上河段位置示意圖300圖5.2-15 大漢橋至鳶山堰河段位置示意圖301圖5.2-16 鳶山堰至後池堰河段位置示意圖301圖5.2-17 三峽河三峽堰以下河段位置示意圖302圖5.2-18 三峽河三峽堰以上河段位置示意圖302圖5.3.1-1 治水防災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321圖5.3.2-1 環境改善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圖331圖5.3.3-1 航運遊憩規劃平面位置示意圖333圖5.3.3-2 航運遊憩相關管理單位示意圖334圖5.3.5-1 淡水河水系主要橋梁位置示意圖341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Planning of Riv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or the Tanshui River
  • 適用對象: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淡水河水系,防洪治水,環境改善,航運遊憩,維護管理
  • 附件:CD-ROM
  • 頁/張/片數:497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曾柏峰 聯絡電話:(02)89669870#1273 聯絡地址:臺北縣板橋市四川路2段橋頭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