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本書的目的在於提供社會參與藝術領域的實踐者一本自己的「媒材與技法」參考書,它可以幫助綜整未經梳理散漫的實踐、結構完整的教學法,以及日常脈絡的生活處境等不同型式的實際案例,導出具體的知識、經驗以及結論。希望藉由書中幾個在社會領域使用藝術的實際案例,討論社會參與藝術的理論辯證,及此一概念的成功應用。
目次
中文版序
譯序:朝向一個更真實的實踐
譯序:參與的現場,微光
導論
一 定義
二 社群
三 情境
四 對話
五 合作
六 對抗
七 行為
八 文件
九 跨教育學
十 去技能化
註釋
編/著/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保羅‧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
出生於墨西哥的保羅‧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目前是一位活躍於美國紐約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並擔任紐約市現代美術館教育部門「成人與學術計畫」的主任。他的創作類型涵蓋了裝置、雕塑、攝影、繪畫、行為、與社會參與藝術,題材則廣泛地涉及歷史、教育學、社會、語言學、民族學、記憶與怪誕,並結合演說、博物館展示策略、音樂劇表演與虛構小說等形式。
埃爾格拉另一個身分是教育工作者,這使他對詮釋、對話、以及當代文化在全球實境中的角色等議題格外關注。在2006年的力作《動盪的汎美學校(The School of Panamerican Unrest)》,即為他結合多重視角、身分的代表作,不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公共藝術計畫,也為社會參與藝術開拓了另一個新的類型。
譯者簡介
吳岱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教育理論、女性主義教學法與博物館學等。近年研究議題專注藝術創作與身體知識、社會參與藝術教育,並透過「教學即為創作實踐」,強調教師與藝術家兩者身分的共棲與疊合,從藝術學院脈絡建立藝術教育的當代論述。
蘇瑤華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蓋文化規劃與城市再生、社會策展、博物館與可持續發展等。曾任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草創總監,臺北市URS華山大草原「臺北那條通」城市後巷生活展、日本瀨戶內藝術祭「種子船」策展人,為社會參與藝術的實踐者和教育者。
分類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Education for Socially Engaged Art: A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ndbook
- 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休閒娛樂)
- 關鍵詞:社會參與藝術,藝術教育,美術館教育
- 附件:無附件
- 頁/張/片數:108
授權資訊
-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取得授權資訊:聯絡處室:教務處出版組
姓名:汪瑜菁
電話:02-28961000-1233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