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3,054
:::
傳統灰作:壁體抹灰紀錄與分析

傳統灰作:壁體抹灰紀錄與分析

  • 統一編號GPN:1010302050
  • 出版日期:2014/11
  • 作/編/譯者:張嘉祥
  • 語言:中文
  • 頁數:312
  • 裝訂:平裝
  • ISBN/ISSN:9789860421903
  • 出版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開數:16開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400
書籍介紹

石灰為傳統建築中相當重要之建築材料,由於石灰易取得且硬化後具有足夠強度,因此其應用層面相當廣泛,舉凡牆體砌築、屋頂瓦作、壁面抹灰裝飾等等均有採用石灰。石灰之使用主要可分為結構用與裝飾用兩類,石灰於使用前則須先經過養灰之程序,再依構造部位之不同調製灰泥。結構用石灰主要以石灰與砂混合而成,而在日治時期因水泥之引進而開始有添加水泥。裝飾用之石灰除會添加砂之外,其主要在灰泥調製過程會加入紙筋、麻絨等纖維,以增加其強度。本書除介紹傳統抹灰技術,更收錄相關工藝訪談,以及國定古蹟修復實錄為輔,來完整呈現台灣的傳統抹灰技藝。

目次

目次
局長序抹灰技藝的傳承
自序傳統壁體抹灰工藝的百年智慧與經驗結晶
誌謝
001 第一章 歷史文獻有關石灰之記載
002 第一節《熱蘭遮城日誌》
014 第二節 其它史籍有關石灰之記載
020 第三節 文獻所列舊灰窯
031 第二章 石灰性質概要
032 第一節 石灰石
034 第二節 石灰石的熱分解
037 第三節 生石灰之水和(hydration)
040 第四節 消石灰的碳酸化
043 第五節 灰壁之劣化與防護基本概念
147 第六節 奈米Ca(OH)2之概念
047 第七節 奈米氫氧化鈣之製作過程
050 第八節 奈米氫氧化鈣於修復上之應用
051 第三章 傳統石灰之燒製
052 第一節 蚵灰窯
057 第二節 燃料
058 第三節 燒窯前備料及鋪設
060 第四節 燃燒過程火候及控制
061 第五節 燃燒後處理工作
062 第六節 其它石灰窯及燒製
064 第七節 現代工業生產石灰
065 第四章 傳統匠師抹灰工藝訪談
066 第一節 蘇清良匠師
078 第二節 廖枝德匠師
085 第三節 傅明光匠師
100 第四節 陳金福匠師
108 第五節 莊順就匠師
122 第六節 匠師線版(如血)工藝
135 第五章 國定古蹟府城隍廟壁體抹灰施作
137 第一節 修復前灰壁劣損狀況
143 第二節 原有粉刷層材料分析及修復層級規劃
146 第三節 灰作材料及工作人員
148 第四節 養灰前置作業
152 第五節 養灰過程及相關控制處理
157 第六節 試作
161 第七節 抹灰施作
179 第八節 灰壁瑕疵及改善方式
182 第九節 小結
185 第六章 鳳儀書院頭門壁體抹灰記錄
186 第一節 概要
189 第二節 各層材料及配比
192 第三節 工前準備
193 第四節 底塗濕潤
194 第五節 抹水泥土膏
196 第六節 麻絨白灰中塗
199 第七節 麻絨白灰面塗
201 第八節 摧光
204 第九節 抹灰面保護塗佈
206 第十節 府城隍廟與鳳儀書院灰壁施作比較
213 第七章 古蹟灰壁微觀結構
215 第一節 臺灣城殘蹟
218 第二節 風儀書院
221 第三節 二鯤鯓砲臺
224 第四節 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禮賢樓
229 第五節 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大成館
234 第六節 小結
235 第八章 生石灰與消石灰壁體抹灰之微觀結構比較
236 第一節 試作規割
238 第二節 試作程序
240 第三節 試作灰壁之面塗微結構觀察
245 第四節 比較
247 第九章 傳統抹灰工藝及保存
248 第一節 石灰材料
251 第二節 養灰前置作業
253 第三節 養灰過程
258 第四節 損灰
264 第五節 灰泥添加物
267 第六節 各式壁體底塗、中塗、面塗施作
273 第七節 摧灰
276 第八節 抹灰工具
282 第九節 保存方向
287 參考文獻
291 圖表目錄

序言/導讀

局長序 抹灰技藝的傳承 抹灰,為傳統建築保存維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是讓傳統建築呈現優雅風 貌的關鍵技術之一,不論是漢式建築之壁體抹灰或是日式建築之左官,一堵平滑細 緻的灰壁,除為壁體提供絕佳防護外,亦如彩繪司阜的畫布,更是營造傳統建築靜 謐氛圍的車要元素。 依張嘉祥教授的研究,臺灣在荷蘭人佔領時期,即有應用石灰作為建築材料的 記載,而且應用的範圍極為廣泛・從城垣碑石蛔砌、壁體保護、聘帖堆花、傳統彩 繪地仗耐乃至墓葬,均可見石灰的應用。而生產石灰所用的材料,在不同區域各有 不同—金門及臺南常用蚵殼,墾丁地區有人以咾咕石為料,在關仔嶺是石灰石, 而在澎湖則是砂鈴砱(主要為珊瑚碎片混以螺、貝殼等)燒製。石灰從焼製、養灰到 抹灰,每一個過程都是來自先民的經驗與技術,造就一楝棟精美的傳統建築、古城 牆,這些遺構處處都是足以訴說歷史、展現悠然歲月的痕跡。 抹灰的施作,不但講究原料・施作過程繁複又費時,更高度依賴匠師本身的經 驗與技術,三方缺一不可,才能交出精美的成果。就實用層面來看,臺灣多雨潮濕、 兼之日曬充足的氣候,使得建築壁體較易受潮、發霉或因冷熱頻繁交替而產生裂縫, 抹灰的施作,主要在保護、減緩壁體因外在氣候因素所造成的損毀:就美學層面來 看,抹灰亦能提升空間的美觀,在室內設計還不發達的早期臺对社會,這可是重要的 装潢技術! 然而在講求高效、速成的現代,許多傳統工藝技術如抹灰、彩繪、剪黏、壁書也 正逐漸失傳。現代建築技術的發達,反而讓傳統灰作技藝式微,如隨著者老的凋零而 佚失,將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難以承受的憾事。因此乏故,文化資産局特別委 請張嘉祥教授對傳統灰作進行調查。 張教授考據抹灰的歷史、分析石灰的性質,以電子顯微鏡驗證抹灰效用,並考察 飼灰窯焼製石灰的工序,又觀察國定古蹟府城隍廟和高雄市定古蹟鳳儀書院的灰作修 復等過程。 除此之外,張教授更親自探訪蘇清良、廖枝德、傅明光、陳金福以及莊順就五位 灰作資深匠前,詳實記錄每位匠師既相似又具獨特的養灰技法、抹灰工序、灰作工具 等。他發現,每位匠師都承繼了先人的經驗,因而相似;在先人的基礎上採取因地、 因時制宜的變通方式,因而獨特。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要特別感謝張嘉祥教授,以及受訪分享寶貴經驗的匠師們, 還有諸多委員的指導與建議,期望本書的出版,對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工作能有所助 益,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永傳於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施國隆 謹序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土水,抹灰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12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姓名:陳淑莉 電話:04-22295848-349 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