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勳爵(1913-1976)的作品呈現豐富的英格蘭特質,1945年的歌劇《彼得‧葛萊姆》促成「英格蘭歌劇」復興。本書介紹布瑞頓1964年到1968年完成的創新舞台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作曲家如何具體而微地將日本能樂、峇里島甘美朗等東方音樂素材應用在西方音樂形式下,進而深入探討作品中隱含的東方的宗教哲學與西方的神學觀點。讀者可藉此認識布瑞頓的生平,並聆聽作曲家的屬靈告白。
目次
致謝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前言
譜例序
圖例序
第一章 布瑞頓與其作品的宗教觀點
第一節 與布瑞頓相遇─尋訪布瑞頓的歷史足跡
第二節 布瑞頓的音樂作品與風格
第三節 布瑞頓的宗教音樂作品與屬靈觀點
第四節 布瑞頓的信仰告白:《教會比喻》三部曲
第二章 新劇種《教會比喻》三部曲的形成
第一節 《教會比喻》的創作緣起
第二節 《鷸河》(Curlew River)
第三節 《烈焰燃燒的火爐》(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
第四節 《回頭浪子》(The Prodigal Son)
第五節 《教會比喻》新劇種的產生
第三章 《教會比喻》三部曲的音樂語言
第一節 《教會比喻》三部曲的音樂素材
第二節 聖詩語言的象徵與運用
第三節 神聖空間的音樂語言:支聲複音的應用
第四節 神聖時間的音樂語言:自由節奏與分句結構
第五節 簡樸的東方藝術語言:特定配器的使用
第四章 《教會比喻》三部曲的聖顯模式
第一節 依利亞德之聖俗二元論
第二節 聖顯模式一:女性神學的「聖愛」(agape)表現
第三節 聖顯模式二:面具的神聖力量
第四節 聖顯模式三:「孩童」的宗教意涵
第五節 聖顯模式四:神聖時間與空間
第五章 《教會比喻》三部曲的跨文化現象
第一節 由日本能劇到英格蘭神蹟劇
第二節 甘美朗的神秘象徵
第三節 印度拉格(Raga)與田園象徵
第四節 新劇種的「跨文化的挪用」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布瑞頓作品表
附錄二 布瑞頓遠東之行記事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Study on Stage Works relating the Trilogy of Church Parables by Benjamin Britten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布瑞頓,英格蘭特質,教會比喻,鷸河,烈焰燃燒的火爐,回頭浪子,能樂,甘美朗,宗教哲學,神學,亞洲音樂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55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處出版組
姓名:詹慧君
電話:02-28961000#1232
地址: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