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聚焦於臺灣清代及戰後的戲曲發展,藉由特定主題的觀察論述,呈顯戲曲發展過程中涵納、吸收、碰撞、扞格、挪轉、交融等現象,這些現象甚至內化或異化而衍生新象,上述種種,可名之為「涵融與衍異」。討論內容包含:碑刻所呈現的戲曲現象、清代臺灣歲時節慶戲曲活動之發展、清代晚期臺灣文人仕紳之戲曲活動及文獻、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字姓戲的承續與轉化、臺灣戰後至1970年代報刊京劇演出述評之特色與再解讀、雅音小集前期(1979-1986)的實驗與嘗試、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新世紀臺灣劇場新象觀察。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臺灣,戲曲,碑刻,文獻,報刊,京劇,豫劇,崑劇,歌仔戲,發展,轉化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6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人:北藝大教務處出版組。聯絡電話:02-28961000-1232。聯絡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