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是了解民間工藝-糊紙的入門書,以介紹紙偶製作技術為主,深入淺出地描寫王爺祭典中糊紙作品的功用與藝術性,調查範圍遍及臺灣本島和金門、馬祖,並以宏觀的角度來記錄和書寫糊紙技術的區域性和趨同性,展現民俗信仰中的工藝特色,讀者可藉此進一步做更深入的探索與細部的調查、研究。
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一 王爺及其相關糊紙簡介 02
二 醮典糊紙簡介 05
三 普度糊紙簡介 14
第二章 基礎工料、工具與工法 23
一 工具及使用方法 24
二 工料與應用變化 29
三 糊紙的基礎技術 37
第三章 糊紙基本共通技術-以大士爺為例 43
一 骨架製作 45
二 身體糊製 46
第四章 王身與精緻小紙偶製作技術 57
一 王爺祭典主角-王爺的造型與糊紙製作技術 59
二 一般紙偶糊製流程 65
第五章 個別糊製技術及技術保存人-北部、中部及金門地區 69
一 張根乞系統 72
二 周石頭系統 77
三 辜照雄 80
四 洪木火系統 82
五 李清榮系統 83
六 戴桂雍 88
七 金門翁家系統 90
八 小結 95
第六章 個別糊製技術及技術保存人- 臺南地區 97
一 洪左藤系統 99
二 阿九司系統 105
三 金登富系統 111
四 小結 119
第七章 個別糊製技術及技術保存人—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 121
一 陳正男、陳志良 123
二 黃全合 128
三 郭峻名 130
四 江嫈嫣 131
五 許松德 133
六 小結 135
第八章 結論 137
序言/導讀
局長序
神氣活現·萬紙千紅
王爺祭典的迎送儀式,除了信仰內涵外,也是眾多民俗藝術的展現,糊紙是其中重要一環,而祭典
糊紙的內容多樣化,屬於傳統民俗工藝,是宗教藝術也是文化產業,更是一門具有臺灣特色的專業技術。
臺灣糊紙業在清領後期就已盛行・根據曰據初期《安平縣雜記》裡的〈工業〉一文中列出各種工
業,其中記載:「糊纸店司阜:以竹蔑為骨,紙根縛之,然後用各色花紙、白紙糊成紙厝、樓閣及亡者
形象,一切奴婢、跟隨僕從及紙轎等樣,撤靈後在曠場燒化,備亡者冥間之用。又喪事延僧道超度亡
魂,俗名「故功德」;撤靈過旬,必糊四金剛及庫官、庫吏、功曹等。又里社區街建醮,湖八仙、八
騎・朱衣金甲。若做七七四十九天大醮,糊二十八宿星君神像・均資其手。」(頁84),可知湖紙業在
喪葬與離祭場合已經不可或缺。文中所提到的習俗和糊紙物件・與現代差距不遠。
糊紙師傅在清代寫成湖紙司阜,曰據時期稱為表具師,糊紙業則稱紙細工。至二十世紀中期,中北
部較多專業糊紙藝師,從醮壇、醮紙、藝閣、看桌看生、花燈、結婚、喪葬等等,只要與紙和糊有關的
都能包辦;南部也是有専司的糊紙師傅,更多是道士兼職糊紙,也都能面面倶到,由糊紙種類的多樣多
變,可以知道一位師傳的養成不容易,何況又有工藝精準度的要求。
除了純供欣賞與遊藝的藝術品外,糊紙物都是因神、鬼與先人而製造出來的,不論是神偶、替身,
是居處或是使用與差遣物,都維鬃著祈福、造福、禳災、謝恩與緬懷的心理和人倫社群關係。然而因為
糊紙物的下場幾乎都是燒化,加上面對科技發達、現代人生活型態迥異於過去和環境保護的挑戰,也使
得一股人對價格的重視勝過對品質的要求,減工減料的湖紙產品因而充斥各個祭典場域,糊紙這一文化
產業漸漸不受重視・被歸入夕陽行業。
技術上的曰趨簡略、粗糙與機械化,雖然是時代推移的必然結果,然而湖紙業界仍有技術精良、高
藝術眼光的藝師兢兢業業地堅守岡位,努力製作符合傳統標準與信仰需求的作品;站在文化傳承的樞紐
上,他們願意展現技藝,貢獻所知所學,讓研究團隊將他們的製作技術紀錄下來,本書得以順利完成。
本書聚焦在與王爺祭典有關的紙路糊製技術上,以記錄紙偶技術為主,採訪範圍遍及臺灣本島和金
門 、馬祖。用宏觀的角度來記錄書寫糊紙技術,並深入敘述做為祭典用品的功用與藝術性,展現一門民
俗信仰工藝的特色,依此可以看出技術藝術的區域性和趨同性,同時也建立了地圖性質,讓後來者能按
圖索驥,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探索與細部的紀錄、研究。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施國隆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 糊紙,紙紮,民俗藝術, 民間工藝,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5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藝民俗組
姓名:陳美玲
電話:04-22295848-345
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