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900
:::
宜蘭海岸防護基本資料調查(1/3)

宜蘭海岸防護基本資料調查(1/3)

  • 統一編號GPN:1010103567
  • 出版日期:2012/12
  • 作/編/譯者:國立中山大學
  • 語言:中文
  • 頁數:486
  • 裝訂:平裝
書籍介紹

宜蘭縣海岸線全長約 106 公里,其中頭城至蘇澳之間海岸約33公里,屬地形變遷較為劇烈之沙質海岸。本段海岸每至颱風期間,烏石港、蘭陽溪河口附近海岸受到颱風浪侵襲海岸線侵蝕嚴重,雖沿岸有海堤保護,仍然引起沿海居民不安。第一河川局於94及95年針對本海岸進行海象與水深地形等大範圍調查研究,初步掌握宜蘭海岸之海象特性。近年來持續受到颱風侵襲的影響,海岸地形變化有加劇之情況。依據水利規劃試驗所擬訂之「海岸防護規劃基本資料觀測調查作業規範(草案)_第一次修正」建議,海岸現場調查宜每5年進行一次,以做為相關工程規劃之依據,確定未來本段海岸環境復育具體方向。
本計畫分為三年度執行,本年度為第一年。本計畫主要研究範圍,自梗枋溪出海口以南至澳仔角以北沙岸。海域地形測量範圍,第一年北起頭城鎮石城海堤,南至蘇澳鎮澳仔角;其餘各年度均遵循各年度工作項目及測次。第一年度工作項目包括:(1)基本資料蒐集分析、(2)海岸水深地形測量與地形變化分析、(3)近岸漂沙特性調查、(4)海岸災害及環境現況分析、(5)蘭陽溪及海岸輸沙對蘭陽段海岸地形變遷之影響評估。
基本資料中歷年海象資料顯示,1981~2012年蘇澳港潮位,最高高潮位1.44m,最大潮差2.61m,大潮平均潮差1.53m。2002~2009年蘇澳港外海流資料,主要方向北至北北東與南南西至南南東向,平均流速夏季14~29 cm/sec、冬季14~45 cm/sec。1999~2012年蘇澳浮標波浪資料,夏季主要方向為東南東,示性波高1.46 m,週期6.4 sec。冬季東北方向最多,示性波高2.02m,週期6.7 sec。2010年9月19日凡那比颱風警報期,記錄最大波高 15.05 m、週期 13.1 sec。
海岸地形變化分析成果顯示,2001~2012年第一次測量,總體呈侵蝕狀態。平均侵蝕高程-1~-2m。在頭城海水浴場等深線0~-5m與公館等深線-10~-15m範圍的侵蝕情形最為嚴重。而長期海岸線變遷,1898~1921年,海岸線平行後退達到-200m。1921~1978年,蘭陽溪北岸淤積400m。1978~2001年,頭城海水浴場後退-48m,上大福則後退-31m。2001~2006年,主要侵蝕區域在上大福,退縮-19m,烏石港南堤則淤積超過150m。2006~2012年第一次測量,大福海岸退縮-16m,其餘海岸多呈淤積狀態。以衛星影像分析短期海岸線變化,3~6月灘線向海側推移,7~9月則是海岸線後退。逐月變異量與整體變遷量統計中,最北邊的外澳北堤後變化最劇烈,其次為最南邊的新城溪沙堤。作為個案探討,分析2010年9月凡那比颱風期前後海岸受颱風影響大幅度侵蝕情況,海岸線退縮達-16.2m ~ -10.4m。
潮波流現場調查結果,潮汐型態屬於混合潮型,以當地中潮為基準,平均高潮位0.494m,平均低潮位-1.187m,平均潮差0.988,最大潮差2.074。冬季波浪示性波高為1.20m、週期6.23sec,主要波向東北到東方,夏季示性波高1.52m,週期7.45sec,波向亦為東北到東之間。冬季海流主流向東南到東南東,平均流速15.4~22.6cm/sec。夏季流向東南與西北西,流速平均21.4~31.4cm/sec。
對海岸底質調查,粒徑 0.075~0.425mm間的顆粒成分以變質岩與石英為主,第一次採樣,蘭陽溪口以北底質粒徑分佈趨勢為往北遞增,以南則呈向南遞減。第二次調查,蘭陽溪口以北底質以社頭粒徑最大,向北向南遞減,蘭陽溪口以南呈向南遞減。計畫執行期間,兩次使用補砂器調查懸浮漂砂,成果顯示海域淨漂砂方向約略垂直海岸線指向外海,少部分漂砂方向平行岸線。碎波帶內淨傳輸率在 5.44 ~ 32.56 cm3/min 之間,碎波帶外淨傳輸率則在3.14 ~ 50.56 cm3/min 之間。
本計畫區於海岸與海堤的溯升的安全評估上,同時考慮颱風暴潮、長期海水位上升與地層下陷等影響,以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為設計條件,檢驗計畫區24處斷面的最大溯升高程。結果顯示,除了頭城海水浴場區段有越堤之慮,其他海岸均無出現越堤的情形。
第一年度對頭城海水浴場提出海岸防護改善方案,方案一為離岸潛堤佈設方案,建議三座位處水深-4m、離岸距離約120m、堤長100m、開口寬度採80m的潛體。方案二為離岸潛堤配合人工養灘,建議養灘平台寬度為40 m,養灘量14萬方。方案三為單純人工養灘。以民國101年4月實測地形,利用MIKE21模式模擬平面波流場及地形變遷,利用GENESIS模式模擬海岸線變化情形,評估改善方案防護成效。零方案時,未採任何改善措施,海岸呈現近岸侵蝕遠岸淤積,頭城海水浴場附近-2m水深以淺為侵蝕,水深-3〜-7m之間則會淤積,海岸線5年後最大的退縮距離達-50m。離岸潛堤改善方案,波浪場作用下,一年後頭城海水浴場海岸呈現穩定,上下游海岸-2m水深以淺仍呈現侵蝕,海岸線最大退縮距離為-25m,但離岸潛堤南側亦伴隨著-20m的退縮。離岸潛堤配合人工養灘方案,經過一年的波浪作用,頭城海水浴場附近海岸呈現淤積,最大海岸線成長距離達60m。頭城海水浴場的沙灘寬度明顯增加,且流失的養灘料預測將堆積於下游水深-4~-6m附近。人工養灘方案,經過三年持續的侵蝕,人工養灘近乎全數流失,海岸線恢復至現有狀況。總工程經費估算,方案一為4,711萬元,方案二則是6,363萬元,方案三為1,652萬元。經綜合成效評估,離岸潛堤配合人工養灘防護方案,對於頭城海水浴場區域可達到最大防護的功效。

目次

摘 要I
AbstractIV
目 錄V
圖目錄IX
表目錄XVIII
照片目錄XXII
第一章 前言1-1
1-1 計畫緣起1-1
1-2 計畫目的1-1
1-3 工作範圍1-1
1-4 工作項目1-1
1-5 研究流程1-9
1-6 執行進度1-10
第二章 基本資料蒐集與分析2-1
2-1 氣象資料2-1
2-2 海象資料2-13
2-3 地象資料2-36
2-4 水文資料2-39
2-5 地層下陷2-45
2-6 人文社經2-46
2-6-1 歷史發展環境2-46
2-6-2 沿海鄉鎮發展特性2-46
2-6-3 人口現況2-47
2-6-4 海岸土地利用情形2-47
2-7 自然環境生態2-50
2-7-1 計畫範圍內或鄰近地區並包含海域內之各類保護區2-52
2-8 相關開發計畫2-54
2-9 調查、規劃治理沿革2-57
第三章 海岸水深地形測量與地形變化分析3-1
3-1 海岸水深地形測量3-1
3-1-1 監測範圍3-1
3-1-2 監測頻率3-2
3-1-3 監測方式3-2
3-1-4 儀器設備3-4
3-1-5 海陸域測量作業事項3-5
3-1-6 海岸地形測量成果3-12
3-1-7 水深斷面分析3-24
3-2 地形水深變遷特性分析3-51
3-3 海岸線變遷3-56
3-3-1 長期海岸線侵淤比較3-56
3-3-2 海岸線季節性變化分析3-62
3-3-3 衛星影像資料的近期海岸線變化分析3-68
3-3-4 海岸線變遷綜合結論3-77
第四章 潮波流調查4-1
4-1 作業內容4-1
4-2 作業方式4-1
4-3 潮波流觀測結果分析4-3
4-3-1 潮汐4-3
4-3-2 海流4-7
4-3-3 波浪4-15
4-4 蘇澳港長期潮位站分析4-21
4-5 綜合結論4-23
第五章 近岸漂沙特性調查5-1
5-1 海域採樣5-6
5-2 海灘採樣5-28
5-3 蘭陽溪河道採樣5-43
5-4 底床懸浮載調查5-51
5-5 底床載礦物分析5-80
5-6 近岸流場調查成果分析5-81
第六章 蘭陽溪及海岸輸沙對海岸地形變遷之影響評估6-1
6-1 二維海岸地形變遷數值模擬分析6-1
6-1-1 風浪模式驗證6-9
6-1-2 流場模式驗證6-18
6-1-3 地形變遷模式驗證6-19
6-1-4 波流及地形變遷數值模擬6-21
6-2 海岸灘線一維數值模式6-28
6-2-1 一維模式6-28
6-2-2 一維模式參數率定6-30
6-2-3 模式驗證與事件模擬6-34
6-2-4 小結6-35
第七章 海岸災害及環境現況分析7-1
7-1 海岸災害分析7-1
7-1-1 計畫區海岸侵蝕現象7-1
7-1-2 海岸變化與漂砂趨勢之關係探討7-1
7-1-3 海岸災害介紹7-6
7-2 海岸分區防護現況7-15
7-2-1 海岸防護設施現況7-15
7-2-2 海岸分區現況探討7-23
7-3 海岸分區溯升安全性評估7-51
7-4 頭城海水浴場防護對策研擬7-71
7-4-1 海岸防護原則7-73
7-4-2 海岸設施防護功能檢討7-73
7-4-3 防護對策研擬7-73
7-4-4 改善方案數值模擬分析7-81
7-4-5 工程經費估算7-86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8-1
8-1 結論8-1
8-2 建議8-5
第九章 參考文獻9-1
附錄一 侵台歷史颱風資料附-1
附錄二 工作執行計畫書審查意見及答覆附-23
附錄三 期中報告書審查意見及答覆附-29
附錄四 期末報告書審查意見及答覆附-40
附錄五 研究人員名單附-53

圖 目 錄
圖 1-1 計畫區地理位置圖1-4
圖 1-2 計畫區重要地標與現場觀測點位置示意圖1-8
圖 1-3 計畫執行流程圖1-9
圖 2-1 歷年資料浮標冬夏季氣溫比較圖 (1998~2012年)2-1
圖 2-2 歷年資料浮標分月氣溫比較圖 (1998~2012年)2-2
圖 2-3 歷年資料浮標分月氣壓比較圖 (1998~2012年)2-5
圖 2-4 龍洞資料浮標站平均風速風向玫瑰圖2-7
圖 2-5 龍洞資料浮標站平均風速風向玫瑰圖2-7
圖 2-6 龍洞資料浮標站歷年分月風速比較圖2-7
圖 2-7 蘇澳資料浮標站平均風速風向玫瑰圖2-9
圖 2-8 蘇澳資料浮標站平均風速風向玫瑰圖2-9
圖 2-9 蘇澳資料浮標站歷年分月風速比較圖2-9
圖 2-10 龜山島資料浮標站示性波高波向玫瑰圖2-11
圖 2-11 龜山島資料浮標站平均風速風玫瑰圖2-11
圖 2-12 龜山島資料浮標站歷年分月風速比較圖2-11
圖 2-13 侵襲台灣之颱風路徑統計圖 (1958~2011年)2-13
圖 2-14 計畫區附近海域相關測站2-14
圖 2-15 2006年蘇澳北方海域西南季風及東北季風期間海流玫瑰圖2-16
圖 2-16 蘇澳港海域AWCP系統夏冬季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18
圖 2-17 蘇澳港海域AWCP系統逐月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18
圖 2-18 蘇澳資料浮標站夏冬季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20
圖 2-19 蘇澳資料浮標站逐月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20
圖 2-20 蘇澳資料浮標站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2-20
圖 2-21 龍洞資料浮標站夏冬季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24
圖 2-22 龍洞資料浮標站逐月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24
圖 2-23 龍洞資料浮標站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2-24
圖 2-24 龜山島資料浮標站夏冬季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28
圖 2-25 龜山島資料浮標站逐月之波高波向玫瑰圖2-28
圖 2-26 龜山島資料浮標站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2-28
圖 2-27 歷年資料浮標分月海水溫度比較圖 (1998~2012年)2-32
圖 2-28 颱風波浪推算中心位置2-35
圖 2-29 竹安溪、蘭陽溪、新城溪海域採砂d50斷面分佈圖2-37
圖 2-30 蘭陽溪歷年河川年輸砂量分佈圖2-41
圖 2-31 宜蘭地區民國96至99年平均下陷速率等值線圖2-45
圖 2-32 宜蘭海岸周邊土地使用2-48
圖 2-33 不同類型宜蘭海岸周邊土地使用2-49
圖 2-34 宜蘭海岸周邊土地使用比例2-50
圖 2-35 宜蘭海岸植生 (由左至右:黃槿、海檬果、林投、濱刺麥)2-51
圖 2-36 海岸保護區分布圖2-52
圖 2-37 大洋地區觀光休閒園區整體規劃圖2-54
圖 2-38 宜蘭平原區域自行車大環線規劃圖2-55
圖 3-1 石城海堤至澳仔角海域水深地形監測範圍示意圖3-1
圖 3-2 空載雷射工作流程圖3-2
圖 3-3 水深測量作業流程與海域地形測深系統整合作業示意圖3-3
圖 3-4 已知平面控制點及水準點分佈圖3-5
圖 3-5 控制點埋設方式示意圖3-6
圖 3-6 GPS網形平差流程圖3-7
圖 3-7 潮位站水準高程引測3-8
圖 3-8 潮位站設置工作照3-8
圖 3-9 空載雷射掃瞄資料作業流程3-9
圖 3-10 點雲解算產製處理流程3-10
圖 3-11 Bar check現場施放3-11
圖 3-12 測深音鼓測板檢核bar check之水深檢核列3-11
圖 3-13 101年第一次宜蘭縣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測量之航跡路線圖3-13
圖 3-14 101年第二次宜蘭縣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測量之航跡路線圖3-15
圖 3-15 101年第一次宜蘭縣梗枋至蘇澳海岸1m間隔高程線分佈圖3-18
圖 3-16 101年第二次宜蘭縣梗枋至蘇澳海岸1m間隔高程線分佈圖3-20
圖 3-17 101年二次地形測量之侵淤變化 (4~9月)3-23
圖 3-18 宜蘭縣梗枋至蘇澳海岸斷面位置圖3-26
圖 3-19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一剖面變化圖3-38
圖 3-20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剖面變化圖3-38
圖 3-21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剖面變化圖3-38
圖 3-22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剖面變化圖3-38
圖 3-23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五剖面變化圖3-39
圖 3-24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六剖面變化圖3-39
圖 3-25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七剖面變化圖3-39
圖 3-26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八剖面變化圖3-39
圖 3-27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九剖面變化圖3-40
圖 3-28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剖面變化圖3-40
圖 3-29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一剖面變化圖3-40
圖 3-30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二剖面變化圖3-40
圖 3-31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三剖面變化圖3-41
圖 3-32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四剖面變化圖3-41
圖 3-33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五剖面變化圖3-41
圖 3-34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六剖面變化圖3-41
圖 3-35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七剖面變化圖3-42
圖 3-36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八剖面變化圖3-42
圖 3-37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十九剖面變化圖3-42
圖 3-38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剖面變化圖3-42
圖 3-39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一剖面變化圖3-43
圖 3-40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二剖面變化圖3-43
圖 3-41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三剖面變化圖3-43
圖 3-42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四剖面變化圖3-43
圖 3-43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五剖面變化圖3-44
圖 3-44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六剖面變化圖3-44
圖 3-45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七剖面變化圖3-44
圖 3-46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八剖面變化圖3-44
圖 3-47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二十九剖面變化圖3-45
圖 3-48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剖面變化圖3-45
圖 3-49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一剖面變化圖3-45
圖 3-50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二剖面變化圖3-45
圖 3-51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三剖面變化圖3-46
圖 3-52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四剖面變化圖3-46
圖 3-53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五剖面變化圖3-46
圖 3-54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六剖面變化圖3-46
圖 3-55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七剖面變化圖3-47
圖 3-56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八剖面變化圖3-47
圖 3-57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三十九剖面變化圖3-47
圖 3-58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剖面變化圖3-47
圖 3-59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一剖面變化圖3-48
圖 3-60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二剖面變化圖3-48
圖 3-61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三剖面變化圖3-48
圖 3-62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四剖面變化圖3-48
圖 3-63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五剖面變化圖3-49
圖 3-64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六剖面變化圖3-49
圖 3-65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七剖面變化圖3-49
圖 3-66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八剖面變化圖3-49
圖 3-67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四十九剖面變化圖3-50
圖 3-68 梗枋至蘇澳海岸地形斷面五十剖面變化圖3-50
圖 3-69 2001~2005年海域侵淤比較圖3-52
圖 3-70 2005~2006年海域侵淤比較圖3-53
圖 3-71 2006~2012年海域侵淤比較圖3-54
圖 3-72 2001~2012年海域侵淤比較圖3-55
圖 3-73 歷年宜蘭海岸圖3-57
圖 3-74 歷年海岸線套疊比較圖3-58
圖 3-75 烏石港與頭城海水域場歷年海岸線比較圖3-59
圖 3-76 竹安、大福歷年海岸線比較圖3-60
圖 3-77 蘭陽溪出海口歷年海岸線比較圖3-61
圖 3-78 新城溪出海口歷年海岸線比較圖3-62
圖 3-79 新城溪出海口歷年海岸線比較圖3-63
圖 3-80 新城溪沙堤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4
圖 3-81 利澤突堤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5
圖 3-82 清水護岸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5
圖 3-83 廍後突堤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6
圖 3-84 永鎮突堤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6
圖 3-85 大福突堤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7
圖 3-86 外澳北堤後現場調查灘線位置變化量3-67
圖 3-87 2010年凡那比颱風侵台路徑圖3-70
圖 3-88 凡那比(2010)颱風期間蘇澳港波高記錄3-70
圖 3-89 影像強化中所使用的各式映射函數3-71
圖 3-90 宜蘭海岸影像與灘線分段3-72
圖 3-91 外澳至竹安溪海岸段3-74
圖 3-92 竹安溪至永鎮海岸段3-75
圖 3-93 永鎮至蘭陽溪海岸段3-75
圖 3-94 蘭陽溪至利澤海岸段3-76
圖 3-95 利澤至蘇澳港海岸段3-76
圖 4-1 觀測區自計式潮波流儀施放點位示意圖4-2
圖 4-2 C測站,2012年4/13~4/28實測與預報水位變化圖4-5
圖 4-3 C測站,2012年4/13~4/28漲退潮段流向玫瑰圖4-5
圖 4-4 C測站,2012年9/7~9/25實測與預報水位變化圖4-6
圖 4-5 C測站,2012年9/7~9/25漲退潮段流向玫瑰圖4-6
圖 4-6 C測站,2012年4/13~4/28底層流速與流向變化圖4-9
圖 4-7 C測站,2012年4/13~4/28表層流速與流向變化圖4-9
圖 4-8 C測站,2012年4/13~4/28底表層之海流玫瑰圖4-9
圖 4-9 C測站,底層流速南-北、東-西分量與累積流速圖4-11
圖 4-10 C測站,表層流速南-北、東-西分量與累積流速圖4-11
圖 4-11 C測站,2012年9/7~9/25底層流速與流向變化圖4-12
圖 4-12 C測站,2012年9/7~9/25表層流速與流向變化圖4-12
圖 4-13 C測站,2012年9/7~9/25底表層之海流玫瑰圖4-12
圖 4-14 C測站,底層流速南-北、東-西分量與累積流速圖4-14
圖 4-15 C測站,表層流速南-北、東-西分量與累積流速圖4-14
圖 4-16 C測站,2012年4/13~4/28波浪波高、週期玫瑰圖4-16
圖 4-17 C測站,2012年4/13~4/28示性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4-17
圖 4-18 C測站,2012年4/13~4/28波高、週期統計直方圖4-17
圖 4-19 C測站,2012年4/13~4/28波向、波高、週期時序列圖4-18
圖 4-20 C測站,2012年9/7~9/25波浪波高、週期玫瑰圖4-18
圖 4-21 C測站,2012年9/7~9/25示性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4-19
圖 4-22 C測站,2012年9/7~9/25波高、週期統計直方圖4-20
圖 4-23 C測站,2012年9/7~9/25波向、波高、週期時序列圖4-20
圖 4-24 蘇澳港長期潮位站,2012年4/13~9/26潮位時序列變化圖4-22
圖 4-25 C測站,2012年4/13~4/28海流流速流向累積向量趨勢圖4-24
圖 4-26 C測站,2012年9/7~9/25海流流速流向累積向量趨勢圖4-24
圖 5-1 海陸域底床質採樣點與斷面高程及中值粒徑變化圖5-14
圖 5-2 海域斷面輸砂調查各採樣斷面d50、Cu與Cc柱狀圖5-18
圖 5-3 海陸域斷面底床質中值粒徑d50等值粒徑分佈圖5-20
圖 5-4 海域漂砂起動水深變化圖5-22
圖 5-5 陸域高、低潮線底床質採樣點與中值粒徑d50變化圖5-31
圖 5-6 海灘底床質採樣各測站照片5-35
圖 5-7 蘭陽溪河道斷面底床質採樣點與中值粒徑變化圖5-45
圖 5-8 蘭陽溪河道斷面底床質中值粒徑等值分佈圖5-46
圖 5-9 蘭陽溪河道斷面底床質採樣各測站照片5-49
圖 5-10 海域底床懸浮載調查採樣點位置與漂砂行為調查結果5-59
圖 5-11 海域底床懸浮載調查淨傳輸率向量圖5-63
圖 5-12 近岸流場調查海流流速流向玫瑰圖5-86
圖 5-13 近岸流場調查累積向量路徑圖5-88
圖 6-1 地形變遷分析流程圖6-2
圖 6-2 風浪推算模擬範圍之地形水深6-5
圖 6-3 地形變遷模擬範圍之地形水深6-7
圖 6-4 各港觀測站位置圖6-9
圖 6-5 驗證颱風路徑圖6-10
圖 6-6 97年卡玫基颱風之示性波高時序列比較6-12
圖 6-7 96年柯羅莎颱風之示性波高時序列比較6-13
圖 6-8 96年韋帕颱風之示性波高時序列比較6-14
圖 6-9 第一次現場實測示性波高驗證6-15
圖 6-10 第二次現場實測示性波高驗證6-16
圖 6-11 蘇拉和天秤颱風路徑圖6-17
圖 6-12 蘇拉和天秤颱風示性波高驗證6-17
圖 6-13 測站潮位驗證6-18
圖 6-14 測站潮流驗證6-19
圖 6-15 宜蘭頭城海水浴場附近海岸平面侵淤量驗證6-20
圖 6-16 宜蘭海岸實測資料點6-21
圖 6-17 P20地形剖面驗證6-21
圖 6-18 波高分布圖6-22
圖 6-19 冬季季風波浪作用下的波高分布圖6-23
圖 6-20 冬季季風波浪作用下的沿岸流場分布圖6-24
圖 6-21 夏季季風波浪作用下的波高分布圖6-24
圖 6-22 夏季季風波浪作用下的沿岸流場分布圖6-25
圖 6-23 2010年10月的底床侵淤變化圖6-25
圖 6-24 2011年1月的底床侵淤變化圖6-26
圖 6-25 2011年4月的底床侵淤變化圖6-26
圖 6-26 2011年7月的底床侵淤變化圖6-27
圖 6-27 波浪作用1年後的底床侵淤變化圖6-27
圖 6-28 海岸線變遷模式控制體圖6-29
圖 6-29 蘭陽大橋懸移質紀錄中流量與輸砂量回歸分析6-32
圖 6-30 模式推算範圍中的結構物設置6-33
圖 6-31 在不同K1與K2值之推估結果與實測灘線的相似參數6-33
圖 6-32 以2012年四月空載光達實測灘線位置來作模式驗證6-34
圖 6-33 頭城海水浴場若無結構物保護下模擬2015年的灘線狀況6-35
圖 6-34 頭城海水浴場維持現況結構物下模擬2015與2017年的灘線狀況6-35
圖 7-1 梗枋、外澳海岸變化趨勢圖7-2
圖 7-2 頭城海岸變化趨勢圖7-3
圖 7-3 竹安、大福海岸變化趨勢圖7-3
圖 7-4 上大福、後埤海岸變化趨勢圖7-4
圖 7-5 梗枋、外澳海岸變化趨勢圖7-4
圖 7-6 利清水、利澤工業區海岸變化趨勢圖7-5
圖 7-7 新城溪海岸變化趨勢圖7-5
圖 7-8 宜蘭海岸工程設置位置示意圖7-16
圖 7-9 宜蘭海岸防護工程設施標準斷面圖7-18
圖 7-10 宜蘭海岸防護現況示意圖7-19
圖 7-11 澳仔角北側海岸現勘與前期照片比對7-20
圖 7-12 大坑罟海岸現勘與前期照片比對7-20
圖 7-13 利澤至清水間海岸現勘照片7-21
圖 7-14 蘭陽溪出海口南岸與海岸現勘照片7-21
圖 7-15 永鎮海岸現勘與前期照片比對7-21
圖 7-16 竹安附近海岸現勘與前期照片比對7-22
圖 7-17 頭城海水浴場海岸現勘與前期照片比對7-22
圖 7-18 烏石港南側海岸現勘與前期照片比對7-22
圖 7-19 溯升斷面位置圖7-24
圖 7-20 PL1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25
圖 7-21 PL2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26
圖 7-22 PL3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27
圖 7-23 PL4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28
圖 7-24 PL5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29
圖 7-25 PL6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0
圖 7-26 PL7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1
圖 7-27 PL8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2
圖 7-28 PL9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3
圖 7-29 PL10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4
圖 7-30 PL11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5
圖 7-31 PL12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6
圖 7-32 PL13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7
圖 7-33 PL14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8
圖 7-34 PL15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39
圖 7-35 PL16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0
圖 7-36 PL17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1
圖 7-37 PL18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2
圖 7-38 PL19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3
圖 7-39 PL20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4
圖 7-40 頭城海水浴場溯升斷面位置圖7-45
圖 7-41 頭城海水浴場PLT 1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6
圖 7-42 頭城海水浴場PLT 2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7
圖 7-43 頭城海水浴場PLT 3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8
圖 7-44 頭城海水浴場PLT 4溯升斷面高程變化圖7-49
圖 7-45 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作用下之海岸現況數值模擬7-51
圖 7-46 容許越流量界定範圍7-54
圖 7-47 全球平均溫度、海水面及北極冰原的變化趨勢圖7-55
圖 7-48 衛星高度計資料分析1992年至2010年全球空間海平面變化7-56
圖 7-49 各港口全時段水位圖7-57
圖 7-50 蘇澳潮位站歷年海水位變化趨勢7-59
圖 7-51 烏石港潮位站2008年薔蜜颱風期間潮位變化圖7-61
圖 7-52 蘇澳港潮位站1996年賀伯颱風期間潮位變化圖7-61
圖 7-53 烏石港潮位站2012颱風期間潮位變化圖7-61
圖 7-54 蘇澳港潮位站2012颱風期間潮位變化圖7-62
圖 7-55 暴潮偏差Gumbel及Weibull機率分佈7-67
圖 7-56 暴潮位Gumbel及Weibull機率分佈7-67
圖 7-57 烏石港航拍照片7-71
圖 7-58 大坑海岸段保護工程平面配置圖7-72
圖 7-59 頭城海水浴場航拍照片7-72
圖 7-60 面的保護工法概念圖7-75
圖 7-61 離岸潛堤透射率7-76
圖 7-62 頭城海水浴場保護方案一平面圖7-77
圖 7-63 頭城海水浴場保護方案一斷面圖7-77
圖 7-64 頭城海水浴場保護方案二平面圖7-80
圖 7-65 頭城海水浴場保護方案二斷面圖7-80
圖 7-66 方案一於波浪作用一整年後之底床侵淤變化圖7-82
圖 7-67 方案二於波浪作用一整年後之底床侵淤變化圖7-82
圖 7-68 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作用下的零方案波場分布圖7-83
圖 7-69 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作用下的方案一波場分布圖7-84
圖 7-70 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作用下的方案二波場分布圖7-84
圖 7-71 頭城海水浴場零方案的模擬結果7-85
圖 7-72 頭城海水浴場方案一的模擬結果7-85
圖 7-73 頭城海水浴場方案二的模擬結果7-86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Field Study on Coastal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in YiLan(1/3)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海岸工程,環境監測,數值分析,頭城海水浴場
  • 附件:CD-ROM
  • 頁/張/片數:48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規劃課 姓名:王宗惇 電話:(03)932-4031#113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民權新路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