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累計出版品總數量:114,446
:::
走在故事之上-遺址與營建工程專書

走在故事之上-遺址與營建工程專書

  • 統一編號GPN:1010401032
  • 出版日期:2015/07
  • 作/編/譯者:黃怡蒨主編
  • 語言:中文
  • 頁數:126
  • 裝訂:平裝
書籍介紹

臺灣本是ㄧ座豐富文化和進步科交織的島嶼,本書名為《走在故事之上》,正意味著地表不論於公於私,挑戰起人類發展歷史的完整性。當遺址文化和理科工程的衝突發生時,該如何權衡輕重與溝通協調,以達兩全或雙贏的局面,正是本書希望探討的議題。

目次

目錄
序 002
・小有所成才是考驗的開始 002
・站在前人肩上達成遺址與工程的雙贏 003
導讀 004
臺北市植物園遺址 008
・我的學校就在遺址上 010
・預防永遠勝於搶救 016
新北市淡江大橋 018
・保護國定遺址第一優先 020
・績密衡量才能展望未來 026
臺中市惠來遺址 028
・藏身重劃區的地下文化遺產 030
・考古意識已存大眾心中 036
臺中市大慶街遺址 038
・3大關鍵讓文化與工程更靠近 040
・重現歷史的文物片片都寶貴 046
中部科學園區二林園區遺址 048
・跨領域變通和溝通化解歧見 050
・重新思考文資保留的價值 056
南部科學園區遺址 058
・讓高科技與古文明和諧共存 060
・在科技發展與古文明中找到平衡點 068
南部科學園區三寶埠遺址070
・前進博物館的最後一役072
・理性對話才能不斷前進078
臺南市西寮遺址 080
・打開臺南市的歷史篇章 082
・將人文思維帶入工程開發 088
宜蘭縣淇武蘭遺址 090
・博得高認同感的水下考古 092
・在經濟與歷史意義間尋求最大公約數 098
疑似遺址的界定、判斷及處置 100
參考書目 108
附錄 110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遺址監管保護辦法
・遺址發掘資格條件審查辦法
・感謝本書諮詢人員

序言/導讀

小有所成才是考驗的開始 遺址是埋藏在地底下、不易發現的文化實庫,同時,它也是探索人類 歷史全貌重要的線索之一。透過遺址不斷出土、發現和研究的過程,我 們得以略窺人類祖先的發展歷程與生活樣貌,並展開以科學為根據的想 像翅膀:究竟,古文明的曙光如何穿越時空,影響現在的我們? 參看國際間對於遺址的保護工作,較諸可見的地上建築物,如古蹟或歷史建 築,西元1965年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簡稱 100^08 ),始將考 古學專業者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網絡,可見其保護意識起步是較晚的;我 國現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自民國71年的第一個版本就將遺址以古蹟形式 考慮在內,至於單獨將遺址列為專章保護,則是到民國95年以後的修法版本才 正式制定。我們當然不必一味擔憂保護工作的起步太慢,從正面的角度思考, 或許正是遺址潛藏於地下的特質,讓它在過去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臺灣, 尚未被大規模嚴重地破壞。直到這一個世紀,頻繁的工程擾動著過去安靜的這 片土地,臺灣的都市規模也因急速成長,許多遺址、古蹟都面臨空前的危機, 文化優位是每一個先進國家高舉的目標,但實際上,如何在文化資產的保護及 經濟發展中取得平衡、各類文化資產的特殊性如何獲得尊重與理解、保存維護 的實務與相對應學術領域的進展保持對話,這些都是臺灣,也是世界其它各國 必須正視及思考的議題。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肩負國家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教育和推廣之責任,有 鑑於臺灣開發行為漸增,且不同營建工程所遭遇的遺址、疑似遺址性質不一, 難以採用統一的保護標準,故於民國101年至102年間,辦理6場「遺址與營建工 程講座」,藉由不同角度的探討以及專業分享,以協助營建及工程單位掌握遺址 處置的應變細節。這6場講座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因為它提岀了保護遺址工作中, 工程單位常見的疑慮,以及如何進行妥善的行政因應作為,以便在讓文化資產獲 得保護的同時,工程也能順利進行。我們希望繼續辦理類似的講座,因為總有不 同的案例刺激著我們成長。另外,為了留下紀錄,也回饋未能親自參與這些講座 的各界先進,我們乃推動「遺址與營建工程專書編輯及出版計畫」,希望透過這 些實際案例的呈現與解析,讓「當開發遇上遺址」不再是工程單位與文化人士的 共同夢魇。 我們已經踏出保護遺址的一小步;但真正落實在保護的實務,乃至全民共同參 與對古文明的發現歷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一起走。最後,感謝參與這些講稿 重新編輯與撰寫的考古學者、工程專家,還有本局的編輯團隊及實際負責編輯印務 的商周編輯顧問有限公司,希望這本書,能和本局過去的諸多出版品一樣,滿足讀 者對於實務參考及深入認識臺灣文化的雙重期待。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施國隆 站在前人肩上 達成遺址與工程的雙贏 論考古學的特質,就好比傅斯年説過的一句話,「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 動腳找東西。」偶然踏入考古的領域,這樣的工作型態讓我上山下海’ 足跡 處處,即便辛苦,卻從中獲得了許多樂趣。三十多年來潛心專注於臺灣與東 南亞的考古學研究,探索的課題包括了史前文化關係、史前文化接觸與文化 變遷、史前聚落型態,以及史前社會結構等。臺灣之所以有趣,在於它擁有 豐富且獨具特色的田野史料,不僅能補充文獻史料的不足,也讓考古學成為 修治臺灣史的重要工具和門徑之一。 惟近幾十年來,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下,眾多考古遺址已隨著土地大量 開發和工程建設而遭毀壞,珍貴的文化資產正從這片土地上快速消失。綜觀 目前臺灣考古遺址的保護工作,這個現象的產生大致可歸因於幾個問題,包 括法令不夠健全、管理和體制出現漏洞、考古專業人才不足,以及社會缺乏 考古遺址保護的正確觀念等。對此,借鑒歐美在考古遺址保護上的經驗是一 條解決之路,然而,法源仍是一切行為的依歸,如何根據考古遺址的特殊性 ,修正舊有《文化資產保存法》欠缺的規定,例如將考古遺址的界定、考古 遺址管理和維護的方式、考古遺址發掘的規範、開發建設涉及考古遺址的處 理程序、搶救考古的規定,以及考古遺址保護和搶救的經費來源等明訂條款 等,是強化遺址保存和維護的重要議題。 民國94年在許多專家學者的倡議之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完畢,遺 址不再隸屬於「古蹟」,而是單獨成為一章。另外還訂定了相關子法,包括 有〈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遺址監管保護辦法〉、〈遺址發掘資格 條件審查辦法〉等,使法源更加周全與完整。 考古遺址如同一部埋藏在地底下的歷史書,説明了人類發展的根源及演化 過程,一旦遭受破壞,就會導致文化網絡的斷層,無法再現歷史原貌。因此, 透過個案的描寫,分享營建工程單位執行遺址法令的經驗,希望後人能站在前 人的肩膀上,共同來維護珍貴的臺灣考古遺產,以期達成工程和遺址保存之間 的雙贏與平衡。 中央研究院院士 臧振華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文化資產,遺址,營建工程,考古,史前文化,疑似遺址,環境影響評估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26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古物遺址組 姓名:郭嘉容 電話:04-2229-5848-229 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