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02序
04魚塭的工業革命
05尋找竹滬鹽田地景
08迷路在鹽田
10滄海鹽田
12找到邱文省 魚塩變鹽田的開端
18誰在鹽田工作? 在地鹽工撐起一片天
22土盤鹽田
24 土盤308甲 鹽田地景變化
28兩個水門的命運 勾勒通田-:仍3
32鹽鐵快飛尋找運鹽命脈
36壓石輪的青春 土盤翻修4年一輪
40百年老茄苳見證鹽田起落
44企業鹽田
46幽田上班企業改朝換代
50鹽警槍樓藏身漁塭小徑間
56鹽警夫妻芋仔番薯牽手一輩子
58鹽民之家守護鹽田的健康中心
62鹽頭家鹽田生意經
66生活鹽田
68鹽田副業做牛不伯沒犁拖
72鹽工姊妹花嫁給鹽田一輩子
74鹽工家族吿別鹽田白金歲月
78後記魚塭路直直走
80竹滬鹽田大事記
81參考資料
序言/導讀
文化部推動泥土化政策,文化資產局更加緊了尋找風於這塊土地特有的芬
芳,在山之巔,在海之涯•尋尋覓覓,用心發掘遺散在偏鄉的寶貴文化資產價
值。
茄萣,古稱「蟯港內海」(或堯港),是漢人先民渡海來臺之初眼中的亮點。
十七世紀,鄭成功從臺南府城登陸臺灣,與臺南相臨的蟆港,也是當年漢移民
登陸臺灣的重要港口,內海地形成為海上漁船避風浪的好去處,形成臺灣早期
的重要濱海聚落。
尋訪盥田遺跡,重新發現茄芸,竟然保存著完整的鹽警槍樓,見證著半世紀
鹽產業的風華。這裡曾是臺灣六大鹽場之一,廢曬20多年,鹽警槍樓的留存,
如同一位看過多少滄桑的老者,默默承載著茄楚過去那段鹽的光輝歷史。
鹽是日常三餐不可或缺的人體所需,鹽卻也是工業之母,它是現代工業的基
礎材料,而化工更是各項工業的基礎。茄楚竹滬鹽田的出現,正是臺灣計畫性
生產工業鹽的濫觴。在此之前,臺灣生產的鹽多半只供民生所需。
歷史發展軸線總是起落,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更迭,大自然改變
蝶港的地形,跟著也扭轉茄是人的命運。300年前的亮點• 300年後的邊陲。
臺灣許多跟茄萣相似的村落,今日看似偏遠,然而它曾經繁華的文化紋理卻
在當地留下軌跡,只是許久不曾有人梳理。一座鹽警槍樓就如此無言述説著地
方故事,也見微知著譜寫著臺灣產業政策文化發展的縮影。
竹滬鹽田自1944年開採至1992年停曬,其中興衰起伏,恰如其他遺留人類
生活軌跡的地方,都有文化,竹滬鹽田自不例外,甚至更見底蘊深濃。前人留
下不管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都有深層的紋理,只是有沒有人重新發覺檢
視。現在,至少在挖掘行動中,在這一本故事書中,竹滬重新被看見了。
循著前人遺跡,發現偏鄉文化資產的驚喜,何止只是尋得不容遺忘的產業發
展軌跡?閲讀著一張張樸質的在地臉譜,感受著的是和鹽一般源出自然,那是
一種恆久難忘的喜悦。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茄萣、鹽田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8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綜合規劃組公服科
姓名:陳素蕙
電話:04-22295848-322
地址:402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