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從日本殖民地法學者五十年來的質變與量變,探索他們如何使台灣法體系由前近代法走向近代法體系,並透過幾個有意篩選的事件,分析此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反抗與合作、相剋與共生的辯證性關係。第一章〈岡松參太郎的法學烏托邦〉,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台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帝國的絕緣體──祭祀公業〉,檢討台灣的慣習法中與台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及其沒落,如何改變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内涵。第三章〈大正民主與治警事件〉,以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進而解析參與本案的日本法曹的政治思想及法思想。第四章〈敗者的精神史──「凡庸之善」姉齒松平與「凡庸之惡」增田福太郎〉,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兩者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台灣對於近代法的信念。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法制史,日據時期,臺灣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360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姓名:游紫玲 小姐
電話:(02)3366-9984
地址:臺北市 10087臺大水源校區 思源街18號 澄思樓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