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政治作戰之運用,在中外古今之歷史上屢見不鮮,然而,將它作有系統底探討,而成為一種科學智識,卻是近來的事。中外古今雖同有此一事實之存在,然而,彼此所習用之名詞卻互異,而其中冠以「政治作戰」(political warfare)之名稱並作有系統之研究者乃濫觴於我國。政治作戰的概念,首先是由總統 蔣公於民國46年4月14日,在一篇題為「政治作戰要領」講詞中,提出「除直接以軍事或武力加諸敵人的戰鬥行為外,皆可謂之政治作戰」;「政治作戰的意義,簡言之,就是『鬥智』,武力作戰,就是『鬥力』。」又在「對政治工作的檢討」講詞中指出:「雖然它重在鬥智,但也不完全排斥鬥力,因為政治作戰是含非武力示威,準武力暴動,和半武力的特種作戰性質」。國軍為因應戰爭型態的轉變及軍事事務革命的趨勢,即透過《國防法》暨《國防部組織法》立法,師法美軍積極從事國防體制組織再造的軍事事務革新。尤其在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國軍政治作戰的目標對象,不再侷限於是敵國軍民,還包括盟邦國內民眾,甚至是擴大到關注全球安全的人類同胞,必須重新界定政治作戰時空、目標對象、作戰形式及工具,方能對應新戰爭型態的需求。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政治作戰,思想戰,組織戰,群眾戰,謀略戰,情報戰,心理戰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27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防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王先正聯絡電話:0921629805聯絡地址:桃園縣八德市興豐路1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