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831
:::
中國哲學史三十講

中國哲學史三十講

  • 統一編號GPN:1010003031
  • 出版日期:2011/10
  • 作/編/譯者:張麗珠
  • 語言:英文
  • 頁數:888
  • 裝訂:精裝
  • ISBN/ISSN:9789866178368
  • 出版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
  • 開數:17X23公分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1200
書籍介紹

本書是近數十年來台灣學者重新改寫中國哲學史的最新力作,是立足於原典而以講論方式寫作的中國哲學簡史。該著並根據出土簡帛,補充了孔孟之間百年空白的儒家早期性論、老莊思想外的黃老道家;復擺脫儒家本位,為墨家、法家重新定位;又以全新角度評價漢代思想、重建清代思想史,更銜接民國以來的現代新儒學。在沉寂已久的中國哲學史論著中,其觀點新穎而論證翔實、綱舉目張。

目次

目  次
自  序I
壹、緒論:中國哲學的特質1
一、為什麼難以捉摸?1
(一)中國哲學強調生命哲學2
(二)中國哲學語言本質上的困難──「辯證詭辭」之運用4
1.道家式「遮此顯彼」的辯證詭辭6
2.儒家式「徹上徹下」的辯證詭辭7
二、「安身立命」的中國哲學本質9
(一)何謂「安身」?10
(二)如何「立命」?──在有限生命中開創出無限價值12
1.儒家12
2.道家18
貳、孔子與儒教──用禮樂教化成就人文價值25
一、王道政治與禮治理想26
(一)談「禮」26
1.「禮」、「儀」之別:27
2.禮與正名──「必也正名乎!」28
(二)以禮經世30
(三)後世之務力發揚禮治理想者32
二、攝禮歸義34
三、踐仁成聖36
四、眾流匯歸的孔子39
參、孔孟之間的儒家早期性論43
一、〈性自命出〉重「情」的自然人性論45
二、《中庸》一系心性論的形上學建構52
(一)《中庸》與思孟「五行」說52
(二)《中庸》「誠致中和」的「天人合一」思想55
肆、孟子挺立德性主體的心性論59
一、「四端」與「性善」60
二、嚴辨義利64
三、擴充存養67
伍、荀子挺立知性主體的自然人性與師法強調69
一、自然人性與師法強調70
(一)性、偽之辨71
(二)化性起偽72
二、強調心知74
(一)虛壹而靜74
(二)積學隆禮75
三、自然天道觀76
四、後世之發揚「智性」論者78
陸、老子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81
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82
(一)「可名為大」的道之體82
(二)「其用不窮」的道之用83
(三)「反者,道之動」──「道」之運化流行83
二、守柔不爭的人生哲學84
(一)破執──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85
(二)「守柔曰強」的退讓之道86
(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復歸本真88
三、「小國寡民」的桃花源政治理想89
柒、莊子「與道冥一」的逍遙精神93
一、 萬物流轉,道通為一94
二、「安時處順」、「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97
(一)破執97
1.破「形軀我」執──由「齊生死」而「外生死」98
2.破「認知我」執──由「泯是非」而「不譴是非」
100
(二)無為、無我、無用的應世之方103
1.以天合天──「以神遇而不以目遇」之無我無  103
2.心齋、坐忘105
3.「無用」之用107
捌、《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的黃老道家思想111
一、稷下道家的黃老學推闡112
二、《黃帝四經》的「援法入道」黃老政治思想115
(一)道生法115
(二)突出形名觀念117
(三)陰陽相輔,剛柔相濟118
二、《管子》四篇「以道論法」的法哲學120
(一)以「精氣」說「道」──道之體120
(二)道論的政治落實──道之用124
1.以道論法124
2.援禮、法以入道127
玖、重實利的前期墨家哲學129
一、以「兼愛」為核心思想130
二、追求富利的經濟思想132
(一)黜奢崇儉的實用主義傾向133
(二)推崇勞動價值135
三、「尚賢使能」的政治思想137
四、餘音裊裊139
拾、墨辯及後期墨家哲學141
一、經驗取向的墨子「三表法」142
二、墨家論理法則143
(一)說「辯」143
(二)論名實146
(三)論理法則148
拾壹、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155
一、惠施與「厤物十事」155
二、公孫龍的名實論161
(一)指物論162
(二)「白馬非馬」論163
(三)「離堅白」說166
拾貳、強調「法、勢、術」治術運用的法家思想169
一、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者170
二、韓非對法家理論之集大成176
(一)明利害之私──強調「自為心」的人性論177
(二)「世異則事異」的歷史進化觀180
(三)集「法、勢、術」思想之大成181
1.「師法、任勢、執術」之指導理論182
2.「主虛靜、重參伍、防八姦、執二柄」之治術操作
 186
拾參、董仲舒「天人相應」說的漢代天人同構義理模式191
一、漢初的黃老思潮與《淮南子》192
二、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相應」說與公羊學建構196
(一)「人理副天道」──人道與天道的類比聯繫197
1.天人同構的「天人相應」說197
2.類比於天道規律的人事法則200
(二)王教思想與氣性論主張204
(三)《春秋繁露》的公羊學建構208
1.齊學精神與今文傳統208
2.援經議政的公羊學傳統212
拾肆、王充力破天人之學的「疾虛妄」思想219
一、王充稱為「超奇」的桓譚與《新論》221
二、「疾虛妄」的王充與《論衡》223
(一)求其效驗的「疾虛妄」思想225
(二)辨「天人感應」228
(三)「性成命定」之先天決定論231
拾伍、從「名理之學」到「言意之辨」──魏晉玄學的方法論建立
239
一、名理之學與《人物志》240
二、從「名理之學」到「言意之辨」247
拾陸、「名士」風流的魏晉玄學  ──正始玄學255
一、「自然」與「名教」的衝突256
二、王弼「貴無」的正始玄學258
拾柒、「名士」風流的魏晉玄學 ──竹林玄學265
一、「禮豈為我設邪?」的阮籍266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271
拾捌、「名士」風流的魏晉玄學  ──元康玄學279
一、向秀與郭象的《莊子注》280
二、郭象強調「獨化玄冥」的「無待」境界283
(一)「萬物自生」的「獨化」思想284
1.造物無物285
2.萬有性分自足288
(二)「遊外冥內」的牽冥圓融聖人觀290
拾玖、隋唐鼎盛的佛教哲學295
一、印度佛教述略295
(一)小乘佛教296
(二)大乘佛教297
1.般若學298
2.唯識學298
3.真常教300
二、佛教在中國301
(一)中土佛經翻譯301
(二)早期的中國佛教傳播302
(三)隋唐佛教哲學304
1.天台宗的圓融觀305
2.唯識宗的轉識成智論309
3.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311
4.禪宗的頓悟成佛論315
貳拾、總說宋明理學321
一、理學前驅:韓愈和李 322
二、理學「理一分殊」的思想及方法論源流326
三、理學的分系問題330
貳拾壹、初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張載335
一、誠、靜、無欲的周敦頤《通書》思想336
二、周敦頤、邵雍的圖書象數說338
三、張載的「氣一元論」暨為理學奠基343
(一)「氣一元論」的宇宙論立場344
(二)〈西銘〉「理一分殊」的一體之仁347
(三)強調「天地之性」與「德性之知」的理學基調建立349
貳拾貳、蔚為主流的二程洛學355
一、由盛轉衰的「荊公新學」及各家356
二、程顥、程頤的「理本論」思想361
(一)「天下只是一箇理」的「理一元論」362
(二)「性即理」的人性論命題提出365
(三)居敬存誠、格物致知的工夫論及其境界368
1.居敬存誠,格物致知369
2.識仁、定性的工夫境界372
貳拾參、朱熹集大成的理學思想377
一、朱熹的理學思想378
(一)「中和新說」與朱子思想體系之建立379
(二)「理氣二元」的形上學觀點383
(三)「心、性、情三分」的心性論架構386
(四)居敬涵養、格物窮理的工夫論390
二、鵝湖之會與朱陸異同393
三、朱熹與陳亮的義利王霸之辨400
貳拾肆、再創理學高峰的王守仁心學體系405
一、王守仁的心學體系406
(一)龍場悟道與心學定向407
(二)心學旨要409
1.「心即理」之本體與工夫論409
2.「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之教413
(三)新、舊本《大學》之爭417
二、王學之分化419
貳拾伍、「明清氣學」的思想新動向427
一、羅欽順的「心性之辨」和「即氣即理」說430
二、王廷相的「氣本論」和格致說432
三、劉宗周對理學的整合與思想開新436
(一)強調「慎獨」與「誠意」的心學補充437
(二)「理即是氣之理」的重氣思想441
四、黃宗羲「盈天地皆心」的「心即氣」說444
五、王夫之的「天下惟器」論448
(一)「理在氣中」的「天下惟器」論449
(二)「性日生日成」的自然人性論451
(三)氣之「兩端一致」變化原則454
貳拾陸、清代新義理學的開展459
一、清初程朱權威之建立460
二、「朱王之爭」與清初辨偽學之興盛463
三、思想典範的過渡──陳確新理欲觀與顏元「實行」觀466
(一)陳確「治生論」對理學「去欲」思想的反命題467
1.「天理正從人欲中見」的新理欲觀468
2.突破「諱言利」傳統窠臼的「治生論」470
(二)顏元強調習行經濟的「實行」哲學473
1.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473
2.「習而行之,以濟當世」的實行、實用、實學主張
 475
貳拾柒、戴震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 479
一、「乾嘉新義理學」對儒學現代化的推進480
二、戴震的新義理學建構484
(一)落在經驗領域的道論485
(二)從「人能全乎理義」的踐履結果說性善487
(三)「以學養智」和「以情絜情」的客觀工夫修為489
1.「以學養智」的重智道德觀490
2.「以情絜情」的恕道觀491
三、煙硝四起的「漢宋之爭」494
貳拾捌、戴震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 499
一、乾嘉諸儒的新義理觀500
(一)焦循之「能知故善」與「趨利故義」新道德觀500
(二)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理想暨乾嘉復禮思潮504
(三)阮元的「節性說」與「相人偶」仁論507
1.以「節性」說代「復性」說508
2.強調「仁必須為」的「相人偶」仁論510
二、總說「乾嘉新義理學」514
(一)從「天理」到「事理」、「情理」的價值轉換515
(二)強調禮治理想的「禮學」傳統515
(三)從「黜情」到「尊情」的情性觀516
(四)綰合德、智的「重智」道德觀517
(五)從「求利害義」到「義利合一」的新義利觀518
(六)從「主觀存養」到「客觀事為」的工夫論519
貳拾玖、從「變器」到「變道」的近現代化啟蒙思潮523
一、清中葉以降的經世思潮524
(一)龔自珍「尊史以求變」的經世思想526
(二)魏源「師夷制夷」的變古改革529
二、維新思潮對儒學現代化的推進532
(一)康有為「援西入儒」的經典詮釋對封建綱常的動搖534
(二)譚嗣同衝決封建網羅的新仁學觀539
1.「道通為一」的平等強調542
2.「以仁黜禮」的綱常否定544
3.「崇奢黜儉」的富民主張545
三、孫文的「三民主義」建設思想547
參拾、民國以來的現代新儒學553
一、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與東西文化論戰554
(一)「五四運動」之知識份子覺醒555
(二)胡適「科學的人生觀」與科學、玄學論爭557
二、返本開新的現代新儒家560
(一)熊十力「心物不二」的「新唯識論」561
(二)梁漱溟強調儒家倫理本位的「鄉村建設」思想565
(三)馮友蘭「新理學」的形上學系統569
(四)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之思想體系579
參考書目
Preface…………………...………………………………….…………………1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1
Chapter II Confucius and Religious Confucianism—Achieving Value
of Humanity with Rites and Music Enlightenment……………..….29
Chapter III The Early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During
the Confucius and Mencius Period………………………….……...….53
Chapter IV Mencian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 in Establishing
Moral Subjectivity………………..……………………...………………79
Chapter V Xun Tzu’s Inborn Nature of Man and Emphasis on Learning that Established Intellectual Subjectivity………...….…..95
Chapter VI The Quiet and Inactive Taoist Philosophy of Lao Tzu……111
Chapter VII Zhuang Tzu’s Spirit of Having a Free Mind which “United with the Way”………………...………………………………127
Chapter VIII The Taoism of the Yellow Emperor and Lao Tzu in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and Four Chapters of the Book of Master Guan……………….…………………………………....153
Chapter IX The Early Moism that Values Utility………………….179
Chapter X Moist Dialectic and Later Moism………………………...197
Chapter XI The School of Logicians that Analyzes Names and Distinguishes Actualities…………………...……………………………213
Chapter XII The Legalist School that Places Emphasis on Applying
the Art of Governance of “Law, Power and Statecraft”……….....233
Chapter XIII The Han Model of Similarit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s Seen in 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by Dong Zhongshu………………………………………….………..……....265
Chapter XIV The Philosophy of “Opposing Fabrication” by Wang Chong Dedicated to Eliminate the Theory of Heaven and Man…..309
Chapter XV From “Learning of Names and Principles” to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peech and Idea”—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the Wei-Jin Neo-Taoism………….…………...339
Chapter XVI The Presumptuous and Unconventional “Celebrities” of the Wei-Jin Neo-Taoism, Part I—The Neo-Taoism of Zhengshi….365
Chapter XVII The Presumptuous and Unconventional “Celebrities” of the Wei-Jin Neo-Taoism, Part II—The Neo-Taoism of the Bamboo Groves……………………………………………………………………..379
Chapter XVIII The Presumptuous and Unconventional “Celebrities” of the Wei-Jin Neo-Taoism, Part III—The Neo-Taoism of Yuankang...401
Chapter XIX The Greatly Popularized Buddhist Philosoph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425
Chapter XX An Overview of Sung-Ming Neo-Confucianism………465
Chapter XXI Early Neo-Confucianists: Zhou Dunyi, Shao Yong and Zhang Zai………………………………………......................................487
Chapter XXII The Mainstream of the Luoyang School of the Brothers Cheng…………………...……………………………………………517
Chapter XXIII The Theorization of the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by Zhu Xi…………………………………………………………………..549
Chapter XXIV The System of the School of Mind by Wang Yangming that Brought Neo-Confucianism to Another Pinnacle……………589
Chapter XXV The New Philosophical Trend of the “Ming-Qing School of Qi (Material Force)”………………………………………..625
Chapter XXVI The Development of Qing New Philosophy of Principle…671
Chapter XXVII The Qianlong-Jiaqing New Philosophy of Principle Led by Dai Zhen, Part I………………………………………………...701
Chapter XXVIII The Qianlong-Jiaqing New Philosophy of Principle Led by Dai Zhen, Part II…………………………………………………731
Chapter XXIX The Enlightening Philosophical Trend in Modernization that Went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in Objects” to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Way”………………………………………...765
Chapter XXX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Ever Since the Republic..809
References……………………………………………………………………….853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中國哲學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88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家教育研究院 編譯發展中心 姓名: 丁彥平 電話:02-33225558#62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7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