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在臺灣地區約有40-60%勞工因為職業肌肉骨骼傷病而受到影響,尤其是頸部、肩膀、下背和上肢傷害,危險因子包括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不正確或不自然姿勢、重複性和費力的動作、振動或扭轉、不正確的彎腰和拿物技巧等。這些傷病的產生會造成工作能力下降或失能,甚至需要請假休息,增加雇主的醫療負擔。在早期篩檢早期介入的觀念下,若由物理治療師在職場以專業知識進行肌肉骨骼傷病和工作危險因子篩檢與評估,並及時以個別化物理治療諮詢服務介入肌肉骨骼傷病防治,能節省醫療花費並提升受雇者之整體工作能力。本研究目的包括:(一)研究國外職業肌肉骨骼傷病職場健康促進之模式及專業人員角色分工。(二)執行1015人次職場肌肉骨骼傷病篩檢或預防失能介入服務。(三)統計職場肌肉骨骼傷病篩檢結果,評估預防失能介入之成效。(四)擴充中文版「工作能力指數量表」功能並製作單機版軟體。研究方法:(一)以網路資料庫收集職場肌肉骨骼傷病介入模式及專業人員角色文獻。(二)由15位物理治療師協助六家事業單位執行肌肉骨骼傷病篩檢與介入(包括肌肉骨骼問題諮詢與衛教、治療師個別化評估、運動指導、正確姿勢指導、工作設備安排建議、簡單自我照護方式等)並評估成效,總計完成1015人次之篩檢與介入服務。(三)擴充中文版「工作能力指數量表」之軟體功能,套入臺灣常模,開發單機版軟體。研究結果與討論:(一)參考國外的職場物理治療介入模式,物理治療師所扮演的角色為職場健康衛教者、職場復健執行者與人因介入觀念之提供者,而物理治療師提供的服務需考慮工作場所的需求。職場肌肉骨骼傷害的介入模式中,帶動職場運動者包括運動指導員或物理治療師。而人因介入則是在人因工程人員與物理治療師以及職能治療師之間可以有合作的空間。(二)職場肌肉骨骼傷病篩檢和介入結果,總共服務了386人(1015人次),發現傷病位置以頸部(52.8%)、下背部(22.5%)、肩膀(6.8%)為三大主要部位,且均有中等嚴重的情形。在接受第一次物理治療後或七次以內的療程後,或在療程結束後的兩個月追蹤時,勞工的不適症狀和失能程度皆有顯著改善,工作能力和功能程度也都顯著提高。平均有六成五的人覺得整體改善很多到改善非常非常多。在評估其影響工作的程度,在介入前原有44.6%的人提到不適症狀會影響工作表現但沒請假,而在介入後則降到26.7%。研究結論及建議:(一)職場肌肉骨骼傷害的介入模式中,建議運動指導員可針對無肌肉骨骼傷病症狀之員工給予健康促進之運動指導;針對有肌肉骨骼疼痛症狀之員工,則應在物理治療師之運動處方與監督下,進行治療性運動。在肌肉骨骼傷病的預防、復健、治療或是復工階段的人因介入方面,則工作站訪視、提供調整建議與人因教育訓練可由物理治療師執行,而涉其工作站重新設計或新工作工具設計應以人因工程師負責較佳。(二)針對職場肌肉骨骼傷病的早期篩檢與介入,本研究進行之模式,經由平均三次的物理治療介入,即可達到非常良好的成效,並能顯著提升勞工工作能力和功能程度,且顯著降低其不適症狀和量表失能之程度。物理治療即時介入確實有預防症狀惡化、減少失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建議各公司可聘請專業物理治療師至其工作場所中提供適時諮詢服務以及各層級之肌肉骨骼傷病預防介入,以促進勞工職場健康、預防失能。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職場健康促進、早期介入、工作能力指數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94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推廣小組
姓名:林楨中
電話:02-26607600
地址:22143新北市汐止區橫科路407巷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